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藤甲兵的作文

【篇一: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是什么?就是通过探查物体而得到知识。任何一个新知识的获得,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发明,都是建立在不断探察新事物之上的。

我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大学》中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天地,从而追求如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这早已不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个物质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必须不断推敲身边的物体,并学习好文化知识,要从探察物体中求知。

求知的方法有很多,可亲自动手实践,让事物的发展变化直观地呈现在你面前,是获得知识的最好方式。这便要求我们不能死学书本知识,必须在生活中潜下心来研究事物,从中获取知识。列文虎克曾是一名门卫,整日闲暇无事。他利用空闲时间做什么呢?他玩起了镜片。于是,他凭借着对事物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科学的精神,终于玩出了名堂,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放大镜和显微镜。

从列文虎克的事例中不难看出,探察事物的确是获取知识的好方法。可我们应该盲目地去观察任何事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也不会有成效。永远也不要忘记,实践是与知识相结合的。诸葛孔明一生好学,在年轻时便游历四方。早在隆中时,她便精通兵法,三分天下。可纵有满腹经纶不去施展有怎能体现他自己的才华呢?他追随刘备,子啊连年的南征北战中,我相信对他自己是一种常人莫及的提升。正如他在破南蛮藤甲兵前说,“我早在隆中便知道南蛮有驱兽之法”,后用火攻破之,不正是实践的过程吗?诸葛孔明后来有发明了孔明灯、木牛流马,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位发明家。

由此看来,亲自动手是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我在生活中也有体会。在物理课上学习电路,之上可以轻而易举地连接,而当一大堆电学原件摆在面前时,还真有些摸不着头绪。几次实验下来,才逐渐有所领会。

凭我这些年的亲身体会,只有不断地研究事物规律,并把书本中的知识广泛应用到实践中,有所变革,才能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

【篇二:细微的智慧】

微风细雨浸润的是破土而出的嫩芽,微微烛光照亮的是孤寂的心,细小撼动的是未来人生大厦的根基。细微的觉察是一种智慧,带我们领略生活的微观。

古代有“小处不可随便”的告诫,说的是要认真仔细,严谨精致地完成一件事。沈从文先生改小说,十遍、二十遍不厌其烦。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修改了三十八次,才拿去出版。如此细致,才造就了文坛巨匠。

现今又有“细节决定成败”的论断,说的是为人处事要着眼小处,抓住关键,往往与成败密不可分。当年甲午战争前夕,日本海军将领参观清国军舰时,发现舰上炮口的锈迹,回国后立即部署海战,结果有了《马关条约》。诸葛亮正为南蛮骚扰不断而犯愁,偶然发现蛮兵是穿着浸过桐油的藤甲打仗的,轻便坚固。于是,他想到了火烧藤甲兵,造就了七擒七纵孟获的三国佳话。这是细节之于成败的智慧。

中国科学也有很多由细节而来的。“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这是农人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得出的结论。张衡在大量的地质研究和理论分析后,得知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从而研制出了地动仪。孙思邈在炼丹药时也因为细致地研究丹药爆炸的成分,才有了后来的火药。无论是分子原子,还是细胞组织,皆成为了世界文明进步的源泉,这就是细微的智慧和力量。星系运转宇宙变化,生物宏观性的作息节律,都包含在那些细微粒子的研究当中。

文学艺术上的细微更是丰富多彩。虽说细微,反而对应了老子的“虚怀若谷,大智若愚”的哲学思想。细节被拍成了微电影,被演绎成微小说,无数的动人瞬间被那一双双艺术的眼睛捕捉,然后绽放在更多人的眼前。可以说,微小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描述一种种事物的大小特征了,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事方式。

简单的想法,勾勒出惊人的智慧。

热门推荐
1美丽的盘龙山
2手机控和低头族
3会吸水的蜡烛
4蒙心布条
5珍惜,来之不易
6年的作文
7活动倒计时
8忘带作业
9小七孔
10爱上这座城
11采蘑菇
12盼望开学
13那一次我真感动
14老宅里的自行车
15我的“龟蜜”
16的味道作文
17感悟时间
18我们仨读后感
19一枚硬币的旅行
20校园流行风
21美在不期而遇
22美丽的人民公园
23卖杯子
24扎小辫
25颠倒节
26描写螃蟹的作文
27秋天来了
28流走的童年
29我当校长
30校园大课间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