【篇一:老北京的味道】
我们的首都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都城。都说各个地方有各种的味道,那老北京的味道是什么呢?又藏在哪里呢?
北京的感觉就好似巨无霸:这边是皇家的宫殿园林延绵成片,那边厢新式的现代建筑高高低低错落成群,剩余不多的老北京式的四合院及胡同,则蜿蜒穿插在这座八百年都城的古老与现代之间,散发出浓郁的京式生活气息,弥漫于都城之上。
老北京人的一天,从一顿丰盛的早饭开始。炒肝、豆汁、焦圈、糖火烧等……就拿豆汁来说,早餐喝豆汁必须两碗起,色泽灰绿最为正宗、具有浓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尤其是老北京人对它有特殊的偏爱,外地人可喝不来,豆汁的气味酸而馊,好像泔水一般,还有一个段子。说看一个人是不是老北京,让他喝豆汁,如果吐了,就是外地人,如果一气喝完,那一定是最地道的老北京。喝这玩意儿可不好受。其馊、其腐、其烫、其酸让人呲牙咧嘴。非要猛吃两口焦圈和咸菜中和一下味道,不过喝上两次后就会感到通体舒畅,精气神大振。
在北京,不但饭点有特色,要说最有北京老味道的,那一定是小商贩的吆喝声了。旧社会做买卖讲究吆喝。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通讯业。因此,用肉嗓子的吆喝成了唯一的告知大众的方法了。
以前的吆喝极具特色,不像现在,无声无息。其吆喝声清脆婉转,抑扬顿挫,尤其是应时各货的吆喝声,更为悦耳,特点鲜明:“干、艮、倔、臧”各行吆喝声调也不一样,卖菜的声音悠扬,好听得很儿。
香菜、辣青椒、勾葱、嫩芹菜、扁豆、茄子、黄瓜、青菜、架冬瓜,买大海茄、买萝卜、胡萝卜、卞萝卜、嫩芽儿的香椿、蒜儿、好韭菜——声音清脆,说的比唱的好听。还有糖葫芦:一轮冰糖葫芦来悠——葫芦——;卖包子的:来啊,吃包子吃包子,一口咬出了牛犊子来啊!我最喜欢的还是卖药糖的。
买的买,捎的捎,卖药糖的又来了!“吃嘛味有嘛味,仁丹薄荷冒凉气儿,老头儿别管老婆儿事儿,管了事儿就生气儿!吐酸水打饱嗝,吃了我的药糖就管事儿,10块钱您买两伤,您们家里外边儿都顺气儿呦!”
老北京味儿在哪儿?不就在这些最平常的小事中藏着吗?
【篇二:老北京的声音】
一月的北京,冷,白,静,好像大地上所有声音都被这松软的雪地吸去一样。从小生活在北京的堂哥已经大学毕业,这次北京之旅,他全程陪同我们。
我们住在胡同里的一家民宿。五点钟左右,天未亮,手推车的声音从隔音不是很好的窗边传来。车轮声与脚踩在雪地上的吱嘎声渐渐清晰。忽然,一段响亮的吆喝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馄饨——开锅!”
