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又到清明节】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野田荒家只生愁……”每到清明节,我就会想起这首写《清明》的诗。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民俗上的意义就是一天只吃寒冷的生食。清明这一天,民间还有许多习俗,自古代流传而来,如踏青。约从唐代开始,清明扫墓的同时,开始伴以踏青游乐,故清明节也称“踏青节”。因为清明时节正值春光最好的季节,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传统,人们常常阖家携带酒食,到郊外林苑野地亲近自然。远足踏青中常见的活动有荡秋千、拔河、扑蝶、采百草、放风筝、插柳、植树等习俗。在传统的清明习俗中,插柳与戴柳也是清明特有的风习时尚。柳树为春季应时佳木,得春气之先,相传民间新火的传递也是以柳条传送。
还有扫墓。“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节除了扫墓、踏青、荡秋千,还有拔河、扑蝶、采百草、放风筝、插柳、植树……
过两天就是清明节了,爸爸说要带我去扫墓踏青。我想,要用真诚的心去祭奠长辈祖先,同时,也要怀着勇敢的心去坦然面对生活。
【篇二:又见花开】
浅浅的阳光斟在球形的花朵中,眼前,天边,串连起一片油菜花海。波光粼粼的远处映衬着翡翠蓝的天空,天空也似乎有了柠檬黄的晕圈。面前的一朵油菜花,长着高高的绿色的柄。最顶端的球形花朵,每一朵小花以不同的姿势包围起碧绿的柄。啊,又见花开!
油菜花是在清明节前后开放的。清明节又名踏青节,与小伙伴们在清明节踏青是最快乐的事。在农村的时候,我每年清明节都起个大早,偷偷溜到村东边——那是前天晚上与伙伴们约定的地点。
农村里处处都可以看到油菜花的踪迹,小桥边、马路旁、田野上……它们见缝插针,热热闹闹地挤在一起。偶有风吹过,它们推推搡搡,甚至还可以听到它们的欢笑声。
女孩子的头发长,折一朵花插到头发里,跑半天也不会落下。男孩子头发短,就拔几根油菜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那花环不是谁都可以戴的,要赢了游戏才能作为“王冠”戴在头上。游戏是捉迷藏,分为“白军”和“红军”两方。“红军”捉“白军”,“白军”都躲到油菜花田里。一身鲜艳的“白军”隐在油菜花田里,倒真有些“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意味。
有一次我当“红军”。我急急地跑在油菜花田里寻找“白军”,但是哪里找得到呢?密密的油菜花高得可以遮住我的双眼,到处都是绿色和黄色。无处寻觅的我干脆躺在地上看着明媚的天空。阳光被油菜花筛得很温和,风窜在花柄中,裹挟着泥土的芳香。时间过得很慢很慢,我不需要焦虑什么,担心什么,只是静静地聆听风的窃语以及花开的声音,感受阳光在脸上蹦蹦跳跳,看一望无际的天空制造的美味的棉花糖。不知不觉中,油菜花越长越高,我的身体越来越轻。我坐在菜花上,一眼就看到了那几个“白军”。
“小艺……”耳畔传来了隐隐约约的呼唤。呀!我猛地睁开眼。“小艺……”呼唤声再次传来。几个“白军”跑到我的面前,气喘吁吁地说:“可找到你了,游戏都结束了,你怎么还在这儿?”“我……我睡着了。”我惭愧地解释道。“哦,那我们回家了,再见!”几个“白军”的身影渐渐消逝在菜花深处,消逝在朦胧的夕阳下……
随着油菜的花开花谢,我渐渐长大了。油菜花开出了春天,结出了一枚叫“童年”的果子,虽然它落入泥土里,不见了踪影。但只要又见花开,它总会勾起我的甜蜜回忆……
【篇三: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当看到这熟悉的诗句,大家都会想到一个节日——清明节。
清明节在古时候又叫“踏青节”、“三月节”、“扫墓节”、“祭祖节”等。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每当清明节,每家每户基本都会去扫墓,祭奠先人;去放风筝,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把柳枝插在屋檐下,纪念农事祖师神农氏;吃青团,纪念李秀成;还要碰鸡蛋,以示生命更新……
记得上次清明节,早晨妈妈煮了一锅鸡蛋。我和爸爸来了个“碰蛋比赛”!我们把一盆鸡蛋分开,一人一半。碰碰碰,我的鸡蛋全碎了,糟糕,爸爸赢了,我生气的说爸爸耍赖。爸爸告诉我,碰鸡蛋是有技巧的,要用尖的一头来碰,因为那头是实心的,砸起来力量较大。
吃完早饭后,我和爸爸去给我老爷爷扫墓。走在蜿蜒的山路上,我已经迫不及待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我们来到了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墓前,一年没来,坟墓上长满了荒芜的草,大家做好分工后,纷纷开始忙碌起来,一切就绪后,我们开始烧纸钱,随着袅袅炊烟,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的影子,他们告诉我:好好学习,珍惜生命。
清明,的确是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日子呀!这萧萧的雨,这甜甜的风,给这世界带来多少蓬勃的生机呀!我们盼望着夏天,盼望着成长,是相信只要阳光雨露的滋润,弱小就会走向强大,缺陷就会就像完美。倘若先祖和亲人九泉之下有知,这漫天遍野的绿,就应该是他们欣慰的微笑。
