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礼仪之邦的作文

【篇一:文明出游伴我一生】

一提起文明这个词,许多人立马就联想到了中国。是的,中国常常以礼仪之邦自居,可是,有些中国人的做法却与礼仪背道而驰。他们不顾自己的名声,不顾及自己国家的名誉,在一些名胜古迹上演不光彩的一幕,使中国头顶上这顶“礼仪之邦”的帽子越飞越远。

很多人学习西游记里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在游览建筑和一些有名的地点时,刻下了“某某某到此一游”或者刻下自己的名字。这看起来貌似是一种很潇洒的行为,可是,你在“潇洒”的那一瞬间,却破坏了这美好的风景,在它们身上留下了丑陋而又难以消除的伤疤。有许多人,去观赏园林中、室内里的各色各样的菊花,可是,有的人觉得这么美得菊花十分值得留念,便揪了几片花瓣下来“好好观赏”,但他们看完之后却又毫不留情的“抛弃”了这些美丽的花瓣。还有人,在观赏景点的时候虽然没有刻字、摘花,但是他们却做了一件不可去做的事:乱丢垃圾。虽然你这样做只是因为贪图一时方便,但是你的方便却成了环卫工人的劳累,也让地球伤心的哭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没错,我们不仅要读书,还要去游览各个风景名胜的好地方。但是,在你游玩的过程中,请不要“潇洒”做事,也许你的“潇洒”会成为别人的负担,也许也会失去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所以,在游玩过程中,请将文明谨记于心,让文明伴你出行。

【篇二:生活需要尊重】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都离不开尊重,有了尊重,大家才能和睦相处。

中国是礼仪之邦。在古代,每个人之间都互相尊重,因此,大街上总是一片繁荣安乐的景象,而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也一直崇尚文明礼仪。因此,尊重使中国的古代变得欣欣向荣,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礼仪之邦。

而现在,有许多人都在破坏“礼仪之邦”这个名字,有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经常和别人都是言冷语相对,还有人因为自己的利益有一些小小的损失,都会毫不留情地翻脸,甚至破口大骂,难道这些小小的利益比人与人之间的尊重还要重要吗?像我们楼底上,经常会听到吵架声、责骂声,为这个美丽的环境加上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大街上也经常发生一些不堪入目画面。

有一次,我准备从医院里出来,可还没到大门口,就听到一阵阵恶骂声,我一看,原来,是两个三轮车司机,由于一个人把另一个人的生意给搅了,两个人在三轮车上扭打起来,一些不文明的脏话也如混水般不断地从他们的口中涌出来,我吓得赶紧让妈妈带我离开了。天那!难道那么一点利益也至于这样破口大骂吗?

当然,社会上也有许多好的镜头,比如一次,我在商店里看到一个人,捧着一堆东西,而有一个人不小心撞倒了她,东西撒了一地,撞的人很有礼貌地说了声“对不起”,并帮她捡东西,而另一个人也回敬道“没关系”。看,这样多好啊,何必一定要大打出手呢?

尊重就好比人生中的一面镜子,你对别人微笑,别人也对你微笑,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让你们一起尊重他人吧!

【篇三: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于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的“四书五经”形成完备体系。汉服文化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遗产,它熠熠生辉,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颗明珠。

从秦朝时的大气肃穆到魏晋时期的仙气飘飘,从大唐的雍容华贵到宋朝的精致委婉,再到明朝的端庄清贵,其中有古老的曲裙、朴素的直裙、娇俏的襦裙,汉服一直在不停地演变,唯一不变的是它所传递给人的那份美伦美奂。汉服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周围几乎所有的国家,如:为我们所熟知的日本和服,就是在中国汉服的影响下演变而成的;包括朝鲜、越南等国家,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汉服文化的影响,创造了他们的民族服饰。

然而,自清兵入关,剃发易服后,汉服这颗明珠就蒙尘暗淡了。如今的人们,早已习惯了简洁时尚的现代装束,但却在坐立行走的方便快捷中丢失掉了那份中华人物的儒雅与胸襟博大。更令人遗憾的是,如今已很少有人有勇气身着汉服行走在人群中了。正坐、行礼、拱手这些最简单的礼仪都已很难抵挡路人异样的眼神和目光,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反观日本,身穿和服,脚踏木屐的少女却能非常自豪、从容地昂首挺胸于华庭与闹市之中,对民族来说,这又是一庄多么大的幸事啊!

