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读一本书的作文

【篇一: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在科技大为发展的当下,互联网促使着我们的生活慢慢从整体化趋向于碎片化。碎片化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而对于它的意义,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

碎片化生活,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角。利用碎片化时间,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和信息;网购的兴起,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购物;多样化的社交软件,更让我们能够结交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好友……它为我们带来的发展的确不可否认,但与此同时,由它产生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以往,我们总是习惯于捧一本书从头读至尾,细细品味字里行间的韵味,即使是分几次看完,我们也保证了其一定的完整性。而随着贴吧、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大量涌入,我们如今更愿意花三五分钟的时间读一篇帖文。我们可以在网络上随意浏览别人的书评、影评,在从未读过书、看过电影的情况下就对其评论得头头是道,而殊不知,我们却少了对书和电影真正内涵的思考。使人产生个人独到的见解,对文字和场景深入的探索,才是作品被赋予的最大意义。同样的结果也发生在网购上。在从前没有网购的年代,我们会在周末列上一张清单,再去市场选购所需品。自从有了一键购物,我们转向了花大量时间去浏览网页,不仅大大削弱了我们对金钱的观念,有时更会浪费大把的时间和金钱在自己不需要的“奢侈品”上,甚至出现“疯狂购物”的恶俗。

诸如此类的事例还有更多。究其原因,首先是无法避免的客观因素。碎片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由于互联网占据着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网络上的信息逐渐产生了对于受众群体个性化的分层,而经济发展促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为碎片化生活埋下了物质基础。周围的人都在快节奏地生活,我为什么不这么做?久而久之,人们养成了一味追求“快”的心态。碎片化生活的流行背后,是现代文明造成的人的异化,人役于物,成为了物质的奴隶。无论是舍弃读一本书来追求更多的信息,还是在社交时摒弃心灵沟通而用一张表情包来敷衍了事,都是因为“为了省事”而形成的懒。我们懒于进行深刻的思考,懒于进行深入的社交,懒于探索精神价值,我们原本渴望加快速度,却深深地陷入了速度的涡轮之中,以至于往后我们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来善后,这何尝不是南辕北辙。

我们的当务之急,必是要舍弃有弊无利的碎片化生活方式。例如碎片化阅读。重拾整体性的阅读,静下心来花时间去读一本书,只有自己深入地去发掘文字,方可提升自己的思想深度,只有自己去品味作者掺杂在文字中的情感,内涵才会更加地丰富。并且,为人们提供碎片化消费的服务业也应该相应减少,转而鼓励人们融入完整的生活,使社会文明不断进步。

我们的生活方式不能以功利为牢笼,也不能单向度地漫无目的。最好的方式,是将整体化和碎片化有力结合起来,逃离追求速度的恶的循环中,回归真正的生活,让自己的思想也随之圆满。

【篇二:红与黑读后感】

读一本书,就是读一个时代。

——题记

朋友说,要找到一本真正触动心灵的书,越来越难了。如果找到,是一种莫大的荣幸。猛然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仔细品读一本书了。于是约上朋友在春日的早晨走进书店。

在一排排整齐的书中,陷入一种莫名的紧张中。果断地走出中华文化,停在外国作品下。人就是这么奇怪,总想尝试一些新的东西。翻阅一本本包装精美的图书,心再次陷入慌乱中,而又莫名带着点惊喜。与朋友商议,选择了一本题目似曾相识的书——《红与黑》。

从某种意义来说,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拿破仑帝国灭亡后,波帝王朝复辟,本书作者司汤达移居意大利。而在1821年,司汤达返回巴黎,开始源源不断地创作出一大批文学作品。其中《红与黑》原名《于连的故事》讲述一位平民青年,凭借自己的才华跻身上流社会,但他内心深处却对这个阶层的人们充满了蔑视和仇恨。最终野心膨胀直至被社会习惯势力所扼杀。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深刻而细腻的笔触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这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用一个病态爱情的悲剧,展示了“红”,“黑”两道势力统治下法国社会的黑暗和丑恶。表面上主人公拥有病态的爱情,实际上是世界拥有一个病态的法国,而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于连成为那个时代并不是唯一的牺牲品。于连只是当时新一代小资产阶级青年人的典型,上流社会的迫害与影响,个人的孤傲与野心,共同形成于连的悲剧。

