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迟子建的作文

【篇一:独一无二的苇草】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这是迟子建笔下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妻子的自述。当各大报刊媒体的头条刊登着“政府帮助鄂温克族人下山定居”的消息后,人们立即蜂拥至内蒙古的根河市,想亲眼见证人类文明进程中这个伟大的时刻。只有迟子建一人关注到了报纸角落的内容——鄂温克族人画家柳芭的命运:她带着才华走进城市,又满心疲惫地辞掉工作回到山间,最后忧伤地葬身于河流。一瞬间似乎有一股强大的生命冲击力触及了她柔软的心房——她决定用笔谱写一个民族盛衰的篇章。三个月的阅读,上万字的笔记:两个月的写作,一气呵成的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

当人们都欣喜地认为政府的决定开化了一个落后的民族,迟子建却透过柳芭的故事看到了其背后生命的无奈。这是独属于她的内心深处的思考。她的文字直接向生命的本质发出叩问:一个人的悲剧,一族人的无力;一个社会的“进步”,一个民族的没落。这样沉重的思考仿佛深深扼住了我的灵魂,读罢此书,我眼前浮现的,是妮拉萨满充满生命律动的“跳神”!读者从她的深度思考中所能探及的,是有血有肉的民族风俗,是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是对生命的关怀和理解,是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迟子建没有像计算机一样思考,而是用心灵与自然去对话。

“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得是芸芸众生的一分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着的轨道,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来。”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这样说到。在撒哈拉沙漠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她找到了“属于前世回忆的乡愁”。很少有人敢像三毛那样流浪到那么远的地方去体验生活。像《沙巴军曹》《哑奴》一类的故事是我们这些安于一隅的城里人,永远无法亲眼见证的。因为我们的思维被局限在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背景中。但三毛敢于跳脱出现代人生活的局限性,她对两个截然不同的民族的差异性不置可否。她的思考是同时基于感性和理性的判断,是她在撒哈拉独特的生命体验所造就的一种思维模式。

古代哲人说过,每个人都是一株有思想的苇草。人类之所以能够在区别于其他物种,正是因为我们有思想。而每个人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人,正是因为我们的思想是具有独立性的。从出生到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在根据个体而变化,因而每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丰富的生命体验。我们都是基于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来思考,而不是像计算机那样机械地将一切事物都模式化。因此,人类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是一株独一无二的苇草。

人类,要像人类一样思考。

【篇二:读《灯祭》有感】

正当过年的时候,我看到了迟子建老师的这篇文章《灯祭》,刚开始就被前半部分的制作春节的灯的片段吸引了,前几段很详细地描述了父亲当年是怎样为她制作一盏精致的灯,那场景好像穿越了书本,映射在我的眼前,我也有点渴望制作一盏过节的灯了,但是我更好奇文章的后半段,就这样读完了这篇文章,内心还有有颇多感慨的。

这篇文章大致讲述了父亲生前给作者精心地制作花灯,父亲去世后,作者每次在过年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的灯,浓浓的思念之情都溢满了所有的文字,不仅是作者,作者的母亲哥哥姐姐也都是对父亲充满了思念的,即使如此,本文的感情基调悲而不伤,没有矫情的直接表述,也没有一种绝望中的悲伤,有的只是希望去世的老人一切安好的平静祝愿。

这篇文章中透露着一种坚强的力量,了解迟子建这个作家的人都会知道,这个作家的文字总是坚强的,但也略有悲伤。很多人写下的悲伤的文字都是充满着稚嫩和不成熟的,而她笔下的悲伤却是有生命的,总有一种悲伤之美的。这样的文字总是让人陶醉。

读完《灯祭》,自己读懂的,好像不只是迟子建老师对父亲浓浓的思念,我读到了一种亲人团聚的小欣喜,过年的时候,无论住在多远的亲人都会千里迢迢地回家,团聚在一起,一起回忆曾经的美好,一起迎接未来的挑战。让人珍惜身边的亲人朋友,让人释怀过往的种种艰难。就像这篇文章一样,虽然没有了父亲亲手制作的灯,但是总是会有其他的灯,其他的光亮,让团聚的一家人刚好的前行。