男子的声音,清亮厚实,直转上扬,惊醒了人们,也惊醒了天边的朝霞。这声音带着朝气、带着馄饨的热气,从门缝、窗棂外钻进室内。
北京的一天从胡同里的一声吆喝、一碗馄饨开始。
早饭过后,我们拉着堂哥在胡同里转悠。“有钱的住平房”,这里的“平房”指的是北京的胡同——世家所住的地方。这里充满生活气息,淳朴之余透着厚重。“天空的四角”镶着精雕细刻的青瓦。胡同中的砖板路被白雪覆盖,宽处能过车马、窄处寸步难行,堆积起来的雪被踏成冰泥,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色的光晕。
但再窄的地方,声音也可以轻易地钻进钻出,为主人带去喜讯。
“冰——糖——葫芦,刚蘸得——”尾音上扬,音调极高,是个大嗓门儿的中年妇女。她全身裹得厚厚实实,但可以看出她面色黝黑、高大结实。“冰——糖——葫芦!刚蘸得——”她又喊了一声,然后提起红果串儿往板车上架着的糖锅里浸。锅里是熬开了的棕色糖浆,“咕嘟咕嘟”沸腾着,冒着细密的泡泡。只见那妇人把蘸好的糖葫芦从锅里拎出,利索地一甩一拍,竟有金石之声。落在砧板上的葫芦串没碎,糖浆却“啪”一下在顶上散开,立即凝固,可见她对腕力的掌控很精准。此时,葫芦上就有了泛着金色的糖风,形状新颖,糖风的长度是其他板车上的糖葫芦比不了的。此时,站在她面前的我们来不及欣赏她流畅的动作,只呆呆被她京味儿十足的嘹亮吆喝镇住了,抖了两抖。
一辆略显简陋的板车,足以展现一个浓缩的北京。
我们人手一串冰糖葫芦,咀嚼着胡同中冰冷的甜蜜,到达了目的地:声音博物馆。四合院格局的博物馆里很冷清,只有保安与讲解员唠着家常,见有人来参观,年轻的讲解员兴奋得几乎跳起来。“现在好多新小区都听不到北京吆喝声了,说扰民,我倒希望吆喝更多!”她把我们领进馆内,为我们播放博物馆创始人亲自寻访录制的吆喝声。在播放到“硬面儿——饽饽”突然高了八度的吆喝声时,讲解员的嗓音也跟着拔高。“我父亲就是一位吆喝买卖人,他卖过药糖!现在退休啦,夏天偶尔还赚点儿小钱,在街上吆喝卖西瓜哪!”她的言语间透露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还有一份小小的自豪。
她把我拉到身边,轻轻教我哼“卖——药糖——哎,卖药糖”的调子。不同于早些时候我听到的吆喝声洪亮,她的声音轻柔、温婉又充满活力,像春天开放的第一朵小花。
“吆喝是胡同的特色,”年轻的讲解员认真地介绍,“胡同是老北京的象征。”
她的声音与前两次我听见的吆喝声重叠在一起,唱出了最和谐动听、属于老北京的声音。
返程路上,堂哥问我在博物馆里都听到了什么。
“老北京的灵魂在呼吸。”我这样回答。
【篇三:写童年的作文】
有人说:“儿时,人人都是时间的富翁。”这话一点也不假。而在童年中,就有几件事使我久久无法忘却,直到现在……
每当听到窗糊纸外“麦芽糖来”这般悠扬的嗓音,便知道是囤边卖棒糖的刘四又来“唬人”了。为什么这样说?这刘四是变魔术的一把好手,不只这样,他还自称是天津卫卖药糖的“快手刘”的后人嘞!俩人都擅长“小碗扣球”,一个卖药糖一个卖棒糖,还真是一个模“扣”出来的。这一小段时间,早已有一大群孩“哄”地围上去看了。
几个瓷碗和一个小红球,便是全部的道具。本来球还在这个碗里,但谁也没看见刘叔动一动,另外一个碗居然“骨碌碌”发出声音,打开一看,那小红球赫然出现在碗中间,引来一片喝彩,当下,已经有好多人掏钱买了棒糖。一边吃糖一边看魔术,何乐而不为呢?
我继续盯着那几个翻飞的碗好像一个间隙里闪过一抹红光。“在那儿!”我叫着,指向刘叔左手边中间的一个碗。“真的?”刘叔笑了笑,老规距你猜对了,就免费给你一根。但没猜对,便要买一根。”我这次胸有成竹,便允诺下来。哪知刘四叔不慌不忙拿起那个碗,竟然空无一物!他又用刚才空空如也的碗与另一个碗合了起来,大喝一声:“来!”好似真有什么魂灵在暗地里帮助他。又猛地将碗打开,那球竟不偏不倚地落在大家面前。神了!他们欢呼起来。而我只得燥着脸将硬币置在笑盈盈的刘四叔手心中了。
现走想来,那球或许在刘回叔的里罢?每当这件事浮现在脑海中,我便知道那球的踪迹,但为什么会变得如此模糊?哦。我的童年已经像那调皮的球儿般一去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