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瓦间的作文

【篇一:古迹中看文化】

历史,是经过时间的淘洗沉淀下来的绯色,是一种永不褪色的信仰。

国学,在一笔一划间,在一字一句间,在苍劲的笔力间,深深浅浅地刻画着历史的面目。然而,文化不仅仅存在于国学之中,更在白墙黑瓦间,在一砖一石间,在一草一木间,显现着文化的脉络,穿越千年的时光微微跳动。

白墙黑瓦,铁栓门廊,都是历史的默默诉说者。经过几千年的风吹日晒,历史的脉络清晰地显现在现代人的面前。那不屈的脊梁,坚定的目光,沸腾的热血通过一砖一瓦深深扎根于这片深爱的土地。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这个满怀才情的男子,白衣翩翩,在康桥上写下不朽的诗篇。再别康桥,让我们与历史相遇,与徐志摩同感分别之情。缓缓走过这康桥,广阔的湖面,辽阔的天空,碧绿的枝条,潋滟的水波,一层一层,荡漾着情的感动,向我们慢慢接近。

康桥,不仅仅是连接两岸的石块堆积,更是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桥。

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诗人戴望舒,生活在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中,那雨巷就如一线阳光,照亮他的心房。他在雨巷的那头默默伫立,这头撑着油纸伞的姑娘默默走过,如丁香一般忧愁,渐渐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丁香,是希望,是诗人在黑暗现实中的憧憬与支撑。

雨巷,不仅仅丁香般的雨,更有丁香一般的希望。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郁达夫笔下的秋,有秋的颜色,有秋的味道。这秋,以它独特的姿态,用落叶,用凉风,倾诉着郁达夫的浓情。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站在这秋中,静下心来,感受。

文化不仅在国学中,更在古迹中,容着浓情,携着希望。

【篇二:听那沉默的声音】

一日,参观了一幢摩天大楼,我坐电梯登上顶楼,发现那里已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都是为了来一睹大厦的风采,可都因人太多或无奈离开,或失望而归。

我有幸挤到玻璃幕墙边,全城尽收眼底,可心中总有一丝空虚感,虽然这景致是很壮观,可几年之后,又会有更多更高的大楼拔地而起。可就算高到与天齐平,使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一览无余,那又怎么样呢?看到的不过是些模型玩偶,而那些东西的深意是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感受到的。

我便转身下了楼,踏上归途。

走了不远,便经过几面矮墙,没人知道它包裹着什么,我好奇地翻过墙去,恍若进入了另一个与世间隔绝的境地,几十幢老楼静静耸立,斑驳的大门见证着它的历史,青砖红瓦间烙印着岁月的痕迹。没人说话,却仿佛听见:“我已堕落,我已腐朽,我已沉寂,请回、请回……

我穿梭于老楼之间的羊肠小道中,这里早已没有夕日的繁华、喧闹,偶而蹿出的几只野猫便是这里的原住民,我不敢上楼去,只是用手轻触着那近乎于断壁残垣的楼体,听着丝缕阳光撒下的宁静。小巷之中,我无法看到高耸入云的大楼,听到喧闹无比的人语声。但在这,我却听到了不曾在高楼大厦间回响的音符。

我知道那是什么,那是历史与岁月的脚步,我们看到听到的她,是在不断前进的。但在这,她却驻足等待,等待着世人来发现她,发现她的真面目。

一幢老楼,是残缺的躯体,是完整的灵魂。

我欲离开,那声音又呼喊到:“我虽已经失去了光辉,但是世人们那,请不要忘记我,因为我的身上还承载着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携刻着那份无比珍贵的记忆。拯救我吧!快将我从黑暗的深渊中拯救出来吧!”

【篇三:其实很美】

偶然一次,去乌镇旅游。坐在开去那里的大巴上,我听见一个孩子说:“唉,不就一堆老房子吗,有什么好看的?”我不置可否,心中有多少神往,也无法抑制住好奇:是啊,为什么乌镇会惹得那么多人慕名而来?