【篇四:清明节叙事作文】
每年4月5日前后就是清明节。
清明节也叫做踏青节,因为那时是春天,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人们常常出去踏青,有去爬山的,有去赏花的,他们看到了粉红的桃花,白玉似的梨花和盛开的喇叭花……一到假期,人们都欢天喜地地到外面玩,呼吸新鲜的空气。
清明节那天,人们大部分都去扫墓,纪念死去的亲人,还有一些人折断几根柳条,插在门前,留辟邪,还有人去春游,我看见了茁壮成长的小麦苗、金灿灿的油菜花漫山遍野,不计其数,弄得那么耀眼,真讨人喜爱,互助友爱粉红色的桃花,远远望去,似乎已经成了红云。雪白的梨花像白玉一样晶莹透亮。盛开的喇叭花,仿佛在“滴滴答,滴滴答”吹着欢快的乐曲一棵棵柳树展开自己的“长发”——柳条。微风一吹,“长发”随风摆,好像在说:“清明节来了!”松树的枝干弯弯曲曲的,像一个驼背的老爷爷,静静地站在那里。白杨树高大挺拔,一阵风吹过,树叶发出“沙沙沙,沙沙沙”的声音,好像一位老爷爷在“咯咯咯”地笑。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在一个地方,一些人会做一种吃的,叫清明团子,相传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这个人的。介子推曾帮助过晋文王继承王位,晋文王想感谢他,谁知,他躲进了大山里,晋文王怎么找也找不到他的踪影,只好放了火把想把他逼出来,可是,事与愿违,这火烧了三天,可迟迟不见介子推的晋文王只好上山,他这才发现介子推已经被烧死了,晋文王十分伤心,十分后悔,他下了一道命令,在这天不能烧火,只能吃凉食。以后每年这天,晋文公都来看他,有首诗这样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篇五:难忘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远方的游子们千里迢迢从四面八方回到家乡,来感恩先祖遗德。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以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去年,学校组织我们在清明节前两三天去了烈士陵园。老师让我们每人都手工做一朵白花去敬献给烈士。晚上回到家里,我想:究竟那里有什么风景?还有烈士们的感人事迹是怎么样的呢?带着大大的问号,晚上我怎么也睡不着……
迫不及待的我们经过一路的颠簸,终于到了烈士陵园,烈士陵园的早晨笼罩在阳光下特别耀眼,古朴典雅的像是中国画……
听者烈士的生平和事迹,眼泪模糊了同学们的视线。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烈士用生命鲜血换来的新中国需要我们去建设。烈士的鲜血不能白流!我们要认真学习,将来建设好祖国,不辜负老一辈革命者们的遗愿!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篇六: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一般是在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有思念先辈、敬仰先辈的意思。清明节一般潮湿多雨,更是农民们最忙碌的日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清明节前后,天空总是下雨的,而且是朦朦的、连绵不断的。清明前后也是农忙时期,也有这样的一句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时节,是农民忙着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期,正所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清明节的前一天晚上,无论是外出的兄弟或者是在家的兄弟都会聚在一起,商量第二天清明节扫墓的事项。比喻说,什么时候去?有多少人去?分成几个小组?要买什么东西去?这些都要计划好,以便第二天能够顺利完成扫墓工作。
清明节的这一天,人们早早起床,吃好早饭,大约八点多钟,亲人们就会集中在祠堂里,各人都要带上锄头、香烛等。准备出发了,远路的人们骑上摩托车前往目的地。一路上,扫墓的人络绎不绝,车子在路上疾驰,鞭炮声在各个山头上不断响起,一缕缕轻烟笼罩在半空中。我们坐车来到山脚下,背起锄头,拿起香烛、鞭炮等向山上走去。一路上,满山的野草、满山的荆棘,我们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累得满头大汗。走了三十多分钟才到祖先的坟墓,歇了一会儿,我们就开始动手。有的拿起锄头,有的拿起镰刀,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合力,不一会儿工夫,就把杂草铲除干净了,接着就给祖先上香,烧纸钱,还要给祖先叩三个响头,希望祖先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大吉,最后还放了鞭炮。
清明节不但是缅怀祖先,向祖先寄托哀思的一个节日。更饱含着希望我们后人能继承祖辈们勤劳、节俭的光荣传统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