正是受中国汉服文化的影响,日本才有了和服的;至于木屐,那完全就是从中国拿去的,但在多变的新的时代中,他们却找到了那不变的恒定和永恒,非但将之传承,而且也将之发扬光大了。然而,我们却与之相反,几乎是一次性丢掉了汉服和所有的礼节,更有人甚至把汉服打入了奇装异服之列,呜呼哀哉!汉服可不是什么奇装异服,而是我们最可宝贵的民族服饰和服饰文化符号。这不禁让我想起:“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裳,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加倍珍惜的汉装,你竟说它属于扶桑?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你总当它是笑话一场?为什么我淌下的热泪,丝毫都打动不了你的铁石心肠”。

我不希望看到的是,有了西装革履,就没有了承载自己民族灵魂的服饰;我想看到的是,民族服饰的全球化,毕竟只有民族的才有可能是世界的,也只有民族的才能让一个民族独立于其他民族而存在,否则就会被同化和淹没。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篇四:讲文明懂礼仪】

中国,是一个素有“礼仪之邦”的文明大国,但一个文明大国,却因为“老人跌倒到底扶,还是不扶?”而被世人所拷问。这样下去,中国,还配得上“礼仪之邦”的称号吗?——题记

这几天,新闻报道里经常说:有人见死不救,跌倒老人无人搀扶等事件。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怕老人“碰瓷”,而把生命视为草芥呢?想到这里,我不禁回忆起几天前的一件事。

那天,我正从课外班回家,在路上,一辆摩托车从我身旁飞快的呼啸而过,让我猝不及防,差点就被撞到了,但是,下一秒,我听见了一位老奶奶的叫喊:“哎呦”只见那位老奶奶跌倒在地,我隐约听到旁边那个骑摩托车小伙说了声:“真倒霉”然后骑着摩托车飞快的逃走了。听着老奶奶痛苦的呻吟,我急忙跑上前去,想搀扶老奶奶。可这时,已经有许多大人搀扶起了老奶奶,将老奶奶扶到马路边,亲切的询问老奶奶的伤情。有人建议将老奶奶送到医院,但最后他们还是觉得先让老人的儿女来比较好。

不一会,老人的儿子来了,他看见这么多人救他的妈妈,激动的说不出话来了,连忙说:“谢谢,谢谢大家……”随后,扶着老人回家了。

只要我们讲文明,懂礼仪,让文明美德跟着我们走,我相信,礼仪之邦这个称号,永远都在中国!

【篇五:为生命插上感恩的翅膀】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一首《感恩的心》唱红了大江南北,唱红了整个中国。面对着有五千年文化底蕴的礼仪之邦,今天已发展的非常繁荣昌盛,可就是这样一个礼仪之邦,却有很多人失去了感恩之心。失去感恩之心,生命就会变得黯然失色,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生命插上一双感恩的翅膀。

俗话说:“锦上添花当然好,雪中送炭更重要。”可是现在的高中生只懂得锦上添花,却不知雪中送炭对于困难的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可想而知,当施恩于你的人遇到困难时,多么希望你的帮助,可是你却将他对你的恩情深埋于地下,无论如何,你连一只手指都不肯伸出,这是一件令人多少痛心的事啊。

就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中,出现了这样的镜头,镜头里一个小男孩躺在担架上,高举右手向解放军敬了一个军礼,此刻我的心“地震”了,因为那个男孩年仅12岁,他叫郎铮。还有一个3岁的孩子,在无边的黑暗里等到了一片灿烂,英雄抱着她走向阳光,他举起那伤痕累累的稚嫩的双手说了一声:“谢谢叔叔”。写到这里,你们应该扪心自问,如果当时被救出来的是你,你的第一句话会是感谢吗?你或许会说“我会的”。其实有许多人的内心深处根本就不知道感恩是什么,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感恩之心。唉,又有多少人为我们的不知感恩而无比心痛啊!

