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欢度中秋】
中秋节是个团圆的节日,人们和亲人无论相距多远,都会在中秋节这一天赶回家。这个古老而传统的节日,似乎也传递着家家户户幸福欢乐的景象,寄托着多年闯荡在外的人们的思乡情绪。
提到中秋,小孩子们一定最高兴,因为又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月饼了。每每临近中秋,就看到楼下的孩子们扎堆儿拿着早早准备好的月饼炫耀“你的是什么馅的?我的是玫瑰月饼!”“切!我妈新给我买的蓝莓果蓉的,是我最喜欢吃的!”“还有我的!是双黄五仁的!”……看着他们,我就想起儿时对着一盒月饼流口水的时候。
不觉间已经到了傍晚,孩子们已各自回家。飘着香味儿的月饼又将我的思绪召回餐桌。许多丰盛的饭菜,围绕着中间那盘月饼。我不禁感叹,中秋节的饭菜真是好!还有我的最爱,也是妈妈的独家绝活——清蒸碟鱼!色香味俱全的碟鱼和月饼的香味已经幽幽的钻进你的鼻孔,萦绕于房梁之上。我这才恋恋不舍的离开窗台,直奔餐桌而去。
饱饱的吃了一顿后,一家人又围坐在一起看中秋晚会。我是坐不住的,看了一会儿,我便拿上一块自己爱吃的月饼走到阳台,还拉好窗帘,好像只有我一人享受这月夜似的。月亮在薄纱般的云朵里穿行,似乎还羞答答的不肯露面。不禁让我想到了一句诗词“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又过了几分钟,似乎把我的耐心赚足了,月亮才款款的展现在我面前。浅黄色圆盘般的圆月,丝毫没有违和感的镶嵌在寂寞清冷的天空上。夜晚,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而月亮,丝毫没有畏惧,还拼尽全力的照亮这个人间。她还和其他小星星一起,散发出并不明亮耀眼却温暖柔和的光芒。
此时,月亮还略显清冷的在天上高高悬挂着,楼对面家家户户的欢声笑语也不时流进我的耳朵。一切都那么平静,幸福,祥和。所谓团圆,只要一家人永远在一起,便是莫大的欢乐了吧!“明月千里寄相思“,这便是中秋真正的含义吧!
【篇二:《乞巧》改写】
咦?今天是什么日子?皇上来了吗?外面怎么那么热闹?我带着疑问走出了家门,抬头遥望天空。天空已经黑了,可大街上还这么热闹。哦!原来今天是七夕节啊!妇女,少女都在街上走着。仰望上空,星星对我眨着眼,月亮弯弯的像一条金灿灿的小船,街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地面上十分热闹,天空也不平静。突然一个大叔叫到“牛郎织女相遇了!”一句话,把人们的目光转向空中。一只只喜鹊排着整齐的队伍,搭了一座平坦的“喜鹊桥”。银河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星星像一颗颗珠子撒落下来。织女穿着她亲手做的红长袍,腰上系着五颜六色的丝条,手上拿着一支长长的笛子。牛郎穿着破旧的衣服,挑着两个胖娃娃,激动的泪水流淌下来说:“你这段日子过得还好吗?你看孩子都被我养得白白胖胖的了。”
牛郎和织女越走越近,当然,已以皓月当空了,人们个个都忙碌起来。有一些奶奶,外婆拿起彩带,树枝,毛线做起篮子。妇女们个个都皱起了眉头,拿起针和线坐在明亮的月亮之下,小心翼翼地穿着针。有一些顽皮的小孩在她们旁边左摇右晃地玩耍,可她们毫不在意,继续穿针。
渐渐的,深夜已经来临,乡亲们收拾好条条红丝线,把它们放在一个十分珍贵的盒子里。有些妇女把她们穿的针挂在她们小孩的脖子上,希望他们也能成为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名诗人见了,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篇三:烟花水月】
一朵精致的花儿开在夜空,我的眼睛中映出了她的美丽,像一位倾国倾城的女子,又像她嘴角漾出的一丝丝涟漪,一圈圈四溢。
从来都不知道那一朵美丽的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只记得在窗边、在河岸、在山顶,听见一声“轰”的响声,在看到火光的那一刻,在抬起头的一瞬间,那朵朵花给心灵以震撼和感动。随着噼噼啪啪的一阵响声,一朵朵烟花便在空中绽放了。不一会儿,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烟花陆续飞上了天。五颜六色的烟花在夜幕中闪着种种耀眼的光芒,不仅使我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一朵、二朵、三朵……一朵又一朵的花儿开在高空,那从中逆出的火光照亮了整个宁波城。站在城市的最高处,眺望那漆黑的夜空。一阵响亮的声音在天空爆发,等到所有的烟花飞上天时,天空刹那间就亮了。那如同浸了烛火似的天空映红了我的脸。天上那一轮清亮如水的月亮挂在天边,水中隐隐约约的看见那一轮明月。看着那一轮明月,我想起了几句诗: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念奴娇?中秋》中写道:“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李群玉的《中秋君山看月》中有:“汗浸铺澄碧,朦胧吐玉盘;”沈约的《登台望秋月》中有:“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
