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遮羞布的作文

【篇一:何必不懂装懂】

听过这么一个笑话:

问:你认为莎士比亚怎么样?

甲:还行,只是口感不如“人头马”。

乙:嗨!莎士比亚是一种甜点,不是酒。

可怜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的巨星,去被两个无知之人说成是“穿肠之物”,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笑话虽短,道理不浅,它告诫我们:“不要不懂装懂。”

想到孔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认为,学习是老老实实的事,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认识上的一种进步。然而,在我们身边,不懂装懂,自以为是,因羞于脸面而不敢去问的人不在少数。而这种心理是不健康的,它会抑制我们的发展,使我们失去了“求知欲”,为“知”是最可怕的无知。

有一位青年对誉满全球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称自己“无知”感到大惑不解。于是他向爱因斯坦问了这个问题,爱因斯坦笑着随意拿出一张纸,在上面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然后指着大圆圈说,我的知识圈比你大,当然未知领域的接触面也比你大。

那些真正的大学问家,因为懂得学无止境,所以总能看到自己无知的一面。可见,知识越是增加,“无知感”越是强烈,才会最终成就一番大事业,而另一些不懂装懂的人无一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到头来真正的受害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其实,不懂装懂不仅无用,而且有害。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很了解,必然有很多需要弥补的地方。不懂装懂,就像给不足之处盖了层遮羞布,施了障眼法,等到了真相大白的那天,装懂者究竟要为自己的欺骗行为付出代价。像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自吹自擂的登徒子等。

汉代鸿儒董仲舒曰:“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所以,我们要敢于承认不足,敢于自我解剖,要有疑就问,有意识去问,有胆量去问。学习是由不懂到懂的唯一途径。只有踏踏实实地弄懂了每个问题,才不会犯不懂装懂的毛病。

【篇二:欣赏水仙】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换花不是难事,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花的用途。那朵水仙,是一个人贫乏的精神世界的遮羞布,还是真正令人感到愉悦的一方天地呢?

有人说过,生活中处处充满美。然而人们动不动就谈美,实际上对这个词并不理解,成千上万的琐屑事物都分享了这个称号,真正的美反倒被忽略了。正因如此,欣赏突然就变成了前所未有的难事。我想,欣赏应当是绕过人们的感官的,它是思想之间、精神之间的对话。比如孤禽图,人人都能看到一只翻白眼的鸟,欣赏则是看到朱耷掩面长叹,怀念故国。

在各种专家横行霸道的今天,很难说有谁是欣赏,有谁是人云亦云。要欣赏美,“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这是毛姆说的。的确,没有亲身体会过穷困潦倒的生活,没有遭过鄙夷唾骂和指指点点,就很难或者几乎不会被《向日葵》打动。但绝大多数人都不曾置身于这种境地,这就注定了我们难以欣赏花朵的灿烂。可是真的有人勇于承认这一点吗?明明所见的是勉强可称为花的东西,许多人说出来的却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作,色彩明快,表达了画家强烈的理想和希望”。

有的人手握两块甚至数不清的面包,却不曾拿它换水仙花。这种做法固然不可取,但我倒不觉得有什么可鄙之处。他们并没有试图掩饰自己真实的欲望,人们也大可不必把他们当作反面教材,不屑一顾。我每每读贾平凹的书,总会为那片土地上的人惊诧不已。他们是真实的,比用花朵遮遮掩掩的人要可感可知可亲可爱得多;他们言行粗鄙庸俗,从中却能看到未经雕琢的善与恶。先哲圣人值得我们欣赏,然而这般执着于物质的人也并非一无是处。

没有人希望自己因为缺少精神生活而变得粗鲁愚笨,但同样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不会有那么一天。身为高中生,尚不知社会深浅人心险恶,竟然已经隐隐有了忽视心灵追求的倾向。当我们真正开始单枪匹马地与物质枷锁作斗争时,极有可能输得一塌糊涂。假如真有这么一天,假如那朵水仙花无法在我的头脑中生根发芽,那我会祈祷,让它在其他人的灵魂里常开不败。

【篇三:就该这么做】

明亮的灯光在屋中旖旎地打着旋儿,透过窗户无私地洒向大地,那是母亲的灯光,为别人留下的灯光,而我,就该像她一样,温暖夜归人。

小时候,每天晚上,母亲都会将屋子里的灯打开,而那间屋子,一直是空的。每每我问起原因,母亲总是笑而不答。

稍大一些,便发现那盏灯与其他灯都不一样。它更加明亮,在灯罩的交映下,折射出斑斓的光,总在我心里惊艳。

那时候已经初识当家苦,看着单据上那笔无端多出来的支出,我渐渐萌生了一个想法,一天晚上,我偷偷熄了那盏灯。

母亲发现了,却仿佛并不介意,只是又打开了那盏灯。我看着那流光溢彩的灯,心里无故起了一阵怒火。母亲仿佛察觉到了什么,却只笑笑,让我第二天晚上去小区走夜路。

第二天。小区在夜晚真的很黑。连风都是阴凉的,刮过我的背,直往我的衣服里灌,我的心瑟缩了,一种名为害怕的情绪在蔓延。

不过须臾,我便转到了家门口,看着窗口投出的灯光,照亮了前行的路。我竟有些贪婪的盯着那灯光,波涛汹涌的内心平静下来,随即又心潮澎湃。

原来那盏灯,从来不是浪费的,它照亮的,是每一个夜归人前进的道路。黑夜是最好的遮羞布,在每个人卸下伪装时,为他们留下一盏灯,照亮他们迷茫的内心。

我回到家,在桌前久坐,却想起那盏灯下经过的多少学子,那盏灯很亮,照亮了他们饥渴的灵魂。

从此,我不再反对开那盏灯了,甚至,有时母亲疏忽了,我也会主动打开那盏灯,或许,我本来就该这样做。

明亮的灯光在屋外旖旎的打着旋儿,照亮着夜归人无处安放的灵魂。站在灯下,或许,我本来就该如此。

热门推荐
1难忘的快乐时光
2学习雷锋活动记
3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4你在我心中
5雨中
6未来与过去
7故乡的朋友
8读书真好
9清明祭
10父亲的笑
11我的爷爷
12第一次做披萨
13那一次,我读懂了幸福
14我的秘密基地
15碎片化的阅读
16美丽的吊兰
17这就是友谊
18第一次坐飞机
19生产日期,请你站出来
20我喜欢的小动物
21描写小狗的作文
22春节
23和汤圆一起过节
24这也是一种爱
25难忘的六一节
26我的阅读故事
27给老师的一封信
28钢笔的自述
29永远的鲁迅
30读《探索历史》有感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