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留得一晚听雨声】
我已经有多久没有好好听一次雨声了?我记不清了。只隐约记得记忆中那个模糊的印象是小时候坐在外婆家的老房子大门口,带着几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自己。
真庆幸啊!在这个雨夜,雨声和我又重逢了。我躺在寝室的床上,头抵着冰冰凉的墙壁,听雨在耳边沙沙的呢喃,自然的声音总是那样抚慰人心的。它清晰又均匀,与当你昏昏欲睡时楼上的某位同学手表砸在地上传来的“咚”的一声令人恼怒的声响截然不同。它像是清晨做早课的僧人们闭目静坐,一下一下敲打出的木鱼声,让每一个在夜晚聆听的人平心静气,默默回想一天的所见,静静忏悔犯下的过错。雨声,仿佛是雨在诉说:雨,是要洗去尘世间的一切污垢的。
雨声并不单调,向古典乐般舒缓的旋律中总会加入一些雨打树叶的声音、水管中水与管壁摩擦的声音。令我惊奇而又迷惑的是:雨是怎样做到在不断重复的雨声中加入像突然从古筝的第一根弦划到最后一根弦的和音,还有像珠子坠入牛皮鼓中般欢快的弹跳声?于是,也难免引人产生遐想:冥冥之中,是否有谁在操控一切?
我喜欢聆听的雨声,有夏季冷锋带来的短暂迅猛,痛快酣畅的,像《C小调第五交响曲》般震动人心的暴雨,也有冬天十分稀少的冷硬冰凉的冬雨。可最令我念念不忘的,还是冬末春初,沉稳安静,又带着几分俏皮灵动的雨。想象你的眼前有一块雪白的画布,雨声就是涂上底色的粉彩,你用脑海中那只简单朴素的笔,任意勾勒描绘。
雨声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因繁重的课业而关闭的记忆之门。有生活,有文字。我想起殳俏在《落雨天杂食志》只所描绘的那碗用鲜美的鸡汤熬制,升腾着温醇而淡然的热气的面条。想起寒冷的冬日周六回家痛快的洗一个热水澡,穿着休闲的睡衣和家人围着吃火锅的场景,雾气氤氲。想起也曾在下雨天找件不心疼的旧衬衫,一颗一颗缓慢而悠闲地吃杨梅,“吃完了还可以顺便用杨梅汁给自己染个指甲”……
在一个雨夜,一天繁忙的学习后,和妈妈钻进两个被窝,和着雨声的伴奏,说上几句热乎乎的知心话,也称得上是人生第四乐了吧?
【篇二:古寺钟声】
夕阳,笼在蔷薇花色的纱罗中,像满月一轮寂然而又有所思索,照透了这蓊郁着的森林,黄褐色的泥沙中交横着迷离的疏影,慢慢地融合在了这渊默无声的红海里。月色欲尽花含泪,月明如素愁不眠。
正沉浸在如梦如幻的景象之中,一段连绵的寂寥的幽音在我耳边响起,“铛……铛……铛……”好像要充满那荧洁的寰空,又传来了清脆的木鱼声,紧接着又是呢喃不清的诵经声,仿佛是一曲动人心魄的交响乐曲,我的心琴也渐渐的起了共鸣。
我呆呆的立在那里,似乎进入了另一番境地,不知过了多久,木鱼声停了,诵经声也消失殆尽,暖红的夕阳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冷寂的月光打在身上,随后又传来了三声钟响,“铛……铛……铛……”这沉重而又悠扬的声音在天空中盘旋环绕而久久不能散去,平静悠扬却又似乎饱含了无限的心酸离愁与落寞。
明天便是初一热闹的庙会,清晨四更天,天刚亮起,启明星仍闪耀在东方的天空,寺院还无人问津之时。那口古钟便响起了,悠扬而婉转,低沉又绵长。等到太阳慢慢的升起了,人们也陆陆续续地到了寺中,人声鼎沸,烟斜雾横。本幽寂的寺庙变得十分热闹,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人却仍然络绎不绝。
我站在人群的中央,若有所失,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四周转了转,对了,钟呢?
