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主观的作文

【篇一:做好人生的答卷】

人生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每个人对人生的理解与比喻都不同。于我看来,漫漫的人生路就如一份答卷,只有做好了每一道题,人生路才能走好。那么如何才能做好了?请容我细细道来。

选择题Or是非题

首先,我们要解决的是选择或是非题。在我们的人生路中少不了出现各种各样的分叉路口,不同的选择往往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并且结果往往是截然不同的。无疑,此时,如何选择正确的路便显得至关重要。面对如此选择,我们要树立正确“方向感”,既是要有正确的目标与理想,基于目标与理想来选择一条有助于他们实现的路。

填空题Or补充题

跨过选择题或补充题后,与我们正面交锋的便是填空题。要做好填空题,就要求我们对未知的路途有一种大概的认识,才能做到有章有法,对号入座。面对人生的填空题,我们要提前制订一系列的实施方案,那么做好填空题就容易了

证明题Or主观题

在人生的答卷上,证明题或主观题的答述尤为重要,其要求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或见解进行有理的论证。那么,此时,我们便要做到有理有据,而付诸于行动所得到的结果无疑是最充分的理据。因此,做好证明题或主观题,就要求我们要有所体验,有所行动。

附加题

做完证明题与主观题后,人生的答卷也就接近尾声了,但要想自己的人生更加出彩,那么完成人生的附加题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的附加题,就要求我们拥有更多的技能,有更多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简而说之,就是要不断学习。

人生的答卷就大概如此,我深深地相信,只要你努力地完成每一道题。

【篇二:思考悟真知】

爱斯基摩人捕狼的方法很简单,在冰天雪地里插上一把刀,刀上涂着厚厚的血浆。饥饿的狼循味而至,疯狂地舔舐着鲜血,却为刺骨的寒冷麻木了感觉,单纯地凭本能进食,未曾想锋利的刀刃早已使自己的嘴皮开肉绽,最后血尽而亡。

其实不单单是狼,甚至是人,绝大多数也是依靠着对外界的感觉来为人处事,进行思考的。但倘若人轻而易举地为主观感觉所控制而不加分辨,极为容易坠入谬误的深渊。而惟有在这个世界面前保持一种理性的内在思考,以这种态度去感受生活,人才会在思考中悟得真知,在思考中收获感觉。

人之所以会条件反射般地去信赖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而非是自己所想,是因为自每一个人出生起,我们便在用自己的感觉去主动地了解这个世界。金辉穿透阴霾洒遍人间,我们明白了太阳是温暖而灿烂的;莺啼转转,余音绕梁,人们就赞美鸟儿的歌声动人。由此可见,人是特别容易被自己的感觉所支配的,在感觉上众人才会加以思考。

然而赤裸裸的现实告诉了我们,人的感觉在一定的境况下是极不准确的,甚至可以轻易为他人外物所误导。这主要是因为人习惯于先去感知而彻底忽略了按常理思考。“三人成虎”的故事我们都明白,仅因有三个人宣称热闹的市集上出现了老虎,就使君王轻信了这个谎言,正因为他习惯性地跟从了大众的舆论而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却根本未想过去思考老虎出现在人密集之处是否合理。原本畏避人群、独隐山林的猛兽怎么可能平白无故地现身。这有违本性的事几乎不可能发生。而倘若君王能先思考,就不存在这一困惑了,足见思考之可贵。

同样,“两小二辩日”中的小孩对日的见解都没错,只是他们片面地自己所感受的角度出发便以为是事实。这种以偏概全的错误正是因为他们的主观感受控制并束缚了思维。庄子称羡鱼儿自由自在的快乐,却因其看似自由而臆断其快乐。相比而言,惠子那种“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乎?”的理性思考或许是更应为后人所器重的,而非凭眼前所见而妄下论断。

