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烟花易冷】
想人生,良辰美景,有多少兴衰喜怒如过眼云烟般稍纵即逝,如璀璨烟花,片刻间便冷落为一摊花烬,不好好珍惜每一丝人生起伏,怎能品味人生?
珍惜,珍惜易冷的烟花,珍惜无二的人生。
若珍惜,竹针麻线,都有佛家的大禅趣;若不珍惜,风花雪月,都枯如嚼蜡。便想到万历皇帝,在龙椅上坐了四十余年,却让天下空了三十年。他已看穿这封建帝制的本质,知晓君臣、君民之道。所以他厌恶,厌恶皇帝的一切,却也被厌恶蒙蔽了三十年。每种不幸背后必伴随着幸。他未去珍惜自己的幸,少了珍惜,人生便黯淡无光。而相反,短命的岳飞却不同,相信他知晓自己每天都可能抛尸疆场,于是他便会珍惜每一丝,便有了“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词句,珍惜与他,相信是很幸福的。即便是最后,身死,他会后悔吗?不会。
学会去珍惜,看来,便变得不可或缺与至关锁钥了,那珍惜从何学起?无疑的,便是生活。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苏东坡。生活中,朋友少来看他,他便写诗自嘲,珍惜每次与友人的相聚“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晚上回家晚了,被锁在门外,他便珍惜浓夜风光“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夫人逝世,痛苦之中,留予他珍惜的还有回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珍惜是生活给予我们的关键一课,也是我们去品味生活的不二法门。学会珍惜,好比带着华佗上沙场,是成是败,是王是寇,总有一份沉甸甸的幸福留予我们珍惜。
珍惜到了极处,成就最高境界,便举手投足、竹针麻线中都有了珍惜的影子,这种境界,我称之为相忘。记得《读者》上一文,说袁传宓先生死时,老妻在他最后一张相片上留下的那一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是经历多少年风雨飘摇,寒夜相依,心中有多少牵挂与珍惜才蜕成的一般淡然?珍惜之至,于物便是我不记得我要珍惜什么,因为它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于人便是我已忘却我要珍惜谁,因为我的心有一半在我这儿,一半在你那儿,永远在一起。简单珍惜二字哪能体味其中情之深?意之切?
珍惜到相忘,其实离我们不远,只有跳进去切身品味才得知其中妙处。若爱国,平日里对国家的调笑与淡化,到了危难之时才会显出心中那一份最极的珍惜与牵挂。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若有此等珍惜,烟花不冷,即使散为烟烬,也是云淡风轻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篇二:总也闲不住的手】
世界上有许多的手,有的手勤劳,有的手懒惰,有的手笨拙,有的手灵巧……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姥姥的手。
姥姥的手是一双勤劳的手。姥姥每天六点就起床,用她那双勤劳的手,做出营养丰富、花样众多、味美色香的早餐。吃完饭,姥姥的手依旧忙碌着,洗碗、收拾厨房,打扫、整理房间。家里总是被她收拾的干干净净,地板光可鉴人,窗明几净,纤尘不染。忙完这些差不多又该做午饭了。于是,姥姥又冲进厨房,做起了中午饭,她总是用她勤劳的手操持着这个家,无怨无悔。
姥姥的手总也闲不下来,不是给阳台上的花剪枝,浇水,就是给她种的菜苗搭架。阳台上一年四季花儿红红,草儿绿绿,总是充满着勃勃生机,阳光通过窗户玻璃暖暖地照着,姥姥的白发在阳光下丝丝缕缕,她的脸上总是绽放着慈祥的笑容,心田里饱含着对生活的热情,看上去有一种说不出的美好。
姥姥的手是一双灵巧的手。姥姥做的饭菜味道好极了,活脱脱一个大厨师!姥姥会做的饭菜花样可多了!卤面、刀削面、臊子面、糖醋里脊、红烧排骨、宫保鸡丁,鱼香茄子……样样行!比饭店里的都好吃呢!
不光这些令我们骄傲,姥姥还会缝纫,前年过年时姥姥给我做的唐装可漂亮了,穿出去别人都夸赞姥姥的手艺好。织毛衣也是姥姥的强项,几根细细的竹针,一个大大的毛线团经过姥姥的巧手,就可以变成一件漂亮的毛衣了。只见姥姥的手拿着竹针时而向上挑;时而向下扎,上下翻飞,那速度真叫个快。最多一周,一件崭新的毛衣就会出现在我眼前,班上的同学都羡慕得不得了。
姥姥的手不光会做美食和衣服,还会给我做手工呢,比如折纸,捏橡皮泥,不一会儿,出现了一只千纸鹤。接着,一只小兔又出现了……个个栩栩如生,姥姥的手还会剪窗花,像“年年有余”,“双喜临门”“花好月圆”等等数不胜数,令人拍案叫绝!
我小时候,妈妈身体虚弱,爸爸又在部队上,几个星期才回一次家,每天姥姥不辞辛劳的照顾我和妈妈。姥姥给我做饭、洗衣服,理发,洗澡……承担了照顾我的所有事情。姥姥的手抱大了襁褓中的我;姥姥的手扶我蹒跚学步;姥姥的手在宁静的夜晚轻轻拍我入眠……
正是这双勤劳、灵巧的手、总也闲不住的手,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幸福。我爱姥姥的手,更爱我的姥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