我们不知感谢你们的父母给了你生命,不知感谢老师呕心沥血的教我们知识。我们想要一滴甘露,老师给了我们一眼清泉;我们想要一片枫叶,老师给了你一片森林;我们想做红花,老师甘愿做一片绿叶。可当我们飞黄腾达的时候,又有谁能想起为我们甘心付出不求回报的老师呢?我们当中没有人能做到,因为我们真的失去了感恩之心,我真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然而当老师交道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知悔改,反而与老师争论呢?我们都应该想一想,曾经的无礼傲慢与老师耳提面命和相比,我们不觉得无地自容吗?不觉的可耻吗?作为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我们缺少了感恩之心,又怎能全心全意的建设祖国呢?如果感恩已被坚冰封住,那就让我们用爱的力量来唤醒这颗感恩之心,重新找回丢失已久的感恩之心,重新照亮这颗暗淡之心。

现在你们生活在感恩的季节里,你要将感恩之心献给大地,没有春雨的滋润,哪有绿叶的生机?没有春风的轻拂,哪来花朵的艳丽?有了春天的无私奉献,才有秋天累累的硕果。同学们,漫步在春意盎然的大地上的时候,请为你自己的生命雕琢一双感恩的翅膀,飞向你理想的天空吧。

【篇六:汉服之美】

汉服,在古代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很早以前我就开始仰慕它了,有的大红大紫、有的清丽洒脱,皆有它们独特的韵味,我无不为之倾倒。今日,我终于可以穿上梦寐以求的汉服,心早已激动万分。

妈妈早早帮我梳好头发,配上精美的发饰,我便迫不及待地骑上妈妈的“小电炉”启程了。

一到目的地,我那颗跳动的心再也按奈不住。我跳下车,双手放在胸前,脚不自觉地走起“小碎步”,步履轻盈,活脱脱像个“千金大小姐”。我欠了欠身,坐在栏杆上,倚着墙,自我陶醉地眺望远方,嘴角微微上扬,心早已飞入大唐盛世。我又站起身,优雅地擦拭了几番,稍稍一转身,裙带飞舞,“汉服梦”再次成了心中主场。

灯火阑珊,我越过一个个门槛,踏着一个个台阶,双手微微提起裙摆,转过头,望着外头的灯火辉煌,心中又是一阵阵喜悦。周围的灯火簇拥着我的身影,我又是一个转圈,裙摆飘扬,形成一个圆。我站在高处轻轻坐下,眺望远方,真是如痴如醉。

我穿着汉服,走在古色古香的小巷里,飘逸的裙摆、凌乱的飘带,衬托着汉服它背后的历史。绣花鞋的脚迹,它也在闲游。

汉之古朴、唐之飘逸、宋之淡雅、明之端庄,汉服就像一位风姿绰约的仙子,随着历史长河翩翩走来。

汉服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中国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正是因它而来。“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篇七:携手孕育文明校园】

文明之风,吹在校园,使人倍感清新。文明之种,播散校园,芳香扑鼻,展现百花争艳。文明,若在校园萌芽,必将春风花草香。

中华名族五千年的璀璨文化,震惊世界。一代圣人“孔子”在这条源远流长的,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乘文明之舟,乘风破浪,创中华辉煌。用文明。搭起和平的基石。促使中华这一文明古国。成了世界享誉崇高的“礼仪之邦。”那么,我们一代新世界的龙之传人怎能输于他国?辱没了“礼仪之邦”这一美誉。怎能不将礼仪之邦这一美誉继续传递,挥笔续写?怎能不会用心呵护。

使文明之光永不熄灭,照亮世界,让这希望之光,璀璨夺目。因为,它不应只屈了方之巅,应当是登上世界之巅。

那么,既然我们的背上。托负的是世界,是不是更加应该从小做起?那么,请让我们擦起文明火花,点亮校园那本该闪烁的指路灯。种下文明的种子,是花朵的美丽,绽放在校园。令他,更加可爱,楚楚动人。

