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读京华烟云有感】
开始阅读这本书,是在朋友的推荐下。
本书以姚木兰为主人公展开叙述,讲述了姚家在逃难时姚木兰失踪,与曾家的人相遇,与曾家结缘后发生的一连串的故事。全文围绕着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虽然只写了几个小家庭,但却全景式展现了人们从旧思想到新思想上的一些转变。
就拿书中的曼娘来说好了,她处在一个旧思想的家庭中,她需要裹脚,在未婚夫面前需要矜持,尽量少见面,不能有肢体接触,导致在新婚第二天丈夫死后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相比之下,木兰就显得自由许多,她不需要裹脚,并且喜欢古玩,京戏,在异性面前可以大方谈吐,她算得上是一位拥有新时代思想的女性。
书中令我感触较深的还有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书中姚母因为对木兰的哥哥体仁过于溺爱,而姚父对体仁又过于严厉,在两种极端的教育下,体仁变得非常叛逆,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甚至和家中的丫鬟银屏搅在了一起。本想着去英国读书,结果途中放弃,留在了香港,将父亲给他读书用的大笔财产全部挥霍了个精光,将父母气了个半死。不过,幸好在木兰出嫁,看到了她的嫁妆,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是多么无能,颓废,想重新生活一次,做起了生意,开始了新的生活。
有许多人将这本书称之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但我觉得《京华烟云》还是要逊色许多,暂且抛开复杂的人物关系不说。相比《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恨情仇,《京华烟云》讲述的家族恩怨则显得更为平淡许多。其次,《红楼梦》中主要围绕着贾府从繁荣到衰退的过程,而《京华烟云》讲述的却是整个中国,时代,社会,思想上的变迁,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对传统中国的文化和生活细节的真挚热爱,这点是与《红楼梦》大不相同的。
京华烟云,拨开烟云,探究云雾下真实的旧社会,这,便是全书要向我们诉说的东西。
【篇二:靠近】
曾经见人读《京华烟云》,拿过书一看,入目的目录使用格式,内容竟与《红楼梦》如此相似,合书,见封面上四个字:林语堂著。
随着林语堂先生的顶瓜走帽,甩着大辫子,叼着烟斗的样子在我脑海中徘徊不去,我翻开了《京华烟云》,代表着中国最旧一派的平氏夫妇与曾老爷逐渐衰亡;而环儿,陈三,黛云,这腐朽中的新生力量在逐渐成长,姚木兰是最完美最典型的中国女人,温情,柔情,激情,豪情,哲情集于一身……这部三个家族的时代史,向西方展示着独特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情怀。阿非,主夫,陈原等人投入抗战,是对全国在前线牺牲的勇男儿的纪念。这样的一部史书,是林先生对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最好体现。
而另一个从小在国外长大的人,也是一位文学大师,我因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与他靠近,他是辜鸿铭。
他曾在北大执教,教英文诗。他让学生用英文翻译《三字经》,《千字文》等古文名作,并要求分毫不差,表意完整。学生不解,问其原因,辜答:“我们学习英文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把中国人做人的道理传给英美法德俄等那些四夷之邦,以教育感化他们。”此外,辜有一颗热烈的爱国之心。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无谓地广发《尊五篇》;以《中国的牛津运动》英文著本为国辩护;以《秦秋大义》向世界展示中国……这样爱过,忠于中国文明,执着而无谓地文人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烙印,牵引着我继续向民国之人靠近。
于是,我靠近了陈寅烙,这位被称为中国200年才出一位的国学大师。他在外留学十六年,会超过13种语言,但乡音不会。他在遭遇了中国那场文化运动迫害后,体弱多病,眼盲膑足,却坚持完成了以西方的论文凡是考证史实的《论再生缘》,和不仅仅是写柳如是一生而是一部年代是的柳如是别传。陈老之精神令人敬佩。
靠近这些民国大文人,才发现他们如此热爱中国,如此热爱中国之文化,他们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所能,无所畏惧,在为这份文化及其精神之传播,传承与留存而努力。
靠近他们,是在靠近中华文化精神跳动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