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独守空房的作文

【篇一:文化】

“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文化亦如此。

文,即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状态。化,即是内在的精神和底蕴。文与化,就如太极中的阴阳,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当文与化在神州大地上完美交融,一轮属于历史的红日即将喷薄而出。

文化,是一种高深莫测却又发人深省的哲理。“顺其自然”的老子生于混沌,整日与阴暗的收藏室作伴,最终看破红尘,做出不朽之作《道德经》;“任重而道远”的孔子周游列国,学识渊博却横遭冷眼,风尘仆仆的他放眼“礼崩乐坏”的国家,深深感慨,却留下影响深远的《论语》;“达万物之理”的庄子冷眼出世,却难有几人透彻他心,他心中流淌的热血,就如滚滚长江从未停息,《庄子》一书,就是他给予后世最大的财富。

文化,是一种时而欲说还休,时而迸发而出的情感。当恃才放旷的李白行于艰难的道路上,他付之一笑,振臂高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独守空房的李清照在秋风中眺望,满地黄花如离人之泪堆积,他听着秋风拨弄出的几声断曲,哀叹道:“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当归隐山间的陶潜赏着金黄的菊花,几片浮云悠然飘过,流水潺潺,山泉叮咚,他听着这属于自然的乐章,看着这般美景,不禁悠闲的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文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种正能量。杜甫笔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毫不留情地批判了千疮百孔的封建社会,映射出唐朝后期一步步走向覆灭的情景;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坚定不移地与敌人战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不论是名落孙山的孔乙己,还是精神胜利的阿Q;不论是似痴非痴的狂人,还是被社会麻痹的闰土,都是对黑暗时代的鞭挞,都是从社会底层发出的呐喊。

文化,也是一种怡人的美的享受。不论是对人还是对物。甄氏的美,令翩翩才子不禁用“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来赞美;庐山瀑布的美,令李太白不禁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称颂;春日生机盎然之美,令杜甫不禁用“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来描绘。当文化与美结合,人们自是陶醉在美的世界里。

文,似天无垠,傲视苍穹,纵观古今;化。似地广袤,操控四季,包容万物。文化交合之时阴阳轮转。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天地不在洪荒,人类的历史如一江春水,无言向东,滚滚流淌。

【篇二:年味】

年是什么味道?

坐在窗边,听着震耳的鞭炮声,呆呆地凝望着窗外绚丽的光束。或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年,应少不了甜蜜,但是,在这欢喜的年,仍然有些人,品着她,是苦涩的:或是漂泊在外的游子;或是独守空房的老人。

大年夜后的一天,正兴致勃勃的翻看着QQ的我,无意中看到了一个纪录片,讲述一位孤寡老人是如何过的这个年。全篇充满着淡淡的伤感,剧中杨阿姨一直在等待着自己的孩子回家,等了一年又一年,等了一个又一个白天与夜晚,在除夕当天,一个人,拿着一个木板凳,从早到日落黄昏,只为等待自己的孩子,终究没能等到。自己一人艰难的用着木桨把门联贴好,一碗白菜面,便是她的除夕饭……

当我们正过着快乐的春节时,一家人快乐地吃着年夜饭,享受着团圆的滋味时,不曾注意,不曾想起,对于有些人来说,年,是这么的苦涩与伤心。

对于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啊,过年了,回家看看吧,知道你们过的可能不如意,但是你们的父母,仍在等着你们的归来。

对于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啊,多回回家吧,多陪陪父母吧,父母也早已两鬓斑白,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不要等到失去,才后悔莫及。

愿孤独不复存在,日复一日的等待,能迎来那一次的相聚,年味,不再苦。

【篇三:倾听宋朝的钟声】

月光皎皎,晚风轻拂。我站在古城下,仰望天空,耳边传来阵阵深沉的钟声,顿挟我回到千年前的宋朝,重温宋朝的钟声。

柳永,李清照们告诉我,宋朝的钟声是那含蓄婉约的“浅斟低唱”。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仿佛将我带到那即将与友人分别的柳永身旁,树影婆娑,晓风拂面,残月当空,我站在他身旁,听他诉悲情,听他叹世道。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仿佛能使我看到那独守空房的李清照,听她抒发那“日日思君不见君”的闺怨,感受她那早日盼望夫君归来的愁绪。

他们用那细腻的情感,婉述自己的哀愁,令人为之动容。然而,泱泱大国,又怎能处处是婉约之风?

