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甘地的作文

【篇一:归零】

零是万物之源泉,汲取天地灵气,创造出七彩斑斓的世界;零是一个十字路口,让受尽路上荆棘折磨的你,能够选择一条新的路;零是起点,你不从起点开始,想到达终点,那是妄想。一切从零开始,你为何不可?

人生总是不尽如人意,举起一标清洒,顺着喉头灌下去,那一丝丝火辣辣的感觉沁入心脾,想要用酒精麻痹自己,却始终无法挣脱“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心态。何不将一切归零试试看,或许就会发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甘地,印度民族运动的领袖,印度人的国父。在他到来之前,印度社会的黑暗,令人不寒而抖。但是他来了,给印度人民带来了独立与光明。印度人民感谢他,并尊称他为“圣雄”。1947年8月15日,在印度联邦成立之际,制宪会议特意向被称为“过去30年来的向导和哲学家、印度自由的灯塔”的甘地致以崇高的敬意。如此大的成就,如此高的荣誉,并没有使他骄傲。他知道过去的荣誉算不了什么,最重要的是他的任务还未完成。此刻,这位伟人受到万人崇敬,但他却因印度和巴斯坦分离,自己未能使印度人团结起来而自责,在加尔各答绝食一天,并从早到晚在手摇纺车上纺纱,那时他已78岁。

很难想象,一个荣耀颇高的人还会自责,难道不是一种归零吗?过去的荣耀视为粪土,完成肩上的使命就是他的“零”,所有一切都不能使他放弃自己的“零”。也正是如此,他获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从西至今,中国有多少文人墨客在官场浮浮沉沉,有的失意,有的得意,但很多人选择了退出官场,无论以前是荣华富贵或是家徒四壁,无论是官场得意或是处处碰壁,他们都选择了将过去归零,让一切重新开始。归零之后的生活无论是好是坏都是对自己灵魂的皈依,对自己意愿的遵从。

学会归零吧!过去的都已成历史。学会轻装上阵,丢弃所有的束缚与包袱,抬起头直视未来,不要再回首。

【篇二:付出育快乐之花】

有一首歌曾这样唱道:“你是幸福的,我就是快乐,为你付出的,再多我也值得。”凡人的快乐都是这样的,自己的付出让别人快乐,自己也会觉得快乐。喜欢让自己的付出开出快乐的花。

甘地的快乐在于,当他得知自己的一支鞋丢在火车外,亦不假思索地将另一支鞋扔下窗外,以便让路过的行人能穿到一双完整的鞋子。甘地是一位伟人,而他的伟大、他的快乐亦在于让别人也快乐。

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你的付出让别人快乐了,自己便也快乐。盲人看不见花朵,却因为别人因自己的花园心情愉快自己也感到愉快。你可以说神女的“望断天涯路”是一种无奈的等待,但你却不可以说那化作望夫石不是神女那期待中的快乐;你可以说嫦娥偷食仙丹奔月宫室一种自私的背叛,却不可以说那为爱人免受伤害而独住冷宫不是一种凄美的快乐。

屈原放弃了高官厚禄,放弃了庸主,放弃了故土,却未放弃楚国,他为楚国献出了生命,只要楚国得救了,他“虽九死其犹未悔”,他亦快乐;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气,消失在了菜市口刑场,但为救亡图存,面对横刀,他亦能打叫“快哉!快哉!”;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之后,居于黄山,在青山明月之间游逸,他的夫人快乐了,他亦快乐。付出就是廉颇的“负荆请罪”,你能收到“将相和”的快乐;付出是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你能收获到“醉里挑灯看剑”的朦胧之快;付出是曹操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思念,你能收获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永恒之乐;付出是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你能收获到“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希冀;付出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你能收获到“天下归心”的天下之乐。

付出就犹如《诗经》中所说,“一日不见兮,如三秋兮”,这样的美好,终会换来“与子偕行”的欢乐。如果付出是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断臂,那么快乐就是古典华美的维纳斯;如果付出是满天乌云和滂沱大雨,那么快乐就是那雨过后的彩虹。只要你曾经付出过,你就能收获快乐,付出不需要像望夫石那样漫长的等待,付出只需要为需要帮助的人打开一扇门,为寒冷的手送上一杯热牛奶,快乐就会像那牛奶一样又浓又香又甜。

付出是斧,在悲欢中劈出快乐;

付出是针,在痛苦中缝上欢笑。

【篇三:告别文盲】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文盲一词不再是由你认识几个字,上过几年学,拿到怎样的文凭来衡量了。

我一直认为,哪怕一个人从没上过学,但是他有自己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面,那他就不算是一个文盲。相反,如果一个人拿到了名校毕业证,但他没有思想,所有的知识只局限于所学的文化课和仅有的实践课,那他也只能算是个学习机器,一个半文盲。