可是,光说不做,并不能撑起文明的天空。就让我们携手,共创文明校园。携手,做一名文明学生。

做为一名文明的学生,可不该乱丢乱扔。反之,我们还要学会弯弯腰,伸伸手,拾起一片片纸屑。因为文明的学生,需要文明的校园。文明的校园,需要洁净。洁净了校园,更净化了你的灵魂。毕竟,风婆婆老了,眼睛近视了。可不管这里有什么,轻轻一吹,文明的影子便伴随着纸屑有没的舞姿不见了踪影。

如果,我们是一位足以令人敬佩的学生。那我们便不会浪费自己的青春。反之,我们还不吝啬自己的精力。总能活力充沛,阳光可爱。更不会说没有学习时间,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会有的。”我们会将学习时间越积越多。因为,时间仿佛一直在追逐着什么,马不停蹄的奔跑,如光似箭。

如果,我们是一位足以令人自豪的学生。那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习,为学校争得荣誉,为班级争光。因为,这是一份责任。

那么,就让我们稚嫩的心,如白云的纯洁。在文明的天空,增添色彩。用成熟的心,勾画文明的蓝图。手牵手,让文明照亮每一片黑暗。让它的芳泽,滋润每一寸土地。等待就是浪费青春,所以,现在还在等待什么?从现在做起,让我们携手共创文明校园。用真爱唤起瑰宝,用希望铸成永恒。用甜美的微笑去迎接文明,用愉悦的心情,点燃熄火的文明。用澄澈的真诚激亮每一点星光。文明,若孕育在战乱,便能给予人温饱。若在此传递将给予社会进步。请点亮文明,珍惜文明。携手,孕育文明校园。

【篇八:一步步迈向文明】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要做一个真诚的人,而学生的学习也应该首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之人,学做社会中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记得有人说过:“人,一撇一捺,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要经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人,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但在每一个答案的背后都有一个基点,那就是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文明的人。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师长时的问早问好,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文明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

做文明之人,就要会用文明语,做文明事。再简单地讲就是要懂礼貌,明事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如果不能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就不能真正做一个快乐的人。“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俗话大家要记住。文明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同时也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学问都重要。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珍贵的感情。

祝愿我们的生活处处开满文明之花!祝愿我们自己一步步地迈向文明!

做文明之人,永远的呼唤!一生的追求!

【篇九:说句心里话】

说句心里话,外国人总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而我却不以为然。我个人觉得现在的中国人,该学习学习它国的礼仪了。

那天,我刚从老师家回来,走到东岳路上,不知何时前面出现了两个人高马大的外国人,正在用英语交谈,虽然我听不懂,但是看到他手上拿着垃圾袋,大概明白他在找垃圾桶,可马路上竟然没有一个。走了一会,看见他们手中还拿着垃圾,我倒觉得不自在了:没垃圾桶,仍在边上不就得了。可他们一直拿着,终于看见前面有了垃圾桶,两个外国人赶紧跑过去,见垃圾桶底下还有几个垃圾袋,便一起捡起来。谁知,那垃圾桶竟没有底,垃圾又漏了出来。外国人叽哩咕噜几句后,捡起垃圾,又寻找一个好的垃圾桶了。看来,他们不找到垃圾桶是不罢休的。

来到青年广场,我来等朋友,走着走着,不知怎么脚下有东西粘着。一看,一块口香糖牢固地粘在鞋上。“倒霉!”我埋怨道,找个地方坐下来想把它刮掉。这是,我旁边站着一个穿戴很讲究的人正拿着手机打电话,只见他一手叉腰,一脚蹬在凳子上,大声地讲这话,没一会儿,他“咳、咳”几声,“呸---——”,一口痰差点吐在我的身上。“这人怎么这样啊?”我悻悻地离开了。

说句心里话,这件事在十堰并不少见,在全中国更不少见,中国人没教养吗?不是,不然外国人怎么说中国是礼仪之邦。但这样就是了礼仪之邦吗?一阵风刮起,不知多少垃圾袋飞上天;出去走一回,不知被要粘多少口香糖;每天不知有多少垃圾堆在马路上,而过往的人却视而不见。外国人来中国,都能保持着在自己国家的修养,而中国人在外国是什么样的?中国旅游团到外国总是要唉外国人的臭骂。因为不爱护环境啊,因为乱吐痰啊!