在看了看,却发现那口钟那样寂寞地悬挂在了梁间的角落,无言无语,无人注目。只有高坐在殿堂之上的佛才能够吸引住人们的目光,钟不过是个配角罢了。
人群又渐渐散去了,天地间又恢复了寂静,“铛……铛……铛……”它才再发出声响,宣告着一天的结束,那声音就像它一样,沉沉的,毫不张扬。
需要它时,它默默地付出着自己的一切,该退场了便无声无息的悄然退下,就像戏中的龙套配角一样,该来时来,该走时走,却为整部戏增添了无数精彩,它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即使默默无闻,也是那样美丽。
人们都很少会想起它,即使是朝夕相伴的僧侣,也只是每天早课,晚课会敲它三下,让它替他们传递信息,叙述着他们的情感。那口钟也这样奉献着,它从来没有为自己发出过声音,它那与天地山川一样幽深,与苍天鬼神一样宏大的沉沉钟声永远是为了别人而吟唱,自己只得偏居一隅永远登不上大雅之堂。
它是寂寞的,但它从不屑于为这种寂寞感伤,它的确不是主角,但当人们在佛面前许愿完后,轻敲它三下,看着人们眼中期许和虔诚,它仍是快乐而又圆满的,即使他只是在奉献而没有回报。
它是乐于助人的,乐于将人们的期许或思念,用那宛如楚音一般深厚婉转的声音传入天空,风儿一吹,便飘向远方,带着人们的一切。而它就在那寺庙的角落里深刻而又通俗地端庄着,微笑着,快乐着,行动着,苦涩着,牺牲着,渐渐的,它便与这方土地接通了血脉,人们的根里都有了那一份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将自己的青春放置于角落,将自己的年华归至于山野,或为家庭,或为村庄,或为国家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血与肉。
他们那些像那口钟一样的人和那口钟一起告诉了我,美丽无需张扬,静静地将自己分内的应该做的事做好,默默地付出着自己的努力,即使无人知晓,你也成就了你的人生应有的美丽。
夜幕渐渐降临,淡淡的幽光,浸洗着山间森林中的古寺,还滴着黄昏时分的新雨,又一阵钟声响起,这幽眇的波音微漾,古寺沉沉的入睡了,等待着明日唤醒它的钟声……
【篇三:坚定的路上我们越行越远】
念及中山先生的话语,总是心潮澎湃,热泪盈眶,深有同感。人生如海上小舟,冒着倾覆的危险求索,心中怀有坚持,便为生命增加了一份厚重,为心灵增添了一份保证——人生需要坚持!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历史上因胸怀坚持而成功的伟人何其众多!雅诗兰黛创始人就有一颗顽石般的心。顶着舆论的压力,她坚持为自己特制的香水代言;迎着顾客鄙夷怀疑的目光,她坚持送上试用香水,盼望有回头客;担着被大公司吞并的危险,她不受他人残羹坚持自创品牌……终于,她的故事成了创业史上的一段传奇!雅诗兰黛用她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离不开坚持!
历史是一条长长的河流,乘一叶小舟,便能探寻到伟人们峥嵘离奇的奋斗故事。
若无坚持,陆羽便会在一片木鱼声中销声匿迹,《茶经》也不会流传千年不衰;若无坚持,张大千便只能在清代帖学上止步不前,临摹出神入化,脱离窠臼的造诣也与他从此无缘;若无坚持,乔布斯便只是一个学校梧桐树下的文艺青年,商业巨头科技新秀的桂冠也不会戴
到他的头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朝圣路,心怀坚持,才能一步步登上圣坛。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因为坚持,脚下便有了动力;因为坚持,民族便有了凝聚力,便有了屹立东方不败的底气。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后便说:“一个缺乏物质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一个缺乏坚持信念的民族却是灾难性的!”这一语,如暮鼓晨钟,惊醒了中华民族!
