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塑造中华人】
我们可以非常自豪的宣称,我们是中国人。然而,中华五千年文明,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对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又继承发扬了多少呢?
从中国古代开始,西方国家就十分尊崇中国的文化,为美丽的陶瓷沉醉,被神奇的文字吸引。于是派各国使节前来学习交流,沟通了国际联系,传播了世界文化,也将中国古老的四大发明带回了自己的国度创新研发。最热闹的春节,时至今日仍有大批的国外游客争先涌入庙会、集市,和中国友人一起赶着年集,提着花灯,走入浓郁中国风情的四合院,吃着热腾腾的饺子,体会着团聚的欢乐与喜悦。中国传统文化,古代传统建筑和各具特色的各朝服装在国外人的眼里都是神器美丽的。日本被唐服的色泽艳丽和雍容华美所吸引,将它带回了自己的国家加以改进,今天的和服就是真实的写照。中国也被西方友人称为东方最古老神秘的国度之一。
可现如今,文化风貌与古人完全背离。当小学生改编了《静夜思》,当中学生篡改了《木兰辞》,当越来越多的唐诗宋词被学生被社会所调侃,我们获得欢乐的同时国际友人又在做什么呢?当一所所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林立;当儒家思想不再只为我们所知;当一件件包含中国元素的作品被摆上展架……我们的心态是否还如从前一般淡定自傲?当国外友人摇头晃脑地背着《弟子规》,当越来越多的白色人种身着唐装走上国际的舞台,我们麻木无知的内心啊,是否有那么一丝的震撼和颤抖!
列强侵华的历史,我们在历史课堂上一遍遍的熟知,我们唾弃着列强的残暴行径,痛恨着清政府的懦弱与腐朽,更被国人的麻木不仁落后无知所震撼。多少人因为自己的麻木不仁沦为刀下亡魂?又有多少人流落异乡却目不识丁?列强的侵略,是中国人认清了中国政治文化外华内空的现实。于是,教育先行者认识到了封建教育的不足,开始效仿西方的教育模式开始创学堂,正学风,使中上阶级的子弟接触到了先进的西方教育,被送出国外,与世界接轨。但这毕竟是少数人才能接触到的先进教育。
难道我们的中华文明就此失落了吗?毕竟是有醒着的人的。近几年广电局一扫浮夸低俗之风,删减各类选秀炒作节目,越来越有文化内涵的趣味智达节目被搬上荧屏,走进百姓的意识中。中国的历史足迹,文化习俗,风景名胜被还原以最接近真实地面目呈现给国人。更有志愿组织自愿的当做文化习俗的传播者。中国人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品德素养。礼仪的传播与塑造极其重要,而这就更需要群众的力量。传播文化的正能量,让中华子孙乃至国际友人都能够深谙中华礼仪文化底蕴的力量。让更为朴实的中国文化之风吹进国人心中,成为炎黄最赤诚的后代。
我们相信,很多年以后,国际上会尊崇并广为推行这个古老的文化,一个个颇具谦和之风的人,他们,没有其他称谓,他们,是中华人。
【篇二:让浮躁之风远去】
如今在社会不难听到诸如拜金主义这一类名词,而这也正是社会在一大弊病,一大难题在顽疾,唯有沉潜下来才能让学术之风弥散人间心间。
如今人们总在抱怨,中国没有出现大哲学家,中国缺少伟人,而我们为何扪心自问,不去仔细想想,为何我们在社会变得如此浮躁,为何那些大师级人物越来越少。原因只有一个:我们在精神生活太空虚。
当追逐名利之风刮入人们心中,当拜金主义根植人们心底,当学术研究不再存留于人们在精神世界,中国的学术界精英便如凤毛麟角,少的令人扼腕叹息。
“于丹们”对学术肤浅在认识却被追捧为明星之见,钱钟书们的精深学问却无人问津,钱在向人们招手,于是一颗本已躁动不安的心便被金钱拽走了。于是本该沉潜,却浮躁波动。
究其根本,是一种虚荣心在作怪,名利金钱便是虚荣心的工具,为了满足那颗无底洞的虚荣心,人们便不断追求那些看似虚无的事物。名著仅读一两页,便声称已将其完全能读。那些博大精深的学术之果,仅仅挖掉一小块毛皮,尚未触及真实的果肉,便觉得一将其真谛完全领悟,一次来骗取那些并未触及学术之界的人的钱财。当私欲满足,便不再深究,自然领悟不到更深一层的学术研究。
然而,钱钟书们却始终相信:寂寞出学问,唯有守住心中为学术而不开的半亩方田,才能登之学术的巅峰。于是他们埋头,他们将心沉下,他们将一颗对学术的赤诚之心投入学术的大海,让自己在学术中游,旁人看来,他们的行为简直不可思议。那些浮躁之人看来,他们真是可笑之极,已有足够的能力去赚钱,却还在这里搞什么学术研究。然而他们才不可理喻,他们才可笑,可悲。
可是那些浅陋之人却是我们社会的主流,却是中国绝大多数所谓的学者专家。如果未来的中国学术被这些人占领,中国又该走向何方呢?