一阴一阳,苏轼,辛弃疾们告诉我,宋朝的钟声是那充满壮志豪情的赞歌。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怎能想象,这是出于一两鬓斑白的人之手?不仅如此,苏轼还带领我共同体验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气,仿佛当年赤壁的尔虞我诈在他笔下也化为一纸烟云。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辛弃疾看来,风流似乎无法永存,总会在时间的冲刷下日渐暗淡。但更打动我的是他那对国家的满腔忧虑与愤懑,他希望他的呼声能被国家听到,偏居一隅只会被戎狄“封狼居胥”!、

不管婉约,亦或是豪放,总会带有感性的色彩。要想看透世间万物的规律。

周敦颐、朱熹们告诉我们,宋朝的钟声是理性的,是富有节奏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众人为牡丹的国色天香而倾倒之时,周敦颐用他理性的思维驳倒了其他人告诉我,莲才是他心中的君子。

宋朝的钟声萦绕着历史的韵律,在我心灵深处激荡,有婉约,有激昂,有感性,有理性,缤纷绚丽,流光溢彩。

【篇四:岁月静好】

少小离家,乡音已改。岁月静好,物是人非事事休。——题记

别放纵时间,它真的会改变很多。

转眼间,两年过去了。整整两年没有回过老家了;整整两年没有踏进那个村子;整整两年没有见到过爷爷奶奶了;整整两年了,春去秋又来,家里的景象是否依旧如初?不妨回去看看?

踏上回家之路,眼前的景象由熟悉变得陌生,又再逐渐熟悉……

哦!前面的路口拐个弯便到了我们的那个镇。还是同样的房子,只不过涂上了另一种油漆罢了;还是同样的市场,只不过人变少了罢了;还是同样的街坊邻居,只不过在岁月里变得愈加憔悴罢了。

家,依旧是那临走时的样子,大门依旧是那样的铜黄色。当看到爷爷奶奶时不免吓了一跳——他们的头上已经找不出一丝黑发了。

爷爷走路越来越吃力,奶奶看东西也愈来愈困难,而我们能陪伴他们的时间也一次比一次少。

村中能走的都走了,剩下的基本都是老一辈在留守,走不动的,只能留在村中独守空房的老人,所谓的“空巢”也许就是这种寂寞……。

唯有过年时,村里才算得上热闹些。那外出谋生者都会在这天回来看看家中年迈的老人,这天也许便是老人们一年中最高兴的一天。但,到了开年时,村中的青年便又离去,等到下次春节时才能相聚。

相见太匆匆,相聚总也是感慨岁月的无情。

相处才多久,又得分开。两辈人之间隔着的不是千沟万壑,恰恰是那一段无法弥补的时间。而时间的流逝恰恰又是你不能察觉的,正如身在异国他乡的你殊不知家中的亲人在一天天的老去,一步步迈向生命的尽头……

别放纵时间,别等到物是人非的时候才追悔莫及。

【篇五:雨打梧桐添寂寥】

一道耀眼的闪电划过暗黑的天际,响雷随之而来。淅淅沥沥的雨声落下,街道上的霓虹折射出七彩的光芒,照亮街边梧桐瑟瑟的声响。已是深秋,高大的梧桐上,已挂满枯黄的叶片,寒风掠过,枯叶打着旋儿,无助地坠落,飘零到一滩滩水渍之中。

“哗啦啦”的雨声,落到梧桐上,“簌簌”地响,在暗黑的静谧的夜色下,凭添几分寂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是寂寥的。赵明诚懦弱叛国后,李清照南渡,颠离漂泊。孤身一人,又遇雨天。雨,本就是忧郁的。再加上秋尽梧桐落,雨打梧桐,凭添寂寥。思念与忧郁,再也忍受不住,喷涌而出,便有了这篇《声声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南唐后主李煜是寂寥的。身为一国之主,却被灭了国,先祖们打下的江山、守住的基业在自己手上宣告终结,而自己,也被敌军俘虏。家国之恨,全落在这个不甚成熟的年轻帝王身上。身处敌营,望着困住自己的这处小院之外的梧桐,叶已枯黄,更唤起了自己的愁思,《相见欢》也就应运而生。

“灯花前,几转寒更,桐叶上,数声秋雨。”此时的欧阳修是寂寥的。少年时的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此刻难以交付。一腔相思情,终付水东流。黑夜,独坐,烛光点点,怎不令人心头一片苦涩?听着窗外的雨打梧桐,一腔相思之怨、之苦终被尽数发泄,成就了《锦香囊》。

“梧桐叶上三更雨,别是人间一段愁。”赵长卿定是寂寥的吧。虽然其生卒年不祥,但身处南宋初期这一乱世,突然心中溢满了愁苦。否则怎会在这三更天趁夜听雨,叹愁思万缕,写下这《惜香乐府》呢?