比如说我自己,觉得自己就是个文盲,虽然有一些自己的思想,但我没有优异的成绩,也没有丰富的知识面。所以我害怕那些有知识的人,跟他们说话自己就像个透明人,仿佛一眼被他们看到底,空白的大脑无法隐藏。自己拥有的那些所谓的内涵,不就是人人能脱口而出的常识吗?类似于,人有十根手指,冬天过后是春天那种,但这只不过是那些知识丰富的人的不谈之论罢了。

他们是懂人类学的梵谷,是懂孙子兵法的甘地,是懂桥建的茅以升……而我们还只是在关注哪个名牌又出了哪些新东西?哪些歌手有出了哪些新专辑?当然这并没有错,但不要让它们占据了我们的所有,不要让我们成为只懂它们的“文盲”。更多的是要用知识丰富我们的头脑,用思想丰富我们的心,因为唯有知识文化和思想是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被淘汰的。

就像章诒和说的:大学,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走。学问真是自个儿钻,再好的老师手把手教没有用。的确啊,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见一个人有丰富的知识面和思想是多么可贵的事。所以让我们一起增大知识面,丰富思想,充实头脑,告别“文盲”吧!

【篇四:留下痕迹】

著名文学家臧克家的《有的人》中这样写道:“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去;有的人已经死去,但他还活着。”这样的一首小诗,曾经激励了无数的青年,在人生短短数十载中创造辉煌。

司马迁留下历史的痕迹,完成《史记》。

汉武帝时期的太史公司马迁是中国史书第一人。他继承父亲的官职,负责记录皇帝的起居,为后世留下史料。但他的志向远不止如此,他想要为后世的中华民族留下从早期文明到现在的史料。为此,他跋山涉水,到处征集历史故事,翻阅无数历史文献,最终完成了旷世史书《史记》,被后人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在自己短短几十年的人生路中,依然留下自己的痕迹,为中国的历史界增添了一抹光彩。

钱学森留下科学的痕迹,研制出导弹。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是我国科学界的泰斗。他在新中国成立前一直在美国从事科学研究的大学任教,多次参与了美国重大科技成果的研发,积累了大量经验。原本他在美国的发展之路一帆风顺,但新中国成立后,他知道祖国的迫切需要,于是在经历了千难万险后毅然回国,并在中国的物理、化学、航天科技、国防等领域施展才能,独立完成了许多科学成就,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甘地留下和平的痕迹,终身为和平而努力。

提起甘地,大家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精瘦的小老头形象。可就是这个老人,在印度被殖民的时候不愿被强大的殖民者奴役,提出了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的伟大政策。在倡导和平、为世界和平努力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他就是和平的象征,和平鸽和橄榄枝为他骄傲颂扬。

希特勒留下战争的痕迹,造就了满地的断壁残垣。

希特勒是纳粹党的首领,二战前夕他大肆捕杀犹太人,对当时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造成了很大危害,著名的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因在美国才免于受伤害,但仍然度过了很长时间的逃难生活。后来法西斯又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争,对全球人民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人的一生中,不能碌碌无为,更不能伤害他人,要以正义的行为给自己的生命中留下痕迹。

【篇五:问题的多角度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流传千古的佳句,正是因为这句诗,往往在许多事情之上,能给我们以启迪。

看待问题,从现代科学角度来讲,我们都注重多角度、多元化的去思考。单一的思考问题,只会成为我们的绊脚石。有一句谚语说到“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葆青春。”这句名言中的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的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他们所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乐观的人以一种乐观的角度看待,所以永葆青春。一个坏的事情,若是你换了一个角度去看待它,也许就不至于那么糟糕了。这就是问题的多角度化思考。

人生是单方面的,但角度却是多元化的。我看到过这样一个例子:印度的圣雄甘地有一次在乘火车之际,匆忙之间被卡掉了一只鞋子在铁轨的旁边,眼看火车就要启动了,甘地马上把另一只鞋子脱了下来扔在那只鞋旁边,车上有人迷惑了,“你怎么把另一只也丢掉了呢?”他不慌不忙地说:“这样了,原来只能捡一只鞋穿的人就有一双了。”正因为甘地他思考问题的多角度化,既然自己得不到,让给别人也不是很好的事吗。人生亦是如此,所以我们在人生当中也应注意问题的多角度化。

一片落叶,你也许会看到“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悲惨命运,但只要换个角度想,你便会发现它“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高尚节操。“河有两岸,事有两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另一方面来说,问题的多角度化也就是说考虑问题要全面客观,不能被某一个角度而狭隘了思想。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二战时期,写了关于原子弹的信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劝说他建造原子弹。罗斯福欣然接受。自从原子弹在日本爆炸后,爱因斯坦看到了原子弹的威力,以及各国之间的核竞赛,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于是奔走各国,游说放弃核武器。他热爱和平的心是对的,可是反过来想,造成这样的后果是因为什么?正是当初他创造核武器的时候考虑问题没有多角度化,并没有向长远思考,所以才会这样。

