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重游南塘老街】
听说南塘老街二期重装开业了,国庆长假第二天,我们一家人又重游此地,再一次去体验往日”南门三市“的热闹景象。
随着人潮,走近这具有典型江南水乡景观的老街,让人眼前一亮。二期的风情餐饮、简餐咖啡、休闲养生等店铺,装修典雅,或豪华,或简约,总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这里的特色小吃,让我这个小馋猫大饱口福额,吃得我肚皮都快撑破了!
你看,这家花生芝麻糕,并不只是因为它好吃,它的制作过程同样也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参观。那边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宁波油赞子“门口,购买的人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我最爱吃的香酥鹌鹑也在这里。这家的鹌鹑油而不腻,味道正好,营养价值也很高。不用多说,马上入手一只,呵呵……
再往前走,这里的戏台、八角亭、风雨长廊等建筑不时吸引我的眼球,让人应接不暇。这些民清风格的江南民居,仿佛使人进入时光隧道,有种穿越”百年街市“的感觉……忽然我发现,人群中有些小朋友、大姐姐的头上插着一些小发夹,脸上也贴着国旗图案。仔细一打听,原来是今年最流行的”卖萌神器“,一向爱美的我自然不会错过,拉着妈妈的手上前去东挑西拣,“小豆芽”、”村长智慧草、”萌萌哒“。一下子买了好几个,真开心呀!
行走南塘老街,人潮如织,游乐其中,回味无穷——-重游南塘老街,让我留恋往返!
【篇二:生活中的错别字】
人们常说:“没文化,真可怕呀。”让我们看看哪些人没文化吧。
教室里我们的班主任弄了一个可回收垃圾桶。老师把“垃”的右边写成了“六”下面加一横。同学们议论起来——有的说是老师没文化,真可怕;有的说老师写的是艺术字;有的说老师不小心写错了。不过,我认为老师还是尽量写规范汉字吧!
放学后,我和同学回家的时候看到一个卖麻花的,上面写着“精制香酥大麻花”,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我说:“那个麻花的‘麻’写错了,右边的‘木’少了一撇!”同学看到也附和着点头,说道:“这个字这么简单也会写错,看,不只这一个字写错了,还有一个‘香酥’的‘酥’,左边的‘酉’写成了‘西’。”我说:“没文化,真可怕。”说完我们便笑着走了。在回家的路上,我又看到了一个错别字:“杨氏眼科”的“眼”写错了,把左边的“目”写成了“日”。
我回到家,准备和妹妹玩一下竹蜻蜓,就让爷爷先上楼去了。玩着玩着,我看到门上贴着“宏界不锈钢”的“锈”字下面竟然写成了“及”字,真是让我无语。真没想到,大人们比我们小孩子还更马虎。只听到爸爸妈妈天天念叨我们小孩子做作业要仔细,没想到大人们却乱写字,让我们怎么说他们好呢?
不过,我没有多想,继续玩我们的了。后来,我觉得已经玩够了,就和妹妹一起上楼去了,在楼梯间看到“本区已覆盖”的“已”却写成了“自己”的“己”。手稍不注意,就弄了个错别字出来,多害人哪!要是哪个小孩子按他们写的来记字,不是就记着一个错字了吗?
到家了,我看到一张海报上写着“秀美江西”,是打印的却还能错,“美”字少打印了一横。
错别字真是无处不在啊!
我想请大家细心点,别让美好的环境被大量的错别字给破坏了!
【篇三:上海之旅】
来到上海,到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上海之巅”。
“上海之巅”位于上海中心,在最繁华地带,高632米,是世界第二高楼,共126层,可用楼层为119层。据说电梯的速度为18米/秒,只需7秒就可以到达126层。耳闻不如亲见,我决定亲自去看看!
