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入仕的作文

【篇一:在书海寻觅】

高尔基曾说“文学使人思想充满血和肉,它比科学更能给予人思想以及强大的明确性和说明性。

栩栩然蝴蝶,遽遽然庄周。品读传世之经典,徜徉远古之文学,感悟古人之风雅,何其快哉!

“封狼居胥”是无畏的霍去病,读他,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怀激烈:“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意气风发的周郎,读他,是年少有为,匡扶社稷的拳拳之心:“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诗鬼”李贺,读他,是悲天悯人,报效国家的忠肝义胆……唯有读书,遨游于书的海洋之中,憧憬文学,才能汲取其中的意味,走出那彳亍彷徨的迷惘。

嵇康,一代才子却在竹林里过着铁匠的生活。你一定不愿意看见他绝世的才华被淹没吧!何不劝他入仕?仍记得山涛之劝,可嵇康毅然选择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可见,他不愿入仕,甘愿守着清贫,守着内心的宁静。而我也在书海中,在那长存的文字中读懂他,为他甘于内心那一片净土的逍遥快活而喝彩,为他淡泊名利,邺下放歌的竹林生活而陶醉,透过墨香,轻抚隽永的文字,我寻觅到了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难以寻觅的到的安宁与自在。我悟到了他淡然的人生态度,看见了他在内心在闪耀的心灵之灯。

犹记得那些万籁俱静的夜晚,一盏孤灯点亮心头邈远的梦想;犹记得那些月光如水的夜晚一支狼嚎温暖了一地萧瑟的清辉,犹记得那些阒然无声的日子,三尺寒牍安放多少诗意,多少文雅。文学,诚如《抱朴子外篇》云:“秘六奇以括囊,含琳琅而不吐。”

莫然光阴赓续的风雅翰墨随变革而消失,多给那些文字一抹流转的目光。去感受文字带来的美妙,在书中,收获你独有的安宁,在书中,体悟前人的哲理……

捧一卷七绝,风雅长存。

挥一副山水,翰墨隽永。

让心灵在书海中畅游,让心灵在书海中洗去这浮世的杂尘,让心灵在那片净土中寻觅片刻的安宁,让情感在书海中迸发,在书海中得以升华。

【篇二:入出之间求和谐】

数不尽的是万世风流人物,道不完的是千古如烟往事。历史的画卷被如沙的光阴悄悄掩埋,残缺的记忆被无情的江水渐渐侵蚀。但那些在入与出之间寻求和谐的人,痕迹依旧那么清晰。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的最高理想。生逢其时自可一展抱负,生不逢时自当归隐鲜出。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人,唯有在这出仕与入仕之间寻得一份和谐。

东篱簇菊霞光中静放,花丛中蜂蝶翩跹,山涧清泉浅唱,雾气里一老翁荷锄远去。他便是陶渊明,满腹才情为的是治国平天下,然而生不逢时,壮志难酬,岂肯为五斗米而折腰,终拂袖而去。作为以为文人,他何尝不想入仕为官,去光宗耀祖。然而,仕途并非顺畅,他得到的却是“心为形役”。终于,“悟以往之不谏”,他选择了退出仕途,远离尘世的喧嚣,归隐田园,坐看庭前花开花落,淡看天上云卷云舒,终在这入与出之间寻得一份身心的和谐。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远离仕途归隐得心宽。

江畔边杂草摇曳,江面上水波滔天,疾风中长须散漫,一长者踟躇走到江边。他便是屈原。平生之志便是救万民于水火,岂奈君主不明,不行君道,对他的建议置若罔闻,眼看与自己的抱负相隔渐远,眼看国家破败不堪。作为臣子,他倍感失望,国家衰亡,自己岂愿苟延残喘。想想曾经的夙愿,入朝为清官,看看如今的满目疮痍,终于选择走向了汨罗江边,放弃曾经挚爱的仕途,亡于国先。终于在这入与出之间寻得了理想与现实的和谐。

屈原面对路漫漫其修远,上下求索,终殒命挣脱现实警醒世间。

国之大门终于被打穿,“闭关锁国”终导致泱泱大国没落,可恨的鸦片蚕食愚昧的国民,削减军队的战斗力,他终于决心禁烟,他便是林则徐。面对重重阻力与洋人的威逼利诱,他都不为所动,因为曾经立志入仕就是要保家卫国,终于虎门禁烟他取得了成功,而洋人恼羞成怒,发动罪恶的鸦片战争。可怜懦弱的清政府卖国求荣,屈服于洋人。并把禁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贬到了边远地区。在常人看来,他应该一蹶不振,从此苟且一生。然而,他仍不忘报国,在不毛之地将自己的才干施展,在荒凉蛮夷之地撒下文明与活力的种子,沟通了边疆与内地。终于在这入与出之间寻得了自身价值的和谐。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不因祸福避趋之,终埋头实干人生价值得以实现。

