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孝在沉默】
中华文化绵延千年,孝是其中一颗最璀璨的星。
于个人而言,孝是个人的基本准则,正如《孝经》所言∶“夫孝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身为人子,怎能忘记是谁忍着剧痛将你带到这个世界,又是谁头顶炎阳,用自己的血汗供你食粮。如果这样都不心存感激,其为人耶?其曰人耶?
于国家而言,孝是忠的代名词,对父母孝,则会对君主忠,故在汉代曾有过举孝廉一说。推行孝道,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中国自古崇尚孝道,推崇孝子,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比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郭巨埋儿。作为孝文化的传承者,现在的我们应该更加地孝顺父母,但事实好像有点相反,先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母的付出天经地义,自己的索取合情合理,只贪图自己享受,不考虑父母艰辛。
当代,啃老之风盛行,空巢老人不但涌现,团圆饭上各抱手机的镜头屡见不鲜,不禁感叹,时代在进步,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满眼望去,尽是钢筋混凝土的丛林。站在高楼之上,你是巨人,俯视着芸芸众生,仰首长啸,似有青天揽月之豪情壮志,但是,伸出你的手,却触碰不到亲情,极目远眺,却望不到自己的家。我们离家越来越远,与父母的心也越来越远,有的人能做的只是在父母离去时,风光地为他们送行,让他们在阴间享福,以尽孝道。而在自己的心里则是满满的愧疚和深深的罪恶。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了无数代人的感叹,曾经有人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是孝顺,一是行善,时光匆匆,岁月荏苒,与父母一起度过的光阴是人生旅行中最幸福的一程。莫让孝道成为遗憾从此再无为心灵遮风避雨的港湾。
孝不在言语,行动将做最好的诠释。朱晓晖的事迹,曾使亿万国人动容。面对命运的百般挤兑,生活里的众多沟坎,她对她卧病在床的父亲不离不弃,在小小的车库里,用十三年的相守诠释了孝的真谛。孝道并不需要许多动听的言语,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永远是像朱晓晖那样平凡的英雄,那些有过懦弱,有过自私,有过犹豫,然而最后选择了勇敢,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坚定的人。
在一切都让位于经济发展的今天,孝的缺席也许是一种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应该沉默,被人视而不见。古人语:百善孝为先,让孝沉默,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悲哀,对此国家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孝敬父母和尊敬长辈作为家庭美德建设的最主要内容。孝是一道我们要坚守的心灵防线。
孝可以在沉默中付出,但绝不可在沉默中等待。
【篇二:希望之花】
最孝女儿——朱晓晖
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沟坎,命运百般挤兑,你总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着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你病重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
朱晓晖,30岁左右,由于生活的种种困境,她和父亲相依为命,没有地方住,只能把小小的车库当作自己的窗。她辞去了工作,在这个地方,照顾身患重病的老父亲。在他的照料下,父亲的病也有了好转。就这样,无论命运怎样坎坷,生活如何逼迫,她和病重的老父亲度过了十三个春秋。
同桌妈妈——陶艳波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们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与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做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陶艳波,儿子在几个月时,出现耳聋,口哑症状,她与丈夫寻觅各家医院,求治这方面的名医,无果,亲朋好友们都劝她放弃,将儿子送到聋哑学校里去,何苦这样费时、费事。可是,她坚信,儿子会好的,她将儿子送到了当地的普通学校,她作他的同桌,她作她的耳朵。整整十六年的日子,她坚持下来了。儿子能开口说话了,并且考上了大学。这份坚定,终于有了收获。
大爱深沉——张纪清
一个善良的背景,汇入茫茫的人海,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
张纪清,独自一人生活,自己谋生。他省吃俭用,几乎是从自己嘴里、身上扣出钱来,把它们捐出去,捐给需要的机构。有人会说,这我也能做到!不就是捐钱嘛,但我一定要写上名字,让他们好好表彰我。可是,张纪清并没有那么做,在每次打钱时,他用的是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炎黄。受助的人想找到他,但在茫茫人海中,就好比大海中捞针。终于,一个偶然的机会,针被找到了。
其实,真善美就在我们身边,只是,缺少了一双发现的眼睛。让我们去寻找,去发现,也让更多的真善美之花在我们的身边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