“伴我枕头双泪湿,梧桐秋雨滴。”这是独守空房的女子闺怨;“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声颤。”这是背井离乡的游子思乡;“忆桃李春风,梧桐秋雨。又还过却,落花飘絮。”这是老者对时光的叹息……

“雨打梧桐”一向被诗人们视为秋日寂寥的象征、寄托。秋雨中,瑟瑟的梧桐穿过历史,看到了多少双写满沧桑的眼眸和多少颗孤独寂寥的心,又听到了多少声无奈的叹息?

月色零落早凉秋,雨打梧桐添寂寥。

【篇六:忠于自己】

席慕蓉说:“生命,其实到最后总能成诗,在滂沱的雨后,我们的心灵将更为洁净。如果你肯等待,所有飘浮不定的云彩,到了最后,终于都会汇成河流。”生命中会有滂沱大雨,会有飘浮不定,但只要忠实于自己,就不会迷失,就会收获云彩般的如诗生命。

“人在地球上的唯一使命是忠实于自己。”我常以茨维培耶娃的话自勉。《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为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纯洁的爱情付出了生命。吟着:“志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于沟”。在哀怨缠绕中渐行渐远,若隐若现,哭泣着离开废墟,哭泣着去了欢城。她没有薛宝钗的圆滑,没有成为贾宝玉口中: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蠹之流的女子,依旧是一个清清白白的好女子。黛玉是幸福的,没落得宝钗那独守空房的田地,至少她曾有过情郞“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的来过,生命,已是足矣。

列夫拖尔斯泰一生忠实于自己,没有羡慕果实般尊贵,花般甜美的事业,而是像叶谦逊地垂着绿荫,专心于自己的事业,忠实于自己。即使是在死后,他也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因为儿时的他听过一个传说,亲手种树的地方会成为幸福的所在,所以晚年表示将来要埋于儿时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是伟大的,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尽管墓冢只是一个长方形土堆罢了,却是永远的庄严圣地。

纵观历史,有人忠实于自己,有人不忠实于自己。李时珍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十年如一日,行达一万多里,修订了《本草》;司马迁在经历了难堪的腐刑后,依然忠实于自己,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秦桧、汪精卫之流不忠实于自己,卖国投敌,落得个遗臭万年的下场。古往今来,一切英雄豪杰,人才巨匠,莫不是忠于自己才有所作为的。在历史风沙的剥蚀下,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嘲弄,恐怕只有那些忠实于自己的人罢了。

忠实于自己是智者的选择。如果说生命是一首歌,那么智者的生命将慷慨激仰;如果说生命是一条河,那么智者的生命将永不干涸;如果生命是一盏灯,那么智者的生命将永不熄灭;如果生命是一首诗,那么智者的生命将流光溢彩。青年一代的我们,要做一个智者,不困于心,不乱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忠于自己。

我们时时活在期待中,我们应该为自己活着,忠实于自己,如果未来你湮灭在光怪陆离,烟火世俗中,那是因为你不够忠实于自己。

热门推荐
1阴沟里翻了船
2读懂一座城
3我的同桌
4光荣院里笑声欢
5我家的猫
6为人缘改变
7美丽的万绿园
8沙家浜之旅
9母爱如灯
10心中的那抹晚霞作文
11写夏天的作文
12元旦活动
13美丽的沙扒湾
14秋天的风景
15同心协力
16抓鸡
17想起那句话我就后悔
18一封家书
19那一刻,她很美
20瘸腿女孩
21
22游金仓湖有感
23碎片化的时间
24天生“碎时”
25值日趣事
26太阳和月亮
27游览三峡好风光
28我的拿手好戏
29什么让我如此美丽
30《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