浮躁之风已刮遍社会,唯有沉潜,唯有深扎学术之根才能让学术升华,才能让中国学术走在前列。
【篇三:蜕变】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之大国。尤其是在每每革新后,总会有一股必然的“时代文化革新”之风劲吹。由于那位居世界第一的人口、一股股活跃的思想潮流,我辈炎黄子孙千年来便对“众人拾柴火焰高”有着不可磨灭的深刻理解。甚至已然悄无声息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传承至今。
自从秦始皇帝王专制抓壮丁—齐修筑长城时的“共劳”至令人欣慰的建国后的“共产”,光阴荏苒地来到了你我共同生活的21世纪的“共享时代”。
将记忆倒流至千年之前,眼帘中的一幕便是:一群衣衫褴褛、面黄饥瘦的男人们,正用尽浑身解数,将肩头的那根栓有重物的麻绳往坡上拽。这可谓是“共享”的胚胎了,可野心勃勃的帝王却惟我所用。诚然,这只会助长王者的专治之风,或许只能成为上层少部分人的“共享”!
踱步走进“毛主席万岁”的画面,只见村庄里的人们有条不紊地工作着,纺织着、吆喝声、欢笑声融成一片,响彻天际。此谓老一辈萦绕于心的“共产主义时代”。同样是那场念念不忘的“饥荒”,而这种大锅饭式的“共享”也在历史进程中显现出它的弊端。
经过无数次的推翻、革新的循环,中国人在不忘祖训的同时,大大改进了生活质量和生活理念。放眼如今,几乎每条街道上拥有的“共享单车、共享书店、共享篮球、共享汽车”?愈多的共享资源在人们日复一日工作的麻痹神经下,占领了我国浩然的大部分领土。
共享资源大大地节约了材料能源,减少消费成本。举一个众所周知的共享案例:ofo小黄车,自从这种只需办卡、微薄的支出便可随时随地租用的自行车的出现,人们再也不用“绞尽脑汁、耗费钱财”挑选理想的私人单车,纷纷表示“相见恨晚”。
同时,共享资源对缓解交通压力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之前报道显示,全国大部分交通要道多次拥堵,以致地方政府不得不采取“限牌”整治。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使用不燃油纯电动的“共享汽车”,变相减少了环境污染。
不可否定的是,共享资源仍有潜在的安全隐患。如:11岁男童骑共享单车被车压死,多起儿童使用共享单车导致死亡,还有些缺乏个人素养的人将公共资源“肆意破坏、占为己有”等。总而言之,“共享时代”仍有着未来必然的“革新”。
共享理念不单单是给国人以物质、生活上的蜕变,久而久之亦是精神上的“蜕变”。共享时代之风让人们学会了自制,懂得了分享,得到了便利。“共享理念”传承至今,引导我辈精神上的蜕变,更象征了中华民族之蜕变、之鼎盛!
千年的“共劳”,半个多世纪的“共产”,如今的“共享”?中国人、中华民族不仅仅把千年的经验授于子孙,更将“共享”的真谛展现地淋漓尽致。“共享”将覆盖于世界,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将“共享”等“中华精髓”熏陶、覆盖、传播于世界各地。
“共享”之蜕变乃中华文化之蜕变,乃传承之蜕变,亦可言世界之蜕变。中华民族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传承、创新、发展中缔造出人类真正的“共享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