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广济桥的作文

【篇一:家乡的河埠头】

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她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牵动着多少人的心。提起她,谁不心潮澎湃!想起她,谁不激情荡漾!因为,她有最独特的地方。

我的家乡塘栖是一个千年古镇,是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可谓河多,漾多,塘多,那波光粼粼的碧水就像把剪刀将塘栖的土地裁得支离破碎。

她有闻名中外的广济桥,有“鸣鹤忽来耕”的宋梅亭,但我最爱家乡的河埠头。塘栖这个水路码头开门见河,出门见水,自然也少不了河埠头。

“家家有一条小船”,传到我们这里就成了“家家有个河埠头”。河埠头虽然是用石头砌成的,没有任何装饰,可在自家人眼里,却像是能工巧匠精雕细琢打造出来的工艺品。

每天早晨,妇女们提着桶,拿着盆,嘻嘻哈哈地到自家的河埠头洗衣。霎时,原本安静的河畔热闹起来了,笑声,流水声融合在一起,仿佛成了一支美妙的交响乐。

夏季的傍晚,河埠头是孩子们的乐园。天真可爱的孩子赤着脚,三三两两在那儿摸螺蛳:瞧,他们把裤腿儿卷得高高的,河水冲着他们的小腿肚……“哇,我摸到了一颗,很大哦!”“哼,那有什么了不起,我也摸到一颗,比你大。”小天使们撅起嘴吵架了,可大家脸上挂满了笑意。

小时候,爷爷常拿着钓鱼竿,坐在河埠头静静地等鱼儿上钩,使得我们饭桌上常常有一道美味佳肴。

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的河埠头已渐渐冷清了。可她仍旧是塘栖的一大特色,依然是我的最爱。

【篇二:塘栖古镇】

中秋节,难得一家能出去旅行。天气不错,虽说太阳正晴,可俨然是如冬季暖阳铺盖在身上的感觉,那慵懒的惬意,真好,正适合出游的心境——远离城市的喧嚣,踏入一片心灵的净土,享受一回六根清净的境界。

“到了,到了!”我大喊着!是呀,见惯了高楼林立,谁人见得那白墙黑瓦,心头不怦然一跳呢?亦是对历史的敬仰吧!

塘栖游——广济桥

在未去塘栖之前,就久闻大名了。广济桥俗称长桥,伫立于京杭大运河之上,如长虹卧波,是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从桥下拾级而上,感觉像是在爬山,走到桥顶,可以看到古镇的全貌。据说桥建于唐宝历至林得年间。

驻足于广济桥之上,我久久地陶醉着,“这就是历史呀!这就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文明啊!”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广济桥的沧海桑田,看到了当年江南之富庶、繁盛,亦看到了那和着桨声的船夫!这是我们的骄傲呀!

塘栖游——“下雨淋不着”

从三条半弄出来,沿着市新街继续往南走,穿过八字桥,就到了市南街。街上的房子挑出一片黑瓦,形成走廊,这就是所谓的“廊檐头”。旧时塘栖的廊檐基本上遍布了全镇除水北外的所有街道,其最大特色是夏天不用戴草帽、撑阳伞,下雨不用穿套鞋、撑雨伞。更绝的是,连不少桥上都盖有顶棚。怪不得丰子恺曾在《塘栖》里写道:“塘栖镇上落雨,淋勿着”。如今的塘栖,仅在市南街可依稀看到点滴昔日塘栖廊檐的影子了。

塘栖游——塘栖小吃

来到塘栖古镇,足能饱饱自己的口福,在塘栖,几乎每隔几家就是一个卖当地特色小吃的店铺。

麦芽糖、臭豆腐、生煎包、细沙羊尾、蜂蜜青梅、各种糕点等等。提及糕点,塘栖的糕点可真能称上一绝!老刀、朱一堂、法根,这些糕点店在塘栖当地也是颇有名气的。绿豆糕,纯绿豆打造;橘红糕,让老爸老妈想起了儿时的味道;麻酥糖,芝麻香啊……

一圈优哉游哉地逛下来,嘴巴里含着麦芽糖,手里拿着生煎包,一个吃货在这里找到了幸福。

塘栖古镇,一个收获岁月硕果的江南之地!