然而,事实又常常让人大跌眼镜:学生学习半途而废,只为一时享乐;企业不坚持原则,偷工减料只为眼前利益……我们痛心,却不能灰心,若是没有了坚持的信念,泱泱大国又该用什么来支撑?坚持是砖,堆砌起我们的信仰,守住信仰,才是王道!
坚持的路上,你我劈波斩浪,不畏艰险,总有一天,我们会看见前方屹立的佛塔,看见那闪着坚持的佛光照耀大地,照亮世人!
【篇四:忆丽江】
犹记得初进丽江时,暮色深沉,站在一千六百年历史的大石桥上,踩着拱形桥厚厚的青石板,桥下的河水哗啦啦的流淌,大水车吱吱呀呀的转动,石桥的桥头,有一家卖布农铃的小店,听着一串一串的布农铃随着流水声,叮叮咚咚地作响,仿佛能看见千年马帮从山中慢慢走出来。站在拱桥上,放眼望去,灯火阑珊,朴素美好,流光从潮水中汩汩流过我的此刻。
第二天早晨醒来,天还没亮,坐在窗前的摇椅上,心中是前所未有的平静。抬头望望天,那天空如同水墨画一般,渐渐地,那水墨好似被水晕染了,一层层荡开。还未回过神,太阳也探出了头。金色的光辉给远处的雪山披上了薄纱。温柔的光线由远及近,古城也在温柔的气息中慢慢的苏醒了。
踏出客栈门,街上还未有人,我好像揭开了丽江的面纱——明清式样的瓦房顶,青中带灰的墙壁,陈旧的木匾立在房檐下,沉淀了历史,见证了慢时光。隐约听见了庙宇的敲钟声,“当”“当”“当”,紧接着,似有若无的木鱼声和诵经声遥遥传来,给予我心灵的洗涤。
随步走进一家小小的茶吧,店里的慢谣声悠悠的响着,老板娘穿着一身素色的裙子,手随意的搭在身前的鼓上,随着慢摇声,轻轻地敲打着。见到来客也不招呼,只是像老朋友似的,点了下头。坐在店内,听着悠悠慢谣,心的节奏就慢了下来。一曲毕了,老板娘随手取了一个茶壶,从一个布袋里抓了把茶叶,不疾不徐地温壶、洗杯、投茶、洗茶,一倾一停之间流露出的美,仿若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让人逐渐忘记外界的喧嚣。
在这里,你会觉得时光慢的有理,因为这里的人们活的是一个过程。这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化,它让我遇见了一个悠闲的自己。
能不忆丽江?她,如来自高山竹楼的娇俏少女,回眸一笑,轻盈无声,言语洒落池塘里,韵味留在清风里。如清茗,香溢万里。这,就是丽江的模样吧。
生活中,布衣叮咚。记忆里,魂牵丽江。
【篇五:听雨】
也不刻意做什么,就是想一个人走走。趁着从玉女岩出来的空当儿,漫步雨中。雨,微凉,无声。
风,渐起。雨落荷塘泛起淡淡的涟漪,已是立冬了,干枯的荷零星点点。没有了那股子摇曳的绰约风采,平添淡淡的静谧薄凉的韵味。偶然的一次抬头间,便注定与那眼眸中映入的寺庙有缘。
喜欢那些穿行于寺庙的人,并不是他们对世俗有无羁绊,只是在那里待得久了,人身上似乎沾染上了佛的气息,多少也是有些娴静如云。想着他们能够在氤氲的香炉前,虔诚膜拜,搁浅了尘世纷扰。
我本没有多少虔诚的心,但持着一颗随波逐流的心。在一片濛濛雨意中,听铁杵一下一下,撞击铸满纂文的大钟。钟声如雨,在屋顶、横木边、树梢间、灌木里,散去,荡开,震碎了花儿上的点点雨珠。铁的凝重,寺庙的静,花的清新,不禁默默留下影像,尔后又怕突兀了这种庄严。
忽然又听得耳畔轻轻的呼唤,一回头,僧人已然手持檀香,让我进寺庙祈福。我不敢怠慢,古朴庄严的静让我有些怯然,跃过高高的门槛,看到的竟是财神爷。庙宇很小,却在走近后又感到四大皆空了,独独那威严的财神与那神台赫然映入眼帘。
大殿内,我烧了那一柱檀香,虔诚地跪着。一个人,一个拜垫,就是这样简单朴素,就是这样与佛接触。木鱼声起,心定。仿佛木鱼声在指引我去向佛指向的那个地方。三拜三诚,利落地起身,不敢扫落满身尘土,只是毅然回头。那一刻,雨声是清脆的。
想来这个小小的寺庙也是蕴含了真正的韵味了的。唯有清澈如荷莲,才能得以启示。钟声在时光缓缓铺开的宣纸上,启示着前世今生。
【篇六:禅意】
“人生本过客,何以千千结。”