因此,许多时候,人更应该以头脑的思考为处世的利器。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头脑足以使人在沉浮颠沛的人生中立于不败之地,看破事物后的真相而恬然处之。塞翁失马亦或失而复得,而对邻居的先安慰后祝贺,他却是不悲不喜看待世事,只因他明白短暂的快乐和一时的悲痛都无济于事,对于人生也是于事无补的,而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之所以为人褒奖,正是因其思考的一种理性和智慧。

面对感觉可能给予的飘乎不定,理性的思考后有时更能建立起社会的基础。社会得以建立的制度,法律甚至于道德,皆为人思考的硕果。有了它们,社会制度和谐与稳定方得以维持。曾被称为“最具情怀的企业家”的王石受人称赞,但在铁一样的市场制度面前,违反规则的他也受到了因有的惩罚。倘若人因感觉而网开一面,而非遵守思考后的决择,一切将论为混乱,国家如些,社会如此,皆需要思考。

被感觉支配的世界只会如梦境般的梦幻而失真,而唯有从思考中去感觉世界,以一种思考的理性面对一切,才会在思考中悟得真知。

【篇三:学习古文】

中国,是一个承载着上下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的古国,古文更是博大精深。从盘古开天地开始,一直到现在,古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古文名著,值得我们后人去体会,去欣赏。

三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买来了一本《论语》,让我每天读一篇,抄三遍。那时我对古文一点兴趣都没有,抄好了,不去看它的意思就立马走人。

到了四年级,我才真正对古文有感觉起来。那时,张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上下两册的小古文,里面有什么黑猫和白猫的故事,名人的故事,让我们细细去体会,那一则则精练的小故事,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好!

现在,妈妈又给我买了《孙子兵法》《弟子规》《三字经》《三十六计》来让我感受古文的魅力。

一次,我在看《孙子兵法》,有句话“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我理解为:我方不可能胜,胜的是敌方。但是,意思并不是这样的,是指: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在于自己主观的努力,而敌方是否能被战胜,取决于敌方自己的失误,而非我方主观所能决定。真是太深奥了,我的理解与意思有着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古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虽然我们不生活在古代,但我们不能丢弃承载着历史精华的这门学问,而应好好了解它,珍惜它,因为这是我国文学永久的、耀眼的明星!

【篇四:李白】

李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之一,大家对他的诗词著作也非常的了解。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李白的五七言绝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诗歌清新明丽的风格。如《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等,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无不体现出李白那独特的风格。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

李白那独特的写作风格,也使得诗句明传百世。让人感觉到诗圣的魅力所在。李白作为唐诗的代表,也体现了我国古代诗词的独特风格,鼎盛时期。他的作品是最好的体现。李白与唐诗也永远无法分离!

【篇五:主观题】

当三月的开学铃声伴着春风呼唤着我们来到学校时,我们班突然多了位名曰“周某某”的同学。犹记他的自我介绍:“和我相处,久了,你们可,可能会觉——得我,有点儿——二。”于是我从书堆里抬起头来仔细端详这位新同学,仿佛看见他的脸上挂着“我很二”的招牌,我嗤之以鼻:“无聊人士一位。”

渐渐地,我惊恐地发现周某某的人生竟属于那种带着“恶心”和“恐怖色彩”的别样人生。他热衷于昆虫,掘土抓蚯蚓,刨蚂蚁窝,样样在行。他抓来放在瓶里的虫子真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嘉禾良好的生态环境给予他无穷无尽的丰富资源。也许在法布尔眼中,周某某的瓶子是八宝盒;而在我眼中,他的瓶子叫“潘多拉”!