来到“上海之巅”,从远处看,它就像一个“啤酒扳子”直插云霄,让人心生惧怖,不敢靠近。还没到检票口,就被这条长长的“龙”给吓住了,天啦,这要排到猴年马月啊!我正纠结,妈妈就像变戏法似的亮出四张票,我惊呼:“哪儿来的?”妈妈指了指远处的导游。
进了入口,我的眼珠便被那大屏幕给吸引住了,右上角的年份在飞快变着,屏幕上的上海也在不断变繁华起来,这种看到上海几十年间的变化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我看了好几遍才善罢甘休。终于到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坐电梯,刚到了电梯门,就被强风吹懵了,怎么这么大风?“可能电梯运行得快,不通风,人会很难受吧!”妈妈猜测。电梯开始上升,电子屏幕上显示的速度也越来越大。渐渐地我耳朵有点难受,接着,我耳鸣了,伴随着一点想吐的感觉,甚至觉得要窒息了,还好,几秒过后,电梯达到了119层,踏出电梯,我的耳鸣缓解了一点。我小跑到玻璃门前,以119层的视角看整个上海,头晕目眩,便不敢再看,汽车就像一只只小蚂蚁,一排排楼房像一块块彩色的豆腐整齐的排列着……妈妈为了纪念这个特别的时刻,建议我们拍几张照片,我坐在凳子上,盯着镜头,扯出一丝微笑,又想到,万一此时此刻,“上海之巅”倒了怎么办?我们都将沉到黄浦江里……我越想越害怕,眼眶竟泛起泪花。
妈妈拍完照片,终于满意地离开了,我还有些后怕,催着妈妈快些走了。为了缓解紧张的气氛,我们决定全家一起去尝尝上海特色小吃——生煎包,这生煎包外面裹了些白芝麻,里面是脆脆的面皮,最令人垂涎欲滴的是汤汁和肉馅,咬一口,满嘴的香酥,此刻的我早就忘了登高的不适感……
后来,我们还去了外滩和野生动物园。总之,上海的美景和美食是一流的,有机会一定还要去看看哦!
【篇四:身边的错别字】
11月19日,我“奉旨”来到校外寻找错别字。
一出校门,我就看到不远处的墙上写着“吉它”俩字,我寻思:“吉它”的“它”不是单人旁的“他”吗,怎么写成了这个“它”呢?我赶紧把它们记录了下来。
我随着班级队伍一直走到校门右侧的横杆那里,大家齐声高喊:“森林防火,人人有责!老师们再见,同学们再见!”喊完了口号,我一抬头,看见一辆卖麻花的三轮车,车厢侧面写着“麻花”俩字,可是“麻”字最后一个“木”字竟然少写了一撇。唉——我还来不及感叹呢,边上又有一个错别字,“香酥”的“酥”字左边本来是个“酉”字,他却写成了“西”字。真是尴尬呀,总共才四个字竟然错了俩儿,难道这位老板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不对,体育老师也是文化人,肯定是他自己当初不认真读书了!
到了小卖部那里,我的嘴又馋了,就进到里面买了一根棒棒糖。我看到包装纸上的“阿尔卑斯”也有一个错别字,“卑”字“白”里面的撇竟然超过了下面“十”字的一横,我觉得不应该撇得太长。同行的曾秀苹说:“你的眼睛真好,不像我,近视得都要戴400度的眼镜了。”我微微一笑,心里想:咱眼睛好就是任性。
我们在回家的途中还发现了几个错别字:“出租”的“租”字右边写成了三横;“早餐”的“餐”只写左上角那部分等等。看来,我们生活的文字环境可不怎么样啊!
第二天上语文课的时候,我把自己找到的错别字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老师大大表扬了我。不过,老师说,“吉他”一词是从外国翻译过来的,叫音译词,可以写成“吉他”,也可以写成“吉它”。老师还说这样的词还有很多,比如:“鲁滨孙”“鲁滨逊”其实都是一回事。
噢,原来咱们的汉字还真有学问在里面呢!如果自己不好好学习,在笑话别人的时候,可不要又被别人笑话哦!