【篇三:乐在书香溢满屋】

阅读,似心中的一泓清泉,在我学习疲惫时,滋润着我的心田,清晨抑或寂静的夜晚,品味着香茗似其茶雾缭绕,袅袅升腾,渐渐步入佳境。

阅读,从诗词的清丽脱俗到散文的柔美飘逸,蕴藏着灵动;从大气豪放的唐诗宋词到经典的小说,蕴藏着灵魂。

打开一本散文,或是一本小说,可穿越于时光,回味春秋战国的硝烟,欣赏张抗抗、林清玄、毕淑敏、张晓风、白先勇、舒婷、迟子建的美文,可徜徉在莫言、邓刚、邓友梅、贾平凹、刘心武的精美小说中,徐志摩、余光中、北岛的诗喜读不疲,余秋雨的杂文充溢心田……

品味这些精神食粮,乐在其中。

读书,可涤荡着人性的灵魂,进入至高的精神空间,去洞悉人性的至纯,去感受人性的高洁,去享受人性的华美与天真。

在斗室中寻找读书的乐趣,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年代,人人握手机的21世纪,的确不合年代的节拍,有的人还把我当成了怪物,叫我书呆子。但说无妨,丝毫没有动摇我的读书嗜好。

唐诗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古典诗歌艺术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李白的浪漫旷达,杜甫的忧国忧民,韩愈散文的严谨,柳宗元的文笔疏宕……读来令人心清气爽,惬意幽香。

词学极盛于两宋,苏轼、辛弃疾词风的大气豪放、李清照、柳永的婉约。真是美到极致。

李白、杜甫、王勃、王维、陈子昂、贺知章、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这一大批璀璨星河的诗人词人,他们且歌且行,洒脱不羁,留下空前绝后的诗词殿堂。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因为心中有期待,在人不堪其忧的漫长岁月中乐观执着的仁爱;一份淡然,一份宁静的陶渊明,怀揣着对宁静生活的期待而采菊东篱下,让南山悠悠进入我们的心田。其洒脱,其豁达,羡煞后人。

阅读,带着我的魂来到了那座失落的大观园,宝钗的为人,练达让人着迷,黛玉那如水的性情让人怜惜,凤姐的泼辣让人钦佩,暴雨的痴情让人心生敬意?

读着著名的散文大家迟子建的散文“伞”,心灵受到了触动,曾经的我们,对母亲的我付出视而不见,认为理所当然,而就母亲独自撑伞离去时,那个在雪中蹒跚的背影,终于让作者幡然醒悟,及时忏悔。而伟大善良的母亲啊,包容了孩子一切过失。读过文章不禁感叹:爱是幸福着你的幸福,悲伤着你的悲伤;爱,是快乐留给你,自己独自咀嚼着忧伤。爱的表达方式尽管有千千万万,但有一点是相同的——爱,首先是慷慨的赠与和无怨无悔的奉献。母爱如伞,总是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

在书海中我遨游着,贪婪的吮吸着知识的琼浆,乐此不疲。

在当今现实生活中,有人喜欢脂粉香,有人喜欢铜钱香……而我却异常喜欢书香,在我的人生中,有书陪伴,我不会寂寞孤独,我会永远让书香滋润我的心田,在我的生命里,让书香永远充溢在我的陋室中。生命不息,读书不止。

一杯香茗,一本书,茶雾缭绕,书香满屋。

热门推荐
1全家福
2快乐的童年
3比一比
4外婆与“共享时代”
5我的舞蹈老师
6快乐六一骑行
7学校,我为你自豪
8金仓湖一日游
9一次选择
10校园一角
11故乡变了
12我的好伙伴
13姥爷真能干
14游河南云台山
15美啊!黄果树瀑布
16我为中国而感到骄傲
17那声音常在我心田
18捡鸡蛋
19那一次,我学会了独立
20妙趣横生的课间
21玻璃不见了小学生作文
22《范进中举》续写
23成长的烦恼
24小妹老琪
25窗前那棵树
26镜子
27碎片化的学习
28善良的人
29繁星的心愿
30雷锋精神永流传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