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家信的作文

【篇一:读《红星闪闪照我心》有感】

暗暗月光之下,当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捧起这本《红星闪闪照我心》书时,我仿佛像一位心理咨询师,走进了这本书中每位抗日英雄的内心深处,听到了他们的心声,看到了他们那一颗颗爱国的赤诚之心在不停地跳动着;我又仿佛吃了一顿精神的大餐……

这本书是由65封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家信构成的,书中的每一封信,信中的每一句话都让我潸然泪下,这些伟大的抗日英雄实在是太英勇无畏了!他们身上那种似钢铁般的意志力实在让我无语言表了!有勇往直前的汪裕先,有以身许国的的刘伯坚,有清正廉明的彭雪枫……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以身许国的刘伯坚。

刘伯坚,他从小刻苦学习,长大后,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红五军团。有一年,他在与日军作战过程中身负重伤,然后不幸被俘获。因此,在狱中写下了这封令我热泪盈眶的家信。信中,他讲了一句经典的不能再经典的话语:“弟子随时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这句话说得多好呀!这时的我仿佛看到了心狠手辣的刽子手将刘伯坚用麻绳捆绑在十字架上,左手持皮鞭,右手握着狼牙棒,对他一顿严刑拷打,只见刘英雄的身上到处都是血迹斑斑、伤痕累累,就在这时,刘英雄英勇就义,时年仅40岁。

顿时,这时我想起了那些贪生怕死的狗汉奸,那些没有血肉、没有骨气的卖国贼,那些一见到日军就为日军鞍前马后的狗叛徒,他们身上要是有刘英雄身上那种不怕牺牲的精神就好了!

刘伯坚他的毅力太强大了,我要是和刘伯坚相比,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啊!去年暑假,我决定每天练一个小时的瑜伽,来减身上的肥肉。可是每到劈叉的时候,没劈下来就开始“啊啊”大叫起来,然后就放弃练习。现在想起来,真恨当时的我有个软骨头,一身的软筋,一点痛都不能有,简直不就是一个一文不值的大废人吗?以后我一定要继续练习,再痛也不怕。

时光飞逝,这些革命英雄已去逝多年,可他们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望着随风飘扬的国旗,望着胸前鲜红的红领巾,我想对你们说:“革命英雄们,虽然我不能向你们一样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但我一定会学习你们身上坚强不屈的本领,长大为祖国作贡献!”

【篇二:献给父亲的家信】

亲爱的父亲:

您好!

父亲,您如一片浩瀚的海洋,宽容广大,给我温暖与关怀,是我永不消失的归宿;您如一座高耸的山峰,高大威严,永远屹立在我心中,是我坚实不倒的依靠;您如一盏明亮的灯,温暖璀璨,为我照亮黑暗﹑坎坷的道路,是我迷茫无助时的启明灯。父亲,您用您那宽厚的肩膀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虽然沉重,但您却无怨无悔。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间,我长大了,再也不是那个调皮捣蛋的小女孩。我开始学会理解您,并且想要为您分担沉重的责任。每当黄昏时,您归来的身影和您那疲惫不堪的倦容,总会让我会感到心酸。慢慢的,我从淘气变得懂事,您从英姿慢慢变得苍老,这一切总会让我想到之前的那一幕,酸涩之感便涌上心头。

那是一个炎热的午后,正午的阳光泼泼洒洒,肆无忌惮地照射着万物,“呼呼呼”一声声急促的喘息声打破了四周沉闷的寂静,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显得十分突兀。这时刺眼的阳光朦胧了我的双眼,细碎的汗珠染湿了我的鬓角,此时的我正骑着脚踏车前往您的工地。

“爸爸,爸爸”一声声雀跃的喊声引起了前方的身影的注意,他转过身来,看到熟悉的脸庞,不禁绽开了嘴角。他乌黑的头发此时蒙上了一层层厚厚的银灰色的粉末,显得十分凌乱。汗水浸湿了他通红的脸颊,灰尘侵占了他坚定的臂膀,炙热的阳光烘烤着他高大的身躯。“天这么热,你怎么来了,快去阴处坐着!”父亲皱紧眉头,出口呵斥道。我心里流过一丝暖流,却一本正经地说道:“哦,知道了”。