说句心里话,我也是中国人,我也自豪我是中国人。但还是要对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中国人说:“如果这样下去,这个‘礼仪之邦’的美名恐怕保不住了。

【篇十:其实就差那么一点】

文明离我们其实并不远,几十公分的距离,甚至只有几厘米的距离,就在文明身边。很多人认为文明离我们很远并不关己,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试想这样将自己束之高阁的人在我们这个社会要是太多,那会是怎样的天地。

讲文明,可以使人类高尚起来,可以让城市得到高度的赞扬,等等,都能给我们带来获益匪浅的结果。如果不珍惜眼前所谓的一举一动,那么在社会上怎能立足?昨天是过去的,今天是崭新的,明天是未来的。好好珍惜今天的美好事物,尤为重要自己的一言一行,有时,文明体现在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笑容,想想这些,我们现在的人又可否遵守了呢?假设现在,我们世上每个人都不注意自身不好的习惯,乱扔垃圾,一天除了打打杀杀,还是打打杀杀,那么未来的世界又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都说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但有些人往往偏要往老祖宗脸上抹黑。出口成“脏”,乱扔果皮纸屑,已成为习惯。其实这些都发生在我们身边,劝告别人一句,或许世界就又多了一名讲文明的人,假如我们随时都注意的话,人人都相互提醒一句,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成为有素质,有修养,讲文明的世界。真的,如果身旁有一张纸,我们要毫不犹豫的捡起来,这样,每个人看到你都会说一句:“你真棒!”我们遵守了,不仅不会扰乱别人,而且还给自己带来了不少的好处,中国文明礼仪之邦,就会越来越发扬光大。

我们身边常会看到一些清洁员,在大街上辛辛苦苦的打扫,那我们是否曾关心过他们呢?很多同学在小卖部买了一些零食,在路上吃完了,不知道把包装带扔在那里好,就随手一扔,看到前面不远处就有一个垃圾桶,也不把它捡起来。有这样一个故事,在路上,一个小孩和一位母亲一起散步,有一个中年男子不小心撞到了那位母亲,中年男子反而还骂了她一句,说:“走路没长眼睛啊!”还瞅了瞅她一眼,便潇潇洒洒的走了,当时那位母亲受了一肚子的委屈,孩子也看到了,有一点不服气,马上追上去打了中年男子一下,中年男子反倒怒火朝天,打了那个孩子一下,母亲一下子跑上前去,说:“打我可以,但是就是不能打我孩子!”中年男子反而越来越得意,扇了孩子两巴掌,把孩子弄得哇哇直哭,母亲忍不住了,把放在裤包里的小刀子拿了出来,向中年男子砍去,中年男子就因为这点小事儿死了。从这两则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不讲文明的后果是多么的严重,不仅给社会增添了一个烂人,而且还对自身造成了不利,这还得怪的了谁呢?都是自己一手弄出来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讲文明,这个世界时多么的和谐,美好。

所以,我在这里要呼吁大家:捡起自己身边的垃圾,收回自己那些不好的脏话,多帮助别人,学会宽容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做好“尊老爱幼”,要随时注意提醒他人。真的,我们只差那么一点,就可以了!

热门推荐
1中国梦,任重而道远
2咦,真有意思
3创文明校园,做文明少年
4军训的一天日记
5精选最喜欢动物
6童年的乐趣
7酿造永恒
8西天取经
9同一种力量
10请感性
11谁不说俺家乡好
12我的妈妈作文
13爸爸,你是我的魔术师
14雨露
15一张旧照片
16致人类朋友的一封信
17我与书的故事
18简单的温暖
19妈妈,我想对您说
20爸爸,我想对您说
21跨过成人门
22我爱你冬
23做家务
24金鱼的生命
25我爱家乡的掌起公园
26飞毛腿――小王
27这就是我
28书我的良师益友
29碎片化的我们
30寒假开学第一天作文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