原谅一个女生与生俱来地对多足昆虫的恐惧吧!每当他掏出一团黄黄白白的卵时,我就感到一阵恶心。不仅是我,多数人眼中的周某某是一个“怪胎”,且这一看法不仅拘泥于昆虫方面。例如,他总是带着些许的口吃和匪夷所思的观点在英语、音乐、社会课上说出自认为很有趣的话语,可引来的是老师无奈的笑和全班的“声讨”。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看周某某用的都是一种“鄙夷”的眼神。

后来读到一篇文章,大致意思是李白和醉鬼、尼采和疯子,给人的一好一坏的印象只是源于个人的主观感受。也就是说,你看一个人以及对那个人做出的评价,大多是源于你的主观感受,源于你个人的审美观、是非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简而言之,世界对于你,其实是一道主观题。

而周某某的“世界”也给了我这样一道主观题。

在此之后,我突然感觉到自己对周某某有着一种深深的歉意,因为之前我对周某某的偏见是源于我个人强烈的主观感受。其实,他的爱好,我们应该尊重;他在课堂上的“无厘头”话语,我们应该包容。

【篇六:只要人类存在,人心就在】

苹果公司总裁库克担忧在人类失去价值观和同情心,像计算机一样思考。但我既不担心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也不担心人变成计算机。因为我相信只要人在,人心就在。

库克所担忧的不无道理:物质横飞的当今世界,世人大有追名逐利、恶意竞争之趋势。因之而来的频发犯罪,社会道德问题,有理由让人怀疑人在变质,变得冷漠而又无情。可正与反总是对立,在忧虑负面影响前,种种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其实在无形中推动正能量的扩大。

人优于计算机的,正是在之人心。人心概念宽广,简言是向善阳光的、人固有的感情。其所包括的价值观、同情心,可以说是它们的本质了。正是人心之所在,才令社会不会完全“黑暗”下去。

比如近日“男子盗窃后路遇落水者见义勇为”的事迹刷上了朋友圈。他是否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又是否失去了人心呢?显然不是。相比荀子的性恶论,我更赞同“人之初,性本善”。这种善意的人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恶是一时的,可消去的,但善是人之本、人之心。

我们国家所推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尊重中华传统文化与人自身的客观事实为前提,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发布的。这个关系可以拿市场自然调节经济与宏观调控作类比。库克担忧没有错,但人自身人心善的调节与社会的主观调控下,过分担忧是不必的。我们倘若变得邪恶或消极,总有无数公益团体会伸出援手。倘若公益团体自身“黑化”——比如郭美美事件,人们又会反作用于调控者。

人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善意很难的,有的话那也是个例。他的人心扭曲,也许就会在赌城朝着音乐会现场的观众们开枪,也许就会到中东参加ISIS活动。可每当事件爆发,人总会做出远胜于计算机的精神反思,改善人文关系,这是计算机长久难以做到的。

人心所有的客观向善与促进主观道德改善,注定了人事成不了计算机的。那计算机变成人呢?也未必不好。如果它们完全掌握了人心,也许会爆发新的冲突矛盾,但最终必将握手言和、天下太平——顺便补充和发展唯物主义哲学。

我不担心库克所说的,不过作为公众人物的他也有提倡积极向善的义务。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不必忧虑人心崩塌、社会秩序毁灭——只要每个人做好自己,遵从善之本去生活就好了。一点一滴的善汇成社会之大美,只要人类存在,人就不是计算机,人心就在。

【篇七:我们到底是什么东西?】

人和计算机的差别从来都只是:人相对主观,计算机绝对客观。

我的电脑死机了,VB中试运行的一个“当型循环”结构,因为漏了一个“n=n+1”语句而陷入了死循环。我有些懊悔地重启了电脑。为什么电脑就不会自己判断一下会不会死机,然后终止运算呢?我键入的一条条指令在电脑眼里都是不容违背的必然规律,就像我们人类目前所认知的物理定律一样。面对客观的东西,它便一路执行,不会考虑下一步会怎么样。它当然不会“判断”一下。

你平白无故地叫我跳粪坑,我不跳。你让我平白无故地杀人,我不杀。但如果你告诉我粪坑里有一个粗心掉入的小孩要我救,而跳进去把他救出来是唯一方法,我会跳。如果你对我说那个人是下一个杀人无数的恶魔,我一刀下去可以拯救上亿人的生命,我会杀。就算跳粪坑里浑身臭的难受,就算杀人背负着良心上的谴责(他毕竟也是一条生)。我是人,我会根据人们说的人伦道德,根据我接受的教育这些我受的外在客观条件而主观地做出抉择。因而我的任何举动都是相对主观的。