我乖乖地走到阴凉处,注视着前方。父亲拿起铁锹,弯下挺直的腰杆,往小丘般的黄沙中一下又一下地铲着。父亲的手骨本是骨骼分明,可是在强烈的阳光的照射下,他握得发白的手背却显得并不明显,也许是经过暴晒而发红的皮肤遮掩住了那点点银白吧。一条条蜿蜒的道路在粗糙的地表上显得那样突兀,那强壮的手臂也因为发力而青筋暴起。石灰漫天飞舞,侵略了整个地盘,它落在了父亲凌乱的发丝里,落在了父亲半湿的衬衫上,落在了父亲脏乱的裤脚中。

父亲反复地操练着:倒、铲、挖、装、抹、贴,豆大的汗珠流过父亲的额头,一滴一滴缓缓地掉落在地面上,又仿佛落在了我的心房。此时我心中一动,迅速地拿起了一瓶矿泉水向父亲递去。父亲缓慢地放下铁锹,接过我递过来的水,仰起头颅大口大口的吞咽着,不到一会儿的功夫便见了底,之后又开始了他的劳作。我静静地注视着父亲,凝视着他的手掌,粗厚的老茧倔强地聚集在手掌的深凹处,深深地傲立着。我不由得心中一颤。

这么多年,是父亲您的辛苦、劳累、艰辛换来了我幸福的生活。

父亲啊,您虽是我们全家的顶梁柱,但更是我坚实不倒的依靠,迷茫无助时的启明灯。父亲啊,如果把您比作参天大树,那么我何尝不是您荫蔽下茁壮成长的小树苗呢?

谢谢您,父亲!我一定会在您的呵护下,变得更独立更自强!

您亲爱的女儿:XX

【篇三:傅雷家书读后感】

寒假里我读了好几本书,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这本《傅雷家书》。

这本书和我看其他的书,感触不一样,和一些故事性议论性或者是散文的书不同,整本书由一封封的家书组成的。

书的开头是傅雷的儿子离开他们独自去外学习,而从那时候开始父亲的那种责任感才真正的觉醒。在这一封封的家信中,其中不仅包含着父母对儿女深切的爱,更从中可以领悟到那人生的哲理。作为一个父亲,他并没有像平常人那样,只是一味的叮嘱,而是将他的人生阅历教授给他,在艺术方面给予独特的见解,以帮助孩子充实自己。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夫妇也因此深爱着自己的儿女,但傅雷却没有把这种感情沦为普通的温情,而是将道德和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了第二位,使之升华。

这一封一封的家信是七年的时间组成,写在纸上的虽是家常话,但也因此如清泉白云一般纯朴的质朴,感情纯真,令人动容。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位父亲为孩子付出最真挚的感情。而正是因为这些使我感触很深,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篇四:《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是有傅雷及其夫人给儿子傅聪、傅敏的186封家信。傅雷的儿子傅聪应波兰政府的邀请参加钢琴比赛并留学在波兰。傅雷一家十分不舍,在傅聪离开的第二天,傅雷便给儿子写了封家信,触景生情回忆起了,他和儿子傅聪在五三年因一首小提琴奏鸣曲而争执不下,傅聪也因此离家出走,傅雷也心生愧疚,由傅敏接回傅聪。他曾说过:“要到了四十五岁,父爱才开始觉醒。”可是他在对傅聪的教育上并没有过度限制,而这恰恰说明了他认为父子之间是平等的,而这不恰恰是一种爱吗?