月亮,是一个令人心动的词语,但月亮还有许多别称,如:婵娟、玉子、广寒、水晶盘、瑶台、水轮、白玉等等。
在这个月色交接,烟花纷飞的夜晚,使我有了一次从未感受过的美---那就是烟花水月。
【篇四:明月几时有】
那夜,夜凉,月亮。
——题记
那夜,我站在自家阳台上,朝那寂静的小区望去。一片昏暗,沉寂的可怕。带着丝丝凉意,正视前方,余光不经意间瞄到了天上那明亮的月,泛着皎洁的月光,整个星空中,衬托出它的身姿。令人心醉。
提起天上的万物,人们也许最先想到的是太阳,太阳象征的是永恒,光明,温暖,生机,希望,繁华,自由……一切积极向省的词语,都可以形容他高贵的身影。连古代诗人对此都赞不绝口:“日出江花红胜火。”“映日荷花别样红。”“日日春光斗日光。”“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歌颂的都是太阳的高贵品质。
而月亮呢?悲伤,思乡,再常不过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都是抒发诗人悲伤思乡之情。他无法和太阳相提并论,只在太阳落山后才敢“正大光明”的现身。它的月光和阳光相比,的确微不足道,却毫不吝啬的把尽有的全部投射到大地上,毫无惋惜之情。让迷路的孩子找到了回家的路,让每个家庭变得温馨。若太阳是高贵的,那月,就是冷艳的啊!
月,就像那些默默奉献的人。
我望着月,望着那熟悉的轮廓,体会它发出的光围绕我身旁。啊,那不就是母亲吗?她对我们的爱,不是无私奉献的吗?那慈祥的月光,不就是母亲的目光吗?那轮让人怀念的月,就是母亲的化身啊!
我们,不就是天空中的小星星吗?一闪一闪绽放出我们的光芒,是月,滋养了星星的成长,是母亲,培养了我们,让我们成熟。
月,会哭吗?
当然会,在那朵朵黑云来临之际,完全遮住月的时候,月就会在里面偷偷哭泣,它只是不想让我们看见,不想让孩子看见它失落的一面。在我们面前,看到的,只是那光彩照人的月啊。母亲亦是如此,想到这些,我不禁有些自责。有些东西失去了就没了,但母爱,是永远不会变得,那颗心,是永远真诚,永远爱孩子的。
我望着那光彩照人的月,那月光照我身,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我不在感到凉意,大概是因为我发现了母爱的真谛吧,对着月亮,我留下了一个孩子对母亲的忏悔。
我笑了,它,也笑了。月,你在哪,离我远吗?我觉得,你一直在我身边,从未离开……
——后记
【篇五:赏月】
忆昔,总是搬一把椅子,捧一杯清茶,坐在门外品茶赏月。
幽静而又漆黑的夜,和月相衬,又增添了一份韵味。我品着茶的清香,望着荧黄的月,不禁浮想联翩。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由此可见,月是富有诗意、能使人浮想联翩的字。就像胡品清先生写的“楼”这个字一样,我认为,“月”却比“楼”更胜一筹。
赏夜观月,它是寄托愁绪的字:“我寄愁心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用这句诗描写忧愁之人的心情,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了。而这些,更少不了“月”衬托出的意境,使人更能感到忧愁,并会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而忧愁之人多了,自然会有些许忧伤。而现在,也是可以用到月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仔细品诗,你会发现,它是由感慨、忧愁再到悲伤。而月,又为这一意境增添了一分凄楚,把它衬得更为忧伤。
相比之下,月是深受诗人喜爱的字。在李白、孟浩然等著名诗人的笔下,也常常会出现月的身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诗是海外游子望月亿乡的代表诗,出自著名诗人李白之手。是啊,若你现在身处他乡,在幽静的夜中看着美丽而又冰冷的月,谁能在深深的幽思中不怀念故乡呢?
在古代,月也深受欢迎。在描写苦楚凄惨方面,月可以把它衬得更为忧伤;但在高兴欢悦方面,月也可以使人的心情更为愉快,可以说是别有一番风味。
在参军作战的士兵离家远去后,妻儿老小总会吟道:“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是茫茫江浸月。”这短短的十四个字里面却包涵着无尽的担忧、忧伤以及悲痛,使人感到无比凄楚。
回到现在,撇开一切不谈,只是赏月,你会发现:月亮小巧玲珑,晶莹剔透,给人了一份美的享受。“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所要表达的就是这种意境,给人以华美无比,低调奢华的感觉,对所有望月之人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
一茶品完,夜色已深。我却对着明月有着许多的感慨。只可惜夜色已深,不得不归。我回头望望明月,目光中,却有无限的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