从这几个事例来看,也就印证了开头的那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角度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过程,不同的结果。但在换位思考的同时,也应全面的客观的看待。此之为问题的多角度化也。

【篇六:改良与革命】

在国人的字典里,改良与革命分属褒贬迥异的两个极端——对于革命,多年“爱国历史主义”熏陶下自会油然而生一股莫名的亲切与好感;提及改良,却不由自主想起《茶馆》里“越改越‘凉’”的王掌柜,掩饰不住地嗤之以鼻。甚至权威的历史教科书中也不自觉渗透出这种情绪。无论对象是“圣雄”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政策,抑或“我有一个梦想”的马丁?路德?金开展的“黑人民权”运动,言简意不赅的介绍后总会如此这般酸溜溜地结尾——“用非暴力来限制群众运动,防止社会改良转变为革命,以便把群众运动控制在资产阶级利益能够容许的范围内。”

“革命”一词,本指革除天命。帝王既受命于天,改朝换代,王者易姓自然就是“革命”。可回溯上下五千年,又有哪一次王朝更迭,江山易主能逃脱得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定律。更不用提饱受战乱煎熬的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元人张养浩穿越七百年时空的悲叹,至今仍振聋发聩。

由此可见,暴力革命不见得任何情况下都是最佳选择。所谓“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当社会形势并未呈现“不得已”情况,即改良仍具可行性时,贸然选择用革命的暴力形式打破旧有的统治秩序,不可避免会对社会正常秩序构成毁灭性的打击,带来一连串难以估量的灾难性后果。当然,不可否认暴风骤雨般的革命会以势不可挡的姿态涤荡一系列旧有生产关系中束缚生产力的落后因素,仅就这点而言它毫无疑问是一劳永逸的。这也就很好解释它对追求立竿见影的国人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了。不过两者就如天平两端的砝码,轻重分寸很难拿捏。即便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满怀信心地预言:“我们将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之后,也足足花了七年多的时间,才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而“天平”一旦失衡,历史的教训历历在目,其中尤以“太平天国”最为典型。

从“太平天国”起义的背景来看,鸦片战争后,“鹰眼四集,强邻环伺”。团结一致,共抗外侮方是正确的选择。而此时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明显是一场“内耗”,只会使“亲者痛,仇者快”。而当同样的情况再次出现在中国共产党面前时,作出的选择“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出发点——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无疑棋高一着。

梁任公尖锐地指出:“(太平天国)实与中国古来历代之流寇毫无所异。”话虽有些偏激,但仅从“太平天国”的一些宣传口号中便可窥出端倪。《天父诗》中堂而皇之地写道:“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这完全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老调重弹,与其标榜的拜上帝教宣扬的“平等”不知差了十万八千里,“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说到底还不是搜刮民脂民膏,供他洪秀全一人穷奢极欲;太平军所到之处,攻城略地,青壮年男子被掳为兵丁,女子则沦为奴妾,老幼无一幸免。连之前热切推崇革命的马克思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也辛辣地指出:“(太平天国)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惶还要厉害!”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太平天国”已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证据确凿,铁证如山的事实却被教科书“为尊者讳”的有意无意的忽视,“太平天国”依然享受着“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反封建反侵略革命”的称谓。不错,规模的确巨大,但正是这“波澜壮阔”的革命暴力洪流,彻底摧毁刚刚成气候的金融业。

再看看近邻印度争取独立的方式。甘地选择“非暴力不合作”是明智的。就当时的印度而言,暴力革命或许终究能够争取到独立,但却会让印度民众的血充盈恒河。“如果以谋杀流血来获得自由,我宁可不要。”这就是甘地的选择,日不落在这个选择面前低下了傲慢的头。

改良与革命真的无法调和吗?也许换个角度看两者就不是那么截然对立了——改良可以说是温和的革命,革命可以说是激进的改良。两者的对立集中表现在实施手段的不同。若二者各取所长,融为一体,即是改革。其成效,改革开放后的今日中国便是最具说服力的例证。

热门推荐
1我烧烤,我快乐
2成长的故事
3黑夜
4日积月累
5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6妈妈,我想对您说
7孔雀鱼
8厚积方能薄发
9大自然的启示
10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后感
11老师不在的时候
12我的快乐之旅
13我亲爱的母亲
14糖果世界一日游
15第一次军训
16小学生作文
17我的文具袋
18面对离别我流泪了
19孙权劝学读后感
20心灵深处的回忆
21像计算机一样思考的人类
22我梦想的世界
23以宽容为话题的作文
24家乡的四季
25童年的好朋友
26我的座右铭
27纪昌学射续写
28动物园
29我的爸爸
30闲的艺术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