【篇三:寒假塘栖古镇一日游】

放寒假了,加上今天阳光明媚,妈妈就决定带我、表哥、表弟、外公外婆趁着这个难得的好天气出去游玩。

我们坐着车,来到了塘栖古镇,塘栖古镇人真多啊!人山人海的一片!有些人簇拥在一起,聊着天,暖洋洋地晒着太阳;有些人举着相机,拍照留念;更多的人拿着各种小吃,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小朋友们在广场上嬉戏打闹,十分开心!

过了广济桥,我看到一排排的小吃店坐落于此,一家连着一家,连绵不绝。我们足足转了1个小时,才把这些小吃店给看了个遍。我数了一下,光是买臭豆腐的就有10家,卖糕点糖果类的也有10家左右,此外还有卖酒类的,卖冰糖葫芦的,卖麦芽糖的,卖鸡排鱿鱼的,卖冰糖雪梨的……。我口水直流三千尺,恨不得把这些都吃个遍。

我买了一个现成的糖葫芦,糖葫芦很好吃,甜中带酸,回味无穷。而我表哥要了一个枪型的麦芽糖。只见老板拿起勺子,盛了一勺烧好的糖汁,慢慢地倒在铜板上,渐渐形成了枪的外壳。又倒了一勺,做了枪的把手,用棒子画出枪的形状。最后用一根细长的木棍做了麦芽糖的手持杆,这样就可以拿起来了。表哥舍不得吃,他让老板小心翼翼地装进袋子里,生怕破坏了这精美的“艺术品”。我表弟只有2岁,不能吃别的东西,所以买了一个椰子给他解“馋”,他可高兴了,笑个不停。

下午2点左右,我们要回家了。这里的景色和美食让我流连忘返,我有些依依不舍,希望下次假期再来玩。

【篇四:塘栖古镇游感】

阳春三月,细雨霏霏,踩着略有苔藓的青石板,环顾着四周古色古香的老式房屋,还有那闻名遐迩的京杭大运河和横跨河上的广济桥,一幅中国“水墨画”呈现在了我的眼前!这,就是位于杭州北郊的塘栖古镇!

漫步于古镇,空气中弥漫着陌生又熟悉的气息,沁人心脾。运河两岸的柳树倾斜着身子,以河为镜,梳理着新装,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着南来北往的游客;鸟儿欢快地扑腾着翅膀,在天空引吭高歌,唱着一曲欢迎词;蝴蝶煽动着彩衣,也赶来加入这春的盛宴,为热闹的古镇增添一份美丽!

我缓缓地踱步上桥,眼前一望无际的京杭大运河,时而平静如水,时而微波荡漾,在夕阳余辉的映照下,闪着金光……恍惚间,我似乎乘着历史的长河,回到了那个久远的时代,眼前出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奋力开挖运河的壮观场景。在没有先进设备的年代,我们的先辈们那一铲铲、一锹锹,磨出了多少鲜血,汗水浸透了多少衣衫,才开挖出了这世界上里程最长的运河,为古代交通的便利作出了这么大的贡献!我不禁为我们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先辈们竖起了大拇指!

继续走到桥中央,回首一探这坚固质朴的七拱桥。据介绍,这座桥是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石栏板虽是素面,却烙着深深的历史痕迹。桥上共有64根望柱,四角望柱上雕刻着覆莲,栩栩如生。广济桥沟通了运河两岸,似长虹卧波,造型秀丽,成为历史沧桑的真实见证,连同江南的富庶、繁盛,和着桨声、船夫号子声写进了京杭大运河500年的兴旺漕运史中。我再次为前人的智慧与力量所折服!