自古有才之人无不想在政治上一展宏图,得以流芳千古,却也屈指可数,而真正的成功,便是在出世与入世,入世与出世之间寻得一份自然天成的和谐,这也是我们在任何方面都要努力达到的最高境界。

【篇三:回乡偶书扩写】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众爱卿平身,有本上奏,无本退朝。”“陛下,老臣有本要奏。”“哦,贺爱卿有何要奏?”“陛下,老臣年老多病,已不能为国效力了,恳请陛下准许老臣告老还乡!”“贺爱卿你意已决?”“回陛下,老臣心意已决!”“既然如此,那便依贺爱卿所言,贺爱卿回乡途中可要注意身体啊!”“谢陛下隆恩……”回想一个月以前,大殿之上的情景我还历历在目。没错,我就是贺知章,自我三十岁入仕,至今已有五十多年了,如今,我终于要回到那个让我日夜魂牵梦萦的故乡了。

一入村,村头的水井依旧和以前一样,满得都快溢出来了,水井边上的那株柳树还是如记忆里的那般苍翠,村里的几户人家已经升起了炊烟,还是儿时的味道,一切都显得这么熟悉。只是我早已脱落了鬓发,从五十年前的挺拔男儿,变成了一个佝偻着腰的老者。走进村子,路边谁家门前坐着一位老人,我竟觉得熟悉,走近一看,却还是辨认不出,于是我尝试性的问道:“是二柱么?”哪位老者抬起头惊讶的说:“你怎么知道我小名,你是?”“我是小章啊,小时候我们一起放过牛的!”“啊,真是你小章,你一走就是五十年,我以为你回不来了。”说完我们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泪光。

交谈许久,我才得知,村里儿时的玩伴就剩他一人了。正当我感怀人生无常,时光易逝之时,从二柱的身后钻出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问道:“爷爷,这个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我笑着用乡音回道:“小朋友,我可是你们村的啊,不信你听听我的方言正不正宗。”“那我怎么从来没在村里见过你呀?”这句话直中我的内心,是啊,五十年了,五十年来我竟一次也没有回过故乡,我十分惭愧,说道:“我已经很久没有回来了,孩子,你以后可不能和我一样,出去闯荡也要记得经常回家看看!”说罢,我便和二柱还有他的孙子告别了。

回到家,推开斑驳的大门,扬起的灰尘让我眼前一片朦胧,仿佛还能听到当时的欢声笑语,只是如今只剩下那棵桃树,真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篇四:凡尘书事——论读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宋代文学家朱熹的诗句,大抵是说,渠水之所以那么清澈,是因为它的源头是流动的书。也就是说,博学的人之所以知识丰厚,是因为他读过许多书。

古往今来,凡尘书事自然不胜枚举。

就从古人读书入仕说起吧。

西汉匡衡,“父世农夫,至衡好学”,与我们学过的方仲永类似。青少年时期的匡衡每天要到大户人家那里“打工”,来补贴家用,有时也到有藏书的人家里佣作却不要报酬,只要能把书借给他看就好。“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这就是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两千年来盛传不衰。正因他孜孜以读,因而成为一代经学大师,入仕后官至丞相,位极人臣。

这个故事我们从小听到大,虽只有四字“凿壁偷光”,可我认为更难得的是他这份爱读书的精神,是他能够坚持补充“源头活水”的毅力,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在古代,读书大概是入仕脱贫的唯一途径了。

书简会朽,但读书的精神却是亘古不朽的。

鲁迅,我想中国人没有不知道他的,但无论他流芳百代还是万年,都是与他的少年苦读离不开的。鲁迅先生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了,然后买了几本书和一串辣椒。每当晚上寒冷、夜读难耐时,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直接嚼,直到辣的额头冒汗。他就靠这样驱走寒冷,只是为了多读点书。就是这样不知熬过了多少个“辛辣”的夜晚,先生才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丰碑。

所以说,任何的“流芳千古”都不是唾手可得,不过今天我想说的是,任何的“风流人物”都离不开书籍的滋润,你的“渠水”是否充盈,全靠你自己的努力,而“源头活水”的“源头”便是书籍。

“书到用时方恨少”,趁着年轻,趁着明亮的灯光和舒适的房间,多读点书吧,我们永远都不可能体会“偷光”和“吞辣”的苦读,可书是不变的,书带来的益处也是如清泉那般股股不断的。

热门推荐
1春天的校园
2漮水梨园
3家中小记
4读中国古代诗歌有感
5石马的传说
6写给黄校长的一封信
7又到阳春三月时
8美丽的梦
9影响
10未来的城
11爬山
12我就是我
13入冬了
14松树
15团结的蚂蚁
16我的外公
17我爱家乡的茶
18绿萝
19读《学会看病》有感
20拔牙的故事
21科技新时代
22花开无声自有清香
23我爱我家
24点亮黎明的天使读后感
25提醒:危险时别忘了镇定!
26小青蛙出井后的生活
27雪后的风狂
28一叶一追寻
29独行记
30成长的烦恼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