冷清的寒意遮蔽了本就不灿烂的阳光。山雾漫漫,花开荼蘼。那卜楞寺已经苏醒,伴着若有若无的木鱼声。身披袈裟的喇嘛手里端个铜台,急匆匆地走。右胳膊露在外边,寒冷似乎也成了他们修行的一部分。脸庞黝黑,颊上托了两边高原红,目不斜视。
三三两两,身着藏袍跟在他们身后的人,“耶嘛——唔”,似是呐喊,似是呼告。上、前、下,他们的目光闪烁在这几个地点,同时伸出右手,拨动一边的转经筒,手指抚于把,一圈、两圈、三圈,一丝不苟。也许是被这无名的威严震慑,我方才的玩味全无,只有静静跟在这行进的队伍中。
鸟鸣,叶舞,转经筒不停转着。
我临近观看,上面雕画仔细,色彩奔放,线条细腻,内含藏文经曲,人神天地,又仔细端详片刻,才发觉异样:藏传佛教所刻画涂抹的,并不是自己常见的神为主,而是天地上下,神于左遥,人于中心,共立共存。
疑惑间,一条长廊到了尽头,那有块短匾,上刻“天与地契,一人一神。”
一句话在心底掠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而在不远处,便是一物都没有的台门口,却聚了一群人,最中间的是还未进入正殿的藏民。一个脸上灰扑扑的女人正在摆弄手上成串的佛珠。
她本是跪着的,却忽然站起来,双手合十举过头顶,大声说了句什么,向上仰望,再猛得身子前扑,完完全全地贴于地面,向前方再行跪拜礼。
我惊讶极了,怔在原地,而其他藏民纷纷效仿——就连最小的孩子也不例外。
我问寺里的阿可这般意义何在。
他只是双手合十,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答道:“佛法讲三数。合十向上,是为敬天,扑地,是为敬地,向前跪拜,敬神明。这叫禅意。”
禅意?
忽的,我想起了林清玄。他晚年致力于研习佛法,一心向禅。于是写下:“佛法佛经,向之活佛。而活佛常有一颗悲悯之心。何为悲悯?是怜一切众生,敬一切万物,超然度外。”
大抵,意思便是如此。
我沿着禅房一路西去,忍耐寒冷,懂得慈悲,敬仰自然,竟成了我余生修行的一部分。
风吹过,是佛在笑吗?
【篇七:梧桐一点忆昔秋】
炎威渐颓,玉露生凉,金风消暑,孟秋已至。只记去年秋天,金黄落叶遍地,为大地披上一件艳丽的外衣。我于梧桐树下静思过往。
去年秋天,金陵城满城的梧桐树惊艳了闲人的心。那金黄似乎是在吸引着凤凰。“梧高凤必至,山青花自开。”我站在繁华的长街上,感受到了古城的独特风味。那每一片叶子都似乎在与我诉说着以往的每一年岁月。
我似乎还能感到牛首山、鸡鸣寺的禅意森森。木鱼声清脆悦耳,由山上传入山下,平添了一份出世的宁静。这或许会成为将来我暮年时心的归宿,也或许是我对人间的善意的体现,我佛慈悲。
闭眼凝神,中山陵、总统府似乎还在体现着民国时期南京的辉煌。六朝古都,十朝峰会。耳边顿时凤哕不止。古代、近代都在谱写华丽乐章。
南京也饱经岁月的风雨。那年冬,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是华夏儿女永远的痛。30万是耻辱,是悲愤。昔日繁华的金陵城遭受到的是最野蛮的侵略,尸横遍野,断垣残恒。幸哉!我南京并未从此一蹶不振。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高速公路宽敞平整……昔日的“死亡之都”变成了“希望之城”。在这儿,一切皆有可能。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这方天地,曾经乱世风雨,硝烟四起,无情战争如火如荼。那代百姓恰逢乱世是何其之不幸。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能有锦绣年华。
而我辈百姓,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能于家中听那连连喜报——北斗收官、最美逆行,这又是何其幸运?