因为广济桥位于古镇中央,所以走到桥顶,可以看到小镇全貌。运河两岸人来熙往,一排排的商铺前各色本地特产玲琅满目。勤劳的小镇人早早就开门迎客,铺前人头攒动。此刻,叫卖声、讨价还加声、欢笑声充斥着狭小却温馨的小镇。时不时迎面走来几个孩童,手举着糖画、冰糖葫芦,高兴地舔了又舔……

欣赏着这幅祖国锦绣河山中的“水墨画”一景,我为我生在这样优秀的民族而自豪,我为我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点赞!

【篇五:难忘的塘栖之旅】

春天像个爱哭的小姑娘,淅淅沥沥的春雨织出了一张密密的网,把我困在家里,我都快要发霉了。正月里,好不容易有个大晴天,我和爸爸妈妈商量去塘栖过一天慢生活。

说走就走,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塘栖。塘栖是个富有历史文化的小镇,小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广济桥。广济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悠久,可上面一点青苔都没有,这正是因为每天有许多人从这里走过,所以桥被磨得更平滑了。

广济桥连着的水北街也是热闹非凡,水北街顾名思义就是在运河北边的一条街。街并不宽,不过却是干净整洁,再加上大块的石板,走着舒服看着美观。再看街道旁店铺林立,许多人都挤在卖小吃的店铺那儿。我也吃了很多小吃:绕绕糖、红烧羊肉、臭豆腐、刺毛肉丸、棉花糖,还买了枇杷花茶。这么美味可口的食物从舌尖滑落到肚子里,让我得到大大的满足,嘴巴根本停不下来。

一边吃一边走,爸爸向我介绍五水共治之后河水变得碧波荡漾。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到了余杭方志馆。方志馆里介绍了塘栖的风土人情,看完之后我才知道塘栖最早出名的是甘蔗而不是枇杷。最后,我还去了运河谷仓博物馆,学习了解了五谷是:大米、小米、麦子、豆子和高粱。最有趣的是,小米竟然是狗尾草经过人工栽培得到的。我还看到了世界各地的谷仓,发现气候和环境不同的地区有着各式各样的谷仓。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真是令人佩服!

了解了这些后,我又去亲手体验了打年糕,看起来是一整块的年糕,竟然是一粒粒糯米粒打出来的,真让人惊讶!在工人师傅的帮助下,我举起重重的木槌,用力砸到饭团上。饭团在不停的敲打中慢慢地变成了黏糊糊的一团泥。亲身体会到年糕制作过程的辛苦,我不禁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

傍晚,我站在广济桥上看到了美丽的火烧云,水面平滑如镜,火烧云倒映在水面上,和古镇的倒影连成一片,合成了一幅自然与人工完美结合的作品,简直美不胜收!吃过晚饭,夜幕拉开,华灯初上,人流渐渐退去,店铺也三三两两关门了,水北街上只偶尔跑过一两条狗。这时的古镇安静了许多,我可以静静地欣赏你的美了。这时,妈妈发现一株开得茂盛的腊梅,她满心欢喜地跑过去,拿出手机左拍拍右拍拍。我赶忙拉上爸爸跑过去,帮妈妈和那株腊梅合影。

第二天一早,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美丽的塘栖。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还会再来的!

热门推荐
1生活万花筒作文四年级
2关于乱扔垃圾的建议书
3面对你我流泪了
4难别离
5享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6要想飞跃,按部就班来
7因为你,我的青春与世界温暖相拥
8我的同学
9门前的那棵白杨树
10珍惜生命
11有关碎片化
12给四川山区小伙伴的一封信
13卖红包
14一个大方的人
15不再害怕
16我心中的价值观
17妈妈我想对你说
18成功的滋味
19母亲的味道
20书的魅力
21特别的一节课
22观日出
23难忘那一缕阳光
24春天的公园
25苔花如米小
26疫情中的逆行者
27未来的我
28吃西瓜比赛
29开学了
30老照片的故事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