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探问】
还记得那些困苦,让你窒息的感觉吗?若是再来一次,你该么办?
苦痛必将堆积成潮,一波未过又一折的吞没你,直到你被击跨。
或许在那之前,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在该有的年段奋发图强、拼搏向上,铸造那份钢铁之躯和永垂不朽的心。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强。
当挫折再次来临时,我们唯一应该做的是,挺过那如冰锥的刺痛感,放下久日里贪嗔痴的执念。不必在意被外境的迁动,因为那必然是空手而出,空手而回,只会感到人间徒然,空叹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罢了。我们需要的只是守着心中的那份使命就够了,尽管生命中熬。
痛苦是伟大的开始。
不过一个人的力量有时如烛火之光一样有些微小,那些使命的继承与延续如何进展呢?
力量是需要凝聚的。不过江山如画,英雄何惧?
而如今,党的力量便是凝聚于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血脉,汇聚成滔滔江海。
他给予我们最管用的基本方针,在他的指挥下我看到了五星红旗在飘扬。
使命在我们根底生生发芽,五十六朵花凝集一起,定将长成一颗参天大树。
使命在我们心中滋生。
我们都知道击石取火是祖先的故事,本来是两个没有生命的石头,一碰撞却生出火来,石中本来就有火种——再冷酷的事物它也有希望的一面——,不断地敲击就有不断的火光,得火实在不难,难的是,得了火之后怎么使用那微小的火种得以不灭。
镜与花,水与月本来也不相干,然而它们一相遇就生出短暂的美,我们怎样才能使那美得以永存呢?
靠我们心中的使命了。
我一直觉得,在我们不可把捉的尘世的运命中,我们不要管无情的背弃,我们不要管苦痛的创痕,只要维持一瓣香,在长夜的孤灯下,可以从陋室里的胸中散发出来,也就够了。而那一瓣香,便是使命。
在血脉的传承下,觉悟自己的使命。
【篇二:成长的蜕变】
青虫结茧而蜕变,凤凰浴火而重生。——题记
九月,入了秋。一场秋雨洗掉了夏日余留的燥热,真是“天凉好个秋”。
从上海回到攸县,感觉仿佛甩开了浑身城市的浮躁,宁静了下来。“适应”成了我现在的首个任务,新的环境,新的人文,新的师生,还有新的生活状态。我要适应这没有停歇的学习生活,这是非常令人疲惫的。少了太多的自由时间,令我无奈,但所谓“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钢”,这样的生活,相信依旧可以多姿多彩。
周末回家,本想一个人享得清闲,但从村里感到镇上的爷爷奶奶,却总在我耳旁念叨不停。有时询问我在学校的状况,有时不断嘱咐平常的注意事项,可谓喋喋不休,我也只好敷衍回应,好不耐烦。晚上打电话,向读大学的姐姐诉苦,询问该怎么办,她不答反问:“你学校的宿舍住几个人?”我不解地答道:“十个人。”姐姐说道:“可爷爷奶奶的宿舍,有时只有一个人。”我沉默了。想起爷爷炒菜时的专注,想起奶奶谈话时的喜悦,始觉惭愧。人到老年,生活也许只有亲情填充了,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儿女子孙还要可亲可爱了。最后,我主动上了楼,和他们谈了话,虽只是短短的几分钟,但我想,这对他们是弥足珍贵的吧。
在这一周里,我度过了七个没有网络的日夜。在以前,“没有网的七天”对于我,简直是件无比煎熬的事情,可这次,我却过得异常充实。抛开学校的那几天,周末时我读了许多好书,其中就有余秋雨的《我等不到了》。这本讲述作者家族故事的书,使我陶醉:最美丽的月色,总是出自荒芜的山谷”,这种富有哲理的语句,让我沉淀。加上纸质书的实质感,是我接触网络后许久没有体验过的。方知虚拟与真实之间的区别之大,令人诧异,沉迷于网络时,生活中失去的乐趣,是需要慢慢弥补与品尝的。
从大城市,到小乡村;从虚拟的网络,到现实的生活。七天里,我经历了成长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