这本书不仅仅浓缩着傅雷及其妻子对子女的爱,更体现了对子女的教诲,让我们都受益其中。一九四五年四月七日的一封家信,父亲告诉儿子如何更好地学好外语并告诉他凡事以实际行动证明,做事有始有终。一位慈祥和蔼的母亲,关心着他的生活和健康,一位胸怀宽广的父亲,教给他许多处事方法和经验。1959年傅雷从第一任妻子弥拉口中得知:“父母辈划为‘右派’。如果执意回去会影响你的音乐生涯。”傅聪因此放弃了回家。1964年4月12日傅雷夫妻为孙儿起名,1965年弥拉有了孩子,并时常寄回一些照片。傅雷一家一直希望有朝一日能和儿子一家团聚,见一见未曾谋面的孙儿和儿媳。1966年“文革”打破了这个梦想1966年9月3日傅雷夫妇自杀离世,而傅聪却在老人离世后的第二月才知道,文革结束后洗脱了傅雷的罪名,傅聪才为父母举办追思会。

父母的爱不图回报,我们作为子女也无力回报什么。但我们能做的只有多陪陪父母,少让父母孤单。这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一个家庭的悲剧。生命很脆弱,爱护父母。不要再让这种悲剧重演。

【篇五: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一生何其漫长,多少时光堆砌而成。

一生又何其简短,不过几句言语。

这世间没有谁能够留住岁月,与光阴下赌注。因为,这将会是一场必败的赌局,任何人都做不了那个赢者。到了人生尽头,你我早已不复往日风采,而时光不老,依旧那样青翠如初。《那年那信》带给了我对岁月更加深刻的领悟。

我喜欢这本书,就像作者的父母所说,自己的家信,自己珍惜,对别人也许没什么。而女儿觉得,这些信可以看到一个家,又不仅仅是一个家,就像拼图,一个个家庭拼出了这世间图景,不同的年代,世间图景在变化,这些信也有着民间的历史记录价值。

作者的爸妈之间以及他和孩子们之间写了很多家书,共有1700封,作者从中选了一些,分成不同的主题放在这本书中,讲讲故事,再分享信的内容,并在每个主题前后给她的下一代及下下一代写上几句,促进后代们思考了解长辈的过去年代。就是这样简单的描述,总能引起多人的共鸣。

这本书很感人,很真诚,就是这薄薄的一本书,却道尽了她们家的故事及幸福与甜蜜。这本书的情调主要从甜蜜温馨为主,痛苦与磨难为次,不管是她父母之间的信任与恩爱,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关爱,还是作者四姐弟之间的深厚感情都令我深深感动。

“我们为什么那么珍惜这些家信?因为,白纸黑字真真切切,有情有爱,所有信都是情的记述,爱的记载。现在手写的信越来越少了,这就更加显得珍贵无比了。”这就是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作者父母之间的爱情更加令人羡慕。作者的妈妈开朗爽快,任性甚至霸道,爸爸温文尔雅,低调节制,他们之间有着陌生的联系,性格互补,相爱相杀,这样的爱情谁不羡慕?他们一路走来,风风雨雨,不管遇到什么,在内心深处,他们都互为知音,父母之情的书信来往,多是情爱为主,他们之间也会互相的深情道白他们之间的爱情就像夕阳红艳飘荡天空,挑灯夜话温暖斗室。彼此相拥挤着,相互追逐着,形影相随,终日娓娓细语。这世间最浪漫的事,大概就是一起慢慢变老。和谐的缘分,缘分的和谐。

在困难的时光,和谁在一起,那个人留下的记忆,总是会刻骨铭心的。这是作者姥爷与姥姥之间的情谊,在这本书中,作者会教你许多深刻,刻骨铭心的哲理与温暖人心的故事。

怀旧,是一种珍视,是一种不愿忘却的态度,在网络遍布的世间,那邮筒就如印在人们的脑海中,记忆犹在。那些手写的寄邮筒的信,超过千山万水,能跨过人潮涌海来到你我身边,一信彷佛能抵千金万金。

时光泛滥成灾,却又稍纵即逝,能留住的美好,是那么微不足道。但一封又一封的家信总能道尽上辈人的人世情苦,叫人情难不禁,道尽万水千山,只为寻知音一人。

流光容易把人抛,却总有人难承时光不弃,抒写出人生的传奇故事。《那年那信》就像是悠然自得的闲聊家常。平淡无奇的笔墨,却总能描摹出一幅幅和谐亲切而又温暖的画卷。

她们之间的故事,平静的铺陈在纸上,让我们在朴素祥和的光阴里,忘记了转换的流年,处处流露真情。

寂寞空庭,晚春花落是一种无奈。

跋山涉水的星光,一眼春秋,人情常在是一种兴事。

【篇六:家信】

那年我在城里上初中,离家远,一年中也只有寒暑假才归家。与家里日常联系也只能靠一封书信跨过长途漫漫,为我带来家中的一些重要的消息。

记得那是一个暑假,我早早便把要归家的消息告诉了父母,回到家里却发现空无一人,很晚,父母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我这才发现他们脸上的劳累之色,便什么也没有说。但他们看到我都惊喜交加,忙碌地为我做饭,忙东忙西像蜜蜂采蜜。我鼻头一酸,忍不住落下泪来。

