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梦入江南水乡路】
一杯茶,一袭雨,一份心情,我便拥有了整个世界。
许是小径红稀,杨柳零烟,圈圈圆圆,也圈住了过客的思念。
那些连绵多日的烟雨将粉墙黛瓦笼罩了一层轻薄如翼的水色,那些干净的石板里缓慢涌出碧意荡漾的苔鲜地衣,那些曲折的巷子中久远的弄堂里丁香花散发的淡淡幽怨,那些流水飞扬的萤火游动在夜半醒来的窗前。也是这一股江南水乡的朦胧气息,它岿然不动地在那里,记录着岁月的痕迹。
四月的熏风燃红了樱桃,五月的梅雨泼绿了芭蕉。这之后便是六月稻花,七月薄草,八月兔葵。在你的院子里永远都唱不完的时间的水车,然后碧藤不知何时就爬进了你的窗子,流动的萤火也游进你的屋里坐坐,花猫轻轻踩瓦楞的声音让你不得成眠。
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水云铺就的江南路上,你纵一苇兰桨,桨声矣乃,白藕满载乌篷船,江水碧如蓝,映着天边的流云飞剑。莺歌婉转,二胡唢呐滴滴答答,吴娃双舞醉芙蓉,氤氲的水汽熏染着舞榭歌头,水流星,梨花落,碧玉钗。你手执官扇,抬头低笑犹如千年古刹里盛放的红莲。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那些红油纸糊的灯笼,一个一个翻转破碎,印证着岁月的留痕,豪宅门扉的朱漆,一点一点破裂凋零。铺天盖地的烟火摇晃着你微蹙的罥烟眉,你唱断了歌喉,舞断了霓裳,用翠巾揾泪,另添一份愁情,愁于这姑苏流月,没有谁能懂你的心。
低眉信手弹琵琶,浅斟低的换成了柳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正因有满腔抱负作伴,纵使红衰翠减,血染花扇,也都与悲伤无关。那山边的残阳似血,也阻挡不了你追逐的脚步,你要去把梦染成这鲜艳的瑰红。
迷途无路出此门,冥花细草亦有心。
鸳鸯乱点镜湖水,驿外子规月夜鸣。
五更惊起碧玉簪,两处闲愁知泪音。
此心伊人应识得,幽怨由心自有论。
【篇二:清明】
小的时候,对于清明的印象是简单的,是清晰的。记忆中的清明是简单,图画上面有几缕香雾,有烧掉的纸钱,有些许贡品。
当时的我对于清明的理解很浅薄,毕竟是一年接触一次的,当时的我们也对此很新奇。有时候我们也会盼着清明快到来,小学时读到"清明时节雨纷纷"时的惊奇,毕竟在我印象里,清明节那天大多是晴天。
和着轻柔的春风,蝶在花间玩耍,蜜蜂陪着它,搂着一捆清明棍,偶尔冥花会被勾住,会引起我们的些许笑声,一点儿也没有"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味道,气喘吁吁地爬在厚厚的石阶上,俯瞰脚下那片沃土。
直至开始,乖乖听从大人的叮嘱,关心的也只有打鞭炮和烧纸钱,而墓的主人也不记得是否曾经见过,清明就这样过去了。
那时候的清明,只要一颗童心和准备拥抱大自然的心情就够了。
我渐渐长大,每次心情也更加沉重,因为我认识到,这是一个祭奠,缅怀先烈和亲人的日子,发觉物是人非,物人皆非的时候,内心变得空荡荡。
树木愈加变的更少,花和动物也少了,虽然石阶还是和以前的一样,错落有致,但在心中总觉得少了一份情趣。极目远眺,看到的也只是山外的"钢铁森林"。
但不变的是我们的那份心,对先祖的敬重的。不变的是我们的习俗,来到先祖的墓前,每一步都是安静的,敬重的。上贡品,打鞭炮,烧纸钱,上香,不等香烧完,便默默的离开。
绵绵的雨揉打着我的心扉,淡淡的雾摇曳着我的怀念,泪眼朦胧,依稀望见灯火阑珊处,思想有些迷蒙,心有些颤动……
又是一年的清明过去了,但在我的心中似乎少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