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
【篇八:一缕光逝处】
西湖四月,又逢雨季,断桥边上,唯你默立。素衣丝带飘扬在风中,宛若飘丝的细雨。发丝飞扬,迷离了你的视线,西子湖美,却因你的到来而黯然失色,你的惊鸿一瞥,不单单让他爱上了你,也使我如痴如醉。
西湖的细雨,载着愁丝仿若在等你。谁能料到那把伞,谁能料到那只船,又有谁能料到,轻轻的一个对视,你就真的羞了,他就真的爱了,这段孽缘,是几世的罪,要用千年的道行来偿还。
一把油纸伞,罩不住西湖的雨,却罩住了你们的爱情,是为了还那把伞的情,抑或是报千年前的恩,你竟随他去了。也曾有过山盟海誓——要做连理的夫妻,要做比翼的飞鸟。从此便守候在他身旁,无怨无悔。你竟为他放弃了纤纤玉指,做起了寻常女子应做的针指女工;你竟为他穿梭于市井,做起了普通百姓应做的买菜,做饭;你竟为他忘记了身份,忘记了无情的天条,蛇——人,多么可笑的结合,多么荒谬的结合,这本是孽缘——不该有的存在。
世人都叹,许家的女子太美,可这世间之事,一旦有了“太”,便不再寻常。世人都感慨于你的善,把你当作神仙一般的人物,可这世间哪有仙?
天空的一记响雷,惊扰了天空,也惊扰了你平静的梦。绞痛的心脏和隐约间传来的阵阵木鱼声,标志着你的生活不再平静。往日的欢颜,化为了此时眉间的凝重,你望着忽明忽暗的天空,似乎在告诉自己,该来的终究要来了。
法海到矣。他在召告世人,她是妖。而他,便是惩恶扬善的使臣,要为人间扫除祸患。他的话语,听得人心惶惶,瞬间的恐惧弥漫在他们心头,他们都忘了、平日里素贞对他们的善,那一片赤真的情,可即便世人皆忘,他也会将曾经的美好抛之脑后吗?
又是端午,彼时锣鼓喧天,而你的心中却异常紧张,为那刺鼻的雄黄,为那隐约间响荡在耳畔的木鱼声。他为你端起酒杯,口说共度良宵,却不知其实为试探。你告诉自己,只这一杯,不会有什么。你佯笑着接过酒杯,一口饮下,可谁知这酒入肚肠,直刺激着你的五脏六腑,逼得你现出原身。
你以为他依旧会信守着当年的承诺,可是你错了,错在你不知道人心的善变,错在不知道人对妖的惧恨,错得只留给千百年后的我们一声沉重的叹息。
你却仍为他闯仙山、盗仙草,以为他仍会回到你身边。而他却只是躲在法海身后不敢见你。是爱到了极点,便变成了恨。水漫金山,你不惜用千万无辜的生命作为这场错爱的祭品,可他的心已成灰,你又如之奈何,怪只怪你太痴太傻已然沦陷,怪只怪你一动情便赌上千年的道行作注。
断桥未断,你却断了心肠,伊人当初成对影,如今船上却只剩下你。你凄然一笑,如午夜中一朵盛开的昙花,是释然了,还是心醉了?