于是,我毫无防备地走进了这样一个静谧的小镇的怀抱,像是戴望舒的《雨巷》中那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我缓缓彳亍在这悠长的青石窄街,路过了数不胜数的人家,它们无一不是敞开着房门,安静地等待着过客的来访。有时也有这么几个老奶奶,独自蜷坐在门边。他们的皮肤就如同那不知经过了多少年月的木门板,斑驳了曾经清新秀丽的容色,却又有那样一种不可名状的神奇美感,就深藏在那一道道皱纹中。他们是那么一致,总是望着屋檐底下的那片天空和一座座老房子,虽然眼神已经混浊不清,却时不时涌出些类似温暖的感觉,和着这街巷中黑米糕淡淡的香味,勾勒出令人陶醉而哽咽的感动。

此时,我的兴致愈发高涨了。我是发现了乌镇的那一份魅力,但似乎还远远不够。我的每一根神经都充斥着那样一种莫名的舒心,激发着我去读它更多。

我走过了街中的一条小桥,伫立在中央向河岸边那白墙黑瓦间的一丝缝隙望去。正值黄昏,那狭小的缝中漏出一点橘红的光辉,它似乎并不着急离开,而是轻轻地、慢慢地在那一道道的粉墙上晕开,恰如意兴阑珊的画师用最沉稳的力量执笔,用朱砂般的颜色描绘心中的圣地。我看得有些痴了,平日浮躁的心绪,此刻在乌镇的画笔中沉淀,宁静无烦恼。

天一点一点地暗了,灯一盏一盏地亮了,我还不舍地在街上徘徊。不知为何,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那么一个故事:曾经一位僧人,每日只在小街上游行,最终有一天走回了寺中坐在榻上便圆寂了。想必他是在如这一般的街巷中穿梭着的吧!看着这河水中被晚风柔柔托起的微浪,望着这清透如玉的月色,在青石板上碎开,若是再生活上几十年,如何不叫人静心,又如何不参悟禅机?。

后来,我又去了许许多多的著名的水乡小镇,却再没有一处像乌镇那么特别。我终于相信,每一个地方都是有气质的,而乌镇那砖墙间刻满的沧桑,那人们眼中的温暖,那小巷间似有似无的黑米糕的香甜,和那河畔间萦绕的静谧和清新,我总难忘怀。

其实,这样的沧桑与宁静也很美。

【篇四:车,一路清香】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控制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其不可一世如开足马力的悍马汽车,突突地要喷出黑烟了。

高污染的汽车行业将重新迎来繁荣了吧,我却怀念旧金山街头的特斯拉电动汽车来。

从高污染的内燃机汽车,到绿色的电动汽车,抑或是简单的自行车,象征着生态和谐的大幕徐徐拉开。从工业革命到绿色浪潮,这是时代的发展,是理念的进步。

旧金山湾区的街头,我很少能见到豪华的跑车,反倒是低调的电动汽车居多。友人告诉我,这里的居民十分富有,但也有进步的环保意识,宁可多花钱购置电动汽车,也不愿向空气中排放废气,祸及子孙。

车来车往,让我看见人与自然的和解。

曾经的汽车,是人们地位的象征,带着人们踏遍山野,宣告着对自然的征服;对于自然来说,却意味着破坏;只有当汽车,这科技的象征,考虑到地球的整体利益时,人类的文明之车,才算是再次进步了。

电动汽车优美的弧线之后,是人们对鸟语花香的期愿。

华夏大地上又何曾不是如此?漫步于江西瑶里古镇幽丽的白墙黑瓦间,我为决策者的巧思赞叹:历史建筑区域内禁止机动车船,鸣笛的喧嚣平静了,自行车的“叮铃铃”声声悦耳;阿婆的双桨翻起的不是机油,而是江南水的清芬。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又重回了我们身边。

车来车往,人的生活,因环境的美丽而有了质量。岂只是景区才如此?

我敢说,难以持续的消费文明,必将转变回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如同那朴实的自行车一样,将骑行下去。

因为这是每个居民对于人类文明的担当。在这个速生速朽的时代里,我们将更注重质量而不是粗暴的效率。汽车一代代的进步,其目的决不是陷入技术的崇拜。车来车往,我们将奔向更有质量的环境,奔向更有质量的生活,最终是更有质量的生命!

生态伦理学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在百年前喟叹:“你们的车轮踏平了青山,我却多希望它为鸟儿带来花香。”

如今,车辙不知又被交错、覆盖了多少遍;车,也见证了驾车人的成长。

就让车带来一路清香吧。你看,百年前的那个老头,正拍手欢笑呢。

热门推荐
1我的自画像
2枇杷的秘密
3写腊梅的作文
4的游记作文
5新年的期待
6淡淡的日子也飘香
7我与仓鼠的故事
8秋雨
9传承优良家风
10美好的理想
11夺食记
12童年,我们的世界
13给爸爸的一封信
14夏日的雨
15闹出笑话
16我们的新校园
17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18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人
19母爱感动了我
20北风那个吹
21寻找生活中的“3”
22快乐放烟花
23雨中有一片晴朗的天空
24润物细无声
25我的收藏
26年味
27我心中最重要的那个词
28这天,我回家晚了
29唠叨妈妈
30妈妈的爱就是一道风景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