时间一晃,暑假结束,我乘汽车赶回学校。彼时父母在后,我拖着箱子步步向前。对于我来说,这不过是多次分离中普通甚至无聊的一次。我没有回头,我以为他们也早走了,便径自上了车,找了个靠窗的位置,不经意往后一望,就发现父亲急急向这边跑来。他稍胖的身体向前微倾,显出很努力的样子,却被地上一块石头绊了脚,重重的身子摔在地上,发出更大的声音。我的眼泪很快就流了下来,我赶紧擦干,怕被他人看见,也怕被他看见心疼。我下车向他跑去,扶他起来,他颤巍巍地站起来,连灰都来不及擦,只赶紧从口里口袋里拿出一个信封,交代我那是我的生活费,千万不能弄丢了。接下来他又说了很多话,可我已没有再听。不知过了多久,我又向车上走去,与他们渐行渐远。

我这才明白他们为我付出一切,无怨无悔,但我给他们最多的却是背影。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在我的初中年代,我总共给家中寄去了快一百封书信,收到了60多封。我寄给他们的,全被母亲用一个铁盒子好好装起,但他们寄给我的,只剩寥寥几封仍存,其它的大多是被我弄丢了。一封家信,连接分离两头的我们,传递了父母对我深深的爱。

【篇七:一封家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吗?身体好吗?

真没想到今天会用这种方式和你们讲话。再过两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了,想家的味道也越来越浓。让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尤其是在中秋佳节的夜晚,一轮圆圆的明月高高挂起的时候,作为远离家乡到遥远地方生活工作的我来说,都会特别想念自己的家人。

唉~真是的,弄得有了伤感之情。我和父母之间是没有距离感的,几乎从出生到上学到工作就一直在一起,没有分开过。若让你们看了这封信,不知会让我多尴尬,不过现在想想也没什么好害羞的,是自己的父母看。

一直以来,你们不强逼我学,我不想学的东西,我对什么感兴趣,你们就慢慢在那方面陶冶我的情操,让我在一个轻松无负担的环境中成长。在学习上,我的经历并非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很多难题,。每当这样,你们总会给我分析当前的情况,并给我加油鼓气。

虽然与家人团圆是我发自内心的向往,但是远离家乡的生活工作总有各种各样无法预料的原因,不能回家团聚。于是,我就想该为家人做点什么,给你们些许安慰呢?

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也许有些话对父母难于说出口,我正好借助手机视频通话,在晚上吃“团圆饭”的时候,给父母唱首他们喜欢的歌,再向父母表达自己想回到家的心愿,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团圆的气氛。虽然我没回家,但是心在家,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安慰了。尽管自己在外面打拼,也要把最欢乐的笑容展示给父母,让父母知道我过得很好,不用为我担心。

祝:

一帆风顺,常常开心!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王凌妍敬上

2018年9月21日

热门推荐
1风景在路上作文作文
2我的戏精同学
3陪弟弟照百天照
4做香水花瓶
5照片里的故事
6写景的作文
7雪之舞
8捉虫记
9我家的环保小故事
10描写樱花的作文
11水绘园
12感恩老师
13青春的脚步
14阳光校园我是幸福的
15落日奇景
16世界之窗小学三年级作文
17爱美的小刺猬
18小记者进警营
19我最喜欢的水果作文二年级
20月光下的记忆
21书包的故事
22丁香花开
23忘不了的事情
24夏日乡村
25我长大了
26秋天的树叶
27阅读伴我成长
28我有一个好习惯
29小学:忆秋作文
30我最喜欢的一件事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