耳畔的江水渐渐平息,你带着早已风干的泪痕,带着瘦弱却已沉重不堪的身体踱进了雷峰塔,从此清心寡欲,再不与人间事相关。
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如歌般华美,却如殇般决绝,只留给千百年后的我们且听且流泪。
那一缕光逝后的心醉,有谁能懂。
【篇九:我与校园的美好一天】
朗朗书声,伴随着徐徐清风和树叶的“沙沙”声,多么和谐而美好!嘘,勿扰了它,这便是我们的三门中学!
早上,大概是最美好的时候了。起床时还是睡眼朦胧,但当你一下车,一步步走进三门中学的大门,整个头脑立刻就清醒了。新的一天就要开始,心中既期待又紧张,小小地吸一口气,嗯,是清新的,是甜美的。
走在通往教室的路上,周围全是树木和花草,放眼望去,只觉是一片清新的绿色,那种绿色是充满生机的,看到了,便印在心头,怎么也挥不去。多么可爱的绿色啊!当你抬头,便可看见那坐落在大山里的广润寺,虽然只露出飞翘的檐角,却那般古色古香。看着看着,我仿佛听到了古朴的钟声、浑厚的木鱼声和喃喃的念经声,声音混杂在一起,绵长又深远。我仿佛看到烟雾缭绕,闻到似有若无的香烛味,也许身着黄色衣裳的信徒正在虔诚地跪拜……呀,容不得多想,快要上课了!我加紧步伐,赶往教室。
美景在早晨已经浏览了一遍,傍晚的校园,还有什么看头呢?这你就不知道了吧!今日,傍晚的天空极为绚丽多彩。那时天色还未完全暗下去,太阳也未投入大山的怀抱,天空红彤彤的,若你走出教室,不必抬头,便能看到那梦幻又美丽的晚霞。金黄、橘黄、大红、降紫,交织着,缠绕着,像是画家小心翼翼刷上去的颜料。阳光在晚霞中若隐若现,并不像中午那般张扬。晚霞变换着,像一位气质多变的女子,她有时可以很清秀,不经意间流露出无限魅力,有时却火辣热情、时髦性感,她调皮地与阳光玩耍,向我们展现她的全部魅力。美好的事物总不长久,晚霞姑娘过了一会儿便悄悄地走了。我期待明晚与她的相遇!
夜晚,天黑了,月亮投下了淡淡的光,我们也要离开校园了。高年级的同学们还在孜孜不倦地在学习,整个校园安静极了。走在路上,我也将脚步放轻,静静地回想这一天的时光。
广润寺静静地伫立在校园的一角,依旧在为我们祝福,在为我们祈祷。美丽的校园,四季常青,一年又一年,孕育出多少优秀的人才。三中学子,昂首挺胸,一天又一天,学习,成长,学习,成长。
愿我,愿我们,也成为我们,最好的模样。
【篇十:奶奶离开的日子】
在一个风雪之夜,我可爱而又质朴的奶奶安详地去世了。
清晨三点,我们家便响起了哭声与木鱼声,我的奶奶永远离开我了!
我缓缓走到院子外面,找了一张方凳,冰凉的风不停地侵袭着我的身体,我却丝毫不感到冰凉,因为我的心要比这凄冷的寒风还要冷,脸上两行冷泪滴落面颊,流下了一道泪痕,风一吹,泪痕结在脸上,勒得我的脸好疼。
现在是清晨六点,公鸡的报晓声催醒了太阳,太阳徐徐升起,微风轻吹湖面,波纹向远处荡漾而去,人们早早地起床……新的一天开始了!
可在这新的一天中,我再也看不见那张慈祥的脸,只看见了一具冰冷的试题在我面前。
浓浓的雾遮住了我的视线,没人看得见我的泪!
远处的号丧声,仿佛一记记重锤敲在我的心上,漫天的纸钱灰,到处飘飞。每一锹的黄土似乎埋在了我的心上。
我不得不承认,奶奶走了!
奶奶离开以后,别人叫我去送丧,我不愿意去,也不愿意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