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于连是一个拥有偶像并深深迷恋着他并向着他的足迹努力、奋斗的人。于连深深地崇拜拿破伦,正如生存在当今时代的我们各自拥有一个偶像。但是与于连相比,于连更显高尚,更显勇敢,更显明智。他对他的偶像充满了虔诚,并深刻认识自己永远不可能超越但也要尽力尝试。相比之下,当代人所谓的偶像实在不值一提。他在努力过程中方式确实不明智,用现在的话说,他是靠女人生存,整个一吃软饭的。但在那个危机四伏的法国,他是幸运的,能拥有一个吃软钣的机会,同样这个方式是达到目的的唯一途径。在小说中的于连,外貌并不出众,但用其知识与骨子里的高傲弥补了一切的不足,成功地塑造出一位男主人公形象。

我不想谈论这篇小说中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更像是一场游戏,一场阴谋,实在是没有任何价值。这位平凡的青年成也爱情败也爱情,像极了一个陀螺,被法国年代阶级等级中的不平等,爱情这根鞭子,抽的团团转,最终静止不动。

从另一方面分析男主人公失败的原因,他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综合体,在追求上流社会时,同时对此充满憎恨、厌恶,而这种思想完全不符合法国历史发展潮流,结果必然是失败的。

作者寄予于连一个丰富的人生。“活过,爱过,写作过。”足矣。

如果硬要从这部作品中读到什么,那就是对拿破仑这个人物的认识。作品中的拿破仑是主人公的偶像,更深层的表明他是当时所有平民年轻人的偶像。因为从前的拿破仑帝国时代,那些并非贵族出身的年轻人可通过参加革命队伍出人头地,但时过境迁,那个时代已成为过去。而做为一个中国人来看,拿破仑在我心中起码被定义成一个掠夺者,一个残暴的统治者。这便是一个人物在不同的人看来拥有不同的价值!

对这部作品的认识,这只是个开始,我相信:任意一部好书都拥有巨大的潜藏价值。

【篇三:碎片化生活】

现今的社会我想已经是碎片化生活的代名词了,现在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都在经历着碎片化的生活,可以这样说,我们已经离不开碎片化生活了,我们已经适应了碎片化生活,无法改回来了。

我的生活我想也是碎片化生活,比如说,每天在我去学校的路上,本想休息一小下的我,突然想到了接下来基天要背的英语课文,便拿出了英语教材开始背诵,在前往学校的途中我顺利地背下其中的一小段,上完了上午的第一节课,我又再一次拿出了英语教材在课间十分钟,又背了一点课文,这一天,虽然我有许多事,但是在课余的时间内,在这碎片化的时间内,我把握住了这点时间,完成了一项背书的任务。

这因该就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碎片化生活,我认为,这是一种好的习惯,我们把握了我们生活中那些细小的时间,并且利用这些时间,让这些时间变地更有意义。

在这碎片化生活中,除了这些优势之外,在不注意的时候,也有一些不好的地方,让这些碎片化生活变得不是那么得完美,比如说在这些细小的时间内,人们总是抓紧时间去做一件事或着去读一本书之类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总是会下意识地去加快自己做某件事或读一本书的速度,我想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哪一件事一定不如在宽裕时间下的质量,因为在宽裕的时间下,大部分人应该都是再追求完美,总是把事情办得十分完美,总之是尽自己的全力,读一本书也是一样的道理,在短时间内看书总是会不自觉地漏掉一些细节,甚至还会漏掉整本书的重要过程,比起在宽裕时间下读书,不知差了多少,在毫无时间感的状态下读书,我们总是会放慢读书的进度,会慢慢地去品尝着读书的乐趣,就像我抓紧时间背得书,虽然在短时间内背出来了,可实际上,没过多久便会忘记,在记忆中不会停留多长时间。

在这碎片化的社会,生活当中,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固然是一种好事,因为我们学会了利用时间,可是除了这个利用零碎的时间之外,着碎片化的生活也夺去了在我们生活中原本拥有的乐趣与快乐,所以我们因该在利用碎片化时间与生活的同时,也不因该放弃掉我们做这件事的乐趣。

热门推荐
1我长大了
2欢乐的水上之旅
3这件事真让我难忘
4我的老师
5爱是怎样读懂的
6中秋节
7行走在消失中
8我站胜了自己
9美丽的校图书馆方笑
10这样的人让我佩服
11趣味运动会
12简单幸福
13傅雷家书读后感
14雪中美景
15不要让生活彻底“碎片化”
16我喜欢的小动物
17致父母的一封信
18小议追星议论文
19金鱼
20离家之后
21牛郎织女缩写
22我的与众不同的生活
23奇妙的大自然
24那一刻,我笑了
25家乡的小巷
26下册作文我的心愿当一名老师
27精彩的足球比赛
28《成长不烦恼》读后感
29听妈妈讲她小时候的故事
30我自己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