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再次拾起】
无论多少次,人类都未真正吸取教训。我们从自然获取利益,却不思回报,一味汲取,不断辜负着自然的无私、慷慨。只是受无止尽的欲望与贪婪驱使,毁灭与破坏。
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恶劣根性啊,威斯康星的农场不过冰山一角,这片广袤的大地也罢,整个自然界也罢,我们如附骨之疽一般,一味向为我们奉献的大自然压榨,当其失去价值后残忍的抛弃。人性本为两面,恶的从未少于善的。幸运的是,还有人拾起铁铲与斧子。
时光荏苒,逝去的将不再回来,上一代埋下的恶要由下一代来还;上一代留下的恨,在下一代愈演愈深。不断咒骂着自然,我们不曾知足,明明已够多了,却从不停止索求;明明是自然给予的生命,却因其逝去而厌恶自然。对抗,对抗,人类在不断对抗中损失了许多,也得到许多,自以为足够强大,自以为无所畏惧,自以为已与自然平等相处,却不过自作多情。
大多数是愚昧的仍未停止对抗的脚步,而少数却已看清,默默拾起掷于脚下的铁铲与斧子。给予从来都是两厢情愿的事情,少数人重新回想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因得不到而对抗,最终不过两败俱伤;唯有互相给予,互相扶持才有更长久的收获。许多人往往受眼前之利蒙蔽双眼,一味追逐,貌似得到不少,实则失去了更多。回头望时,因胆怯而无法往回走,只能咬牙,蒙上双眼,装作不知地在错误的路上继续前行,渐行渐远。走得太快,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
他们并非不畏惧,而是因畏惧而疯狂。上了船就难下了,于是一条道走到黑。但并非没救了,于是,逐渐有人想起威斯康星,他们试图看清自我,即使身处污浊之中。于是,又重新拾起丢下的铲与斧,回到那荒芜的沙地农场,重新开始耕耘。即使挂上“农民”——这在当时人看来较为粗俗的名号,他们也无所动摇,只是坚定地挥动着铲与斧。他们不知其中意义,却知道这必有意义,于是继续挥动。
于是,有了利奥波德,有了《沙乡年鉴》,有了土地伦理,也有了越来越多热爱这土地的人。他们拾起铁铲与斧子,试图找回失去已久的——他们亲身毁掉的那个东西。
因为再次拾起了,所以威斯康星将会被重建,那条荒废已久的路将踏上更多的足迹。
也许农耕文明的复兴已不远了。
【篇二:读《草原上的小木屋》有感】
《草原上的小木屋》讲了劳拉一家人离开威斯康星大森林的家,驾着小篷车经历重重困难到达达堪萨斯州大草原。在这个美丽却又充满危险的草原上,他们遇到过赤身可怕的印第安人,遭受过五十几匹狼的包围,以及热病感染和草原大火。每一次都令人惊心动魄,但是他们团结一心,沉着冷静度过一次次的难关。
书中爸爸查尔斯-智慧能干;妈妈卡罗琳-坚强温柔;劳拉-乐观开朗;玛丽-乖巧可爱,拼凑成一个欢乐和谐的家庭。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每个家庭的榜样吧!团结合作,有笑有闹,不是金钱的奴仆,不为麻烦事儿而烦恼,靠自己独立的性格,顽强的奋斗,坚持不懈创造美好的家园,过着平凡而不平庸的快乐生活。草原上的小木屋就是劳拉一家幸福快乐的港湾。
小木屋是爱的巢居,她承载了一个美好家庭的希望,和他们坚毅拓荒的精神。她见证了卡罗琳和查尔斯两人的爱情,见证了劳拉,玛丽和小嘉莉和家人之间的亲情。我们看到了小木屋里的简朴、勇敢、坚韧之心,和一家人的爱。
我的“书友”爸爸告诉我:从那时起,直到今天,已经一百多年过去了,小木屋依然在那里——堪萨斯州大草原。她迎来朝霞,送走晚霞,依然保持完好在那。每每想起,心里总会有一种特别的温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