我们回过头来看库克对人类的警告,他担心我们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

看到他这句话,我不禁要发笑了,因为它并不严谨。首先,“价值观”从来不会“失去”,它只会扭曲。再者,“扭曲了价值观”、“失去了同情心”、“罔顾后果”是“绝对主观”的结果吗?不是。导致这样结果的,实际上是我们变得“绝对主观”了。我们不顾客观的事实而妄自做自己想做的事才会如此。我们不需要警惕“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吗?需要。《1984》中,人们只会听从统治阶级的意愿,就是绝对服从客观施加的表现,甚至,“像计算机一样思考”不能被称之为“思考”,因为它只是服从。库克的这句话分开来看,确实是有警世意义的。

但他倒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这种多数人害怕的事。我们分析一下人们害怕的原因,实际上单纯是我们对自己认识的不足。猫初次见到镜子里的自己时被吓了一跳,如果我们有机会看到克隆的自己也一定不会感到亲切。我们怨恨的、害怕的,恰恰是那些像我们自己的事物。因为我们感受到了迷失,到底哪个才是我?我又是谁?

现在,我们可以抛开计算机而单独审视我们自己了。其实即使人工智能没有出现,总会有一个向人类的事物催逼我们拷问自己的。我们终于像孩子、像哲学家一样问:我们到底是什么东西?

现代科学总是指引我们走向客观,但我们有些淡忘我们主观的功用。其实,我们人类所自诩的所谓“情感”、“是非观”、“创新精神”等一系列“独有”的东西,都源于我们的主观意识,主观意识才造就了我们人。主观催我们探究客观,主观帮助我们根据客观做出反应。我们最基本的天赋就只有这一条罢了。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这个问题了:我们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是基于客观的主观者。

所以,库克的这句警告,古往今来学者对我们行为的规范,哲学家的思辨,科学家的定规,无不在不断地警告我们,客观是我们的土壤,主观是我们的果实。

你还在担心计算机像人一样思考或是人像计算机像人一样思考吗?哈,那其实不过是对我们是否认清自己的试金石而已。

【篇八:当快乐远离我们】

是不是每个人都会随着我们的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越来的劳累与困惑,以致于让我们感觉快乐距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远。但是当我们回归于自然,回归于世界,我来问你们:什么是快乐?而我们为什么会觉得我们不快乐?

其实我不止一次在思考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扼杀了我们本有的灵性,是功课?还是责骂?可是把这一切都拿掉的话,又能保证一个人一定快乐吗?

上午我发了条说说,把遏制人们快乐的因素归结为两点,一是感情纠葛,二是债务纠纷。我本以为这可以说明一切,但是很快就得到了姐姐的否定。快乐与不快乐都是自找的,只在于你怎么看待这件事。另外,快乐除了他本身的主观因素之外还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客观因素。首先从主观上讲,当一件或好或坏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情绪会根据事情的性质而发生变化,就好比二高突然说以后出门不用走读证一样,学生们一定会皆大欢喜,从此无所顾忌大摇大摆的出入。可是当所有学生不让出校门的消息发布后,又会有多少学生骂街呢?然后再从客观上讲,有时候快乐与不快乐并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快乐与不快的情绪都是会传染的,也就是说有时候情绪还会受你周围人的影响,比如你考试考了满分,高兴的已经快不行了,这时候刚被校长骂过的班主任来了,本来心情就不好,还看见你这么活蹦乱跳,二话不说一顿猛批然后听课叫家长,你说我找谁说理去?这时候你还能高兴起来?当然这有些夸张,但是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呀。