【篇五:夸夸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宁波,她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这里物产丰富,景色优美,还有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特产。
宁波位于东海之滨,这里的海鲜也是全国闻名的。活蹦乱跳的鱼虾,张牙舞爪的螃蟹,数不胜数,而且美味可口,让你吃了忘不了。
汤圆是我们宁波最有名的小吃了,它有700多年的历史。它的皮是用一级糯米做成的,里面放入各种口味的馅。煮汤圆时,先把水煮沸,再把汤圆放进去,加点冷水,等汤圆浮上来就可以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香香的,白白的,糯糯的,让人吃了还想吃。
家乡的特产不计其数,还有又香又甜的水蜜桃,香酥松脆的千层饼,“水果之王”的杨梅……你听说过“跑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这句话吗?里面的芋艿头就是产于宁波。
这就是我的家乡,欢迎你的光临。
【篇六:乐山游记】
趁着清明小长假,我来到了乐山。在乐山,我深入了解了蜂蜜的形成过程、制作叫花鸡的步骤和茶叶的采摘、制作过程。
我们常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蜂蜜到底有多甜?蜂蜜为什么这么甜?你知道蜂蜜是怎么形成的吗?
蜜蜂分为外勤蜂和内勤蜂。外勤蜂通过自己敏锐的嗅觉,找到盛开的鲜花,用舌管贪婪地吮吸着含水量为75%的花蜜,存入自己的第二个胃——蜜囊中,每次采集四十至六十毫克,相当于自己体重的一倍,便会飞回蜂巢,在蜂箱门口排队把花蜜交给内勤蜂。外勤蜂每天来回三十次,每次外出时间为20至40分钟,相当于每天会工作10小时,外勤蜂可真是名副其实的勤劳的小蜜蜂啊!
内勤蜂也毫不逊色于外勤蜂。接到“任务”后,内勤蜂会不停歇地扇动翅膀,使水分降到23%,反复酝酿使原来60%的含蔗糖量降到5%,变成人类可以直接吸收的葡萄糖和果糖。
蜜蜂酝酿好蜂蜜后,会将蜜储存在自己的蜂巢上,并用蜡封起来。1000克蜂蜜需要外勤蜂上百万次的采蜜,要成千上万朵花,蜜蜂们这么努力,是因为蜂蜜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可以美容养颜、润肺止咳等。
乐山不仅有勤劳的小蜜蜂,还有好吃的叫花鸡。
你吃过美味可口的叫花鸡吗?你知道叫花鸡怎么做吗?想做叫花鸡,你需要一只半大的鸡,并在鸡身上抹一些盐,六张荷叶和一张锡箔纸。先用荷叶将鸡裹得密不透风,再用锡箔纸裹一圈,然后用黄泥包起来。再在地上挖一个坑,把包好的鸡放进去,最后再搭上一堆木柴点燃,烤5小时后,小心翼翼地取出来,打开层层包装,鲜香扑鼻,香酥滑嫩的叫花鸡便出炉了。
享用完香酥滑嫩的叫花鸡,该出去消食了。于是我们提着篮子来来到茶林。
我们有点困想用茶来提提神,要想喝茶,必须先摘茶。茶有一芯一叶、一芯两叶,但是都不如茶树嫩芽好。摘茶时,我们喜欢摘茶树嫩芽,一芯一叶和一芯两叶泡的茶十分苦涩,而茶树嫩芽泡的茶是苦中带甜。摘好的茶叶嫩芽,先晾两小时,再拿到锅里煎一会儿,火要不大不小,煎的时候要不停的翻炒,炒好后放盆子里揉,再把揉过的茶放在竹篮里晒。取一些晒干的茶叶放透明的玻璃杯,加入鲜开水,一杯沁人心脾的绿毛峰制作成功了。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当蜂蜜的甜还回荡在我嘴边、叫花鸡和绿毛峰的香还环绕在我鼻尖,假期已经结束了。如果有时间,我还想再取一次蜂蜜、再做一次叫花鸡、再摘一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