其实,快乐就在我们身边,真的,我每天都觉得世界是如此的美好,我可以做着那又爱又恨的数学题,还可以学习深奥的政史地,咦?我是不是在用辩证的方法看快乐了?什么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是被感知,那些都是沉浸在认识世界过程中的快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虽是争论不休,但这何尝不是一种为自己见解搏杀的乐趣。

快乐,并不是肤浅的理解为没心没肺,而是一种思维出现灵光的表现,世人皆知我心欢,却不知我心为何欢,这才是一个深层,成熟的人的境界。守静让世界变得虚幻,因此,道,才产生在那一瞬间。一个时代的潮流已经选择了快乐,就无法阻挡,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我记得在钱钟书的《论快乐》中说到,一个人不可能永远的快乐与幸福,永远快乐这句话,就像静止的运动,圆形的方一样矛盾。所以妄想一件事情变成永远的事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让自己更显灵性,方能更多的去感受快乐,不乱于心,不困于情,相自安好,我很快乐!

【篇九:我看薛宝钗】

前段日子,老爸义正言辞地说要我把《红楼梦》古文版看完。我没搭理他,猜想可能又是“茅台”喝多了,可第二天,他将这一切付诸实施,并以批判的语气说:“《红楼梦》都没看,我看你文科别学了!”没办法,只好抱着极不愿意又不服输的态度翻开了这本享誉世界的中国名著。这不翻还好,一翻我便疯了似的扎了进去。

可是,喜欢归喜欢,不满的地方我还是要提出来。

翻阅各部关于《红楼梦》的书籍,总是千篇一律的“林褒薛贬”。其实宝钗不比黛玉差,今天,我就要为她翻案。

她姓薛(雪),住的地方像雪洞,吃的是冷香丸。可爱的是,身上却挂着把金锁。在群芳谱上,宝钗的签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她不会像黛玉那样时哭时喜,多愁善感,她善于交际,却喜文静,素雅的氛围。

《红楼梦》中曾这样描述她,“只见她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又呆了”可想而知,在美貌上,她不亚于黛玉。

有一套“金陵十二钗”的邮票,上面有“宝钗扑蝶”和“黛玉葬花”其实这是对两个人的能力,性格和价值观的最好体现,黛玉只会葬花,只懂得悼念死的东西,挽留往昔的美好,年纪轻轻就对未来不抱希望,这样的人生命有意义吗?可宝钗不同,她会扑蝶,她懂得捕捉活的东西,她相信未来,憧憬未来。

林黛玉尖酸、挑尽了贾府人的不是,可湘云她挑宝钗的不是时,她只能说“当然不敢”。其实我看,她是不能吧!宝钗有才,且胜黛玉一筹。她深知贾母的看法“女子无才便是德”便深藏不露,但一露便一鸣惊人,在哥哥入狱后,宝钗一生主持薛家大局,这点,黛玉岂能及之。

大多数对宝钗的损贬之意无非就是虚伪,这也要看她办事的出发点和价值观呀!你们把太多的主观感情都放在了黛玉身上,而宝钗和黛玉是唱反调的,当然不令你们喜欢了。

可有一点你们是否有注意过,宝钗在《红楼梦》中被认为是个反面人物,一个受人唾弃的人物。可作者在全书中从未直接或议论性的挑宝钗不是,只是有时借着疯颠的宝玉而小骂几句。这点,在小说中是鲜有的。

所以,各位同仁,听过小女细细一评,是否愿意再去品读《红楼梦》改变一下主观思想。其实,宝钗是无可挑剔的!

【篇十:机械在左,人类在右】

库克认为,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库克其作为世界电子产品巨头公司苹果的总裁,他的成功是因为对计算机无上限的接触,而且必然还因为他不如其一般地计算与思考。

计算机是机械中计算与分析能力最强的种类之一。而我们对谈及机械时的第一印象往往都是冰冷。这当然不单单是因为构成其的金属部件的触感,更是由于其本质是一种对更冰冷的规则的一味地遵守。

几乎所有的人,在围绕机械这个话题谈论之时,都会抱有主观的不屑,这种判断其实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我们的对于其的情感之中,因为机械在我们如今的社会之中是一种商品,其始终与死物一般被框在规则里,被我们奴役着。而其实,我们中的一部分,也同其一样,如同死物一般、或者趋着死物的方向,被机械同化着、或者与机械一起,没有着价值观、泯灭着同情心,罔顾后果地墨守规则。他们可能是知道自己完全活在规则里的,却不愿为现状做出努力,并且甘愿沦陷于其中,也可能是对于周围环境的不知情以及主观的置身事外,这部分人的貌似的无欲无求,其实最令人为他们的内心扼腕,他们已经成为了某种层面上的现代信息社会的副产品,但他们的存在又不能不断刺激我们要警醒自我处境。

如果能够基本了解自我处境,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是回避,这是在我们基本具备了平均水平的综合能力之后所可以使用的最为保险的方式。就拿这个来举例子,如今国外的华人留学生占比仍居高不下,这部分选择了出国留学的学生,他们都回避了我国国内的教育制度与体系。但是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没有规则的,规则的存在会造福一方面的人,也会限制一方面的人。那些选择了出国的学生们,一部分会因为对于国内制度的回避而沾沾自喜,另一部分会因为通过对新规则的遵守而获得主观上认为的更好的发展并使自己的喜悦情绪不同于前者一样停留在回避的成功之上。不仅是我所提到的两种人的情况以及出国留学者,几乎所有成功回避了某一规则矩阵的人,他们的内心情感总是成就感>背德感≥零。

而还有一种更高明、更勇气、更难得的方法——利用规则。其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回避一部分规则,再用自主想法以及他物来代替,可以理解为站在规则的边缘,不过更贴切地,可以想作是一只脚踩在规则的框中,另一只脚踩在主观意识中,不过,我们的目标绝不是将小我塑造成什么参天的大我,而是需要现实的情况来树立。

而我想,库克便是使用了这种方法并成功的代表人物之一。不过,我们还要弄清楚的一点是,所谓的利用规则不仅仅是不被机械同化或是单纯地回避规则,而是需要主管元素的添加才能促成的,不论是哪一类的主观元素,如果所运用在实际上的杂糅品不能获得我们的最低预期目标,很可能会造成我们自身对于规则矩阵的绝望,而引发的一系列蝴蝶效应令人难以估量。更糟的情况是,不正当的比如说确定违法的主观元素的添加可以造成人的道德滑坡。例如最近刚刚在大陆上映的电影《天才抢手》之中,女主角利用自己的智商来在考试中作弊从“模范生”变成了“模犯生”。这种情况下,不仅是对自身造成的毁坏巨大,也包括了对社会、对自身周围生活圈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必定都是无法即时挽回的后果。

人与机械的最大区别便在于活,但是纯洁的初衷并不能预示着会定有一个好的收尾或者好的回报。正确地、地道地做一个人,而不是做一个像人的机械其实比做到自己的“完美目标”更为重要。

如果机械可以同人类一样拥有价值观和同情心之类的东西,那百分之一百的机械获得如人类一般的东西不过是时间问题,那时候,人类的存在难道说还会有意义吗?

而在如今的社会之中以及在社会的发展必然趋势下,最令人开心的,其实是发现我并不是“独醒侠”。

热门推荐
1看杀猪
2关于黄河的作文
3尝跳跳糖有感
420年后回家乡
5回顾与展望
6挖竹笋
7我学会了西红柿炒鸡蛋
8我的奶奶
9一本可怜的书
10井蛙成因
11我的乐园作文
12暑假漂流作文
13读书真有趣
14研学之旅
15八年级作文
16童年的记忆
17水,催我前行
18元旦
19帮奶奶做家务作文
20我得到了锻炼
21水仙的智慧
22春田狐的爱读后感
23游白洋淀有感
24汉字
25春天的足迹
26温暖的记忆
27小雨滴旅行记的童话作文
28春天在哪里
29家乡的竹林
30我最喜爱的诗人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