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王献之的作文

【篇一:学无止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知识,就像这源头活水一样,流也流不尽,学也学不完。

学无止境不能自满。宋朝著名的诗人苏东坡,正值青年时期,才华横溢,慢慢地变得自满起来,一天,他写下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父亲苏洵看见后怕儿子过于自满,却又不忍心撕下对联,于是,便在对联上各写了两个字,对联变成了: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东坡回来后,看见了父亲改后的对联,心中十分惭愧。所以说“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

认识到学无止境十分重要。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晋代书法家王献之自小跟父亲王羲之学习写字。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写字的秘诀,王羲之指着院中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后来,王献之学着父亲的字,每日每夜的写,后来,王献之真的写完了这十八口缸中水,与他的父亲一样,成了著名的书法家。但是王献之的字真的就是最好了吗?不是的,因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从这二位名人的身上,不都体现出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吗?

是啊!学无止境。

【篇二:世说新语读后感】

地位不同,有不同的气质;时代不同,有不同的性格。谁知,即使时代、地位甚至处境都相同,气质与性格也会截然不同呢?

《世说新语》中的人各有特点,他们的处世风格颇为迥异,形成了一组又一组鲜明的对比。

镇定与慌乱只在危急时刻真正显现出来。王徽之、王献之从起火的房子中逃出,王徽之像打了败仗的兵,鞋也不穿,一个劲地往外冲;王献之则神态自若,他从容穿鞋,让仆人扶他出去。虽然我们明知慌乱只会使事情越变越糟,但我们在危险的境地,又能有多少次像王献之那样从容不迫?

是伪装就终会被撕破,丑恶的事物总有现出原形的一天。华歆、王朗乘船逃难,途中有人向他们求助,王朗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贼人追至,却又欲丢弃;华歆一开始不愿意,后来反而不肯丢弃,他们一前一后的态度,引人深思。时间会见证人的优劣,处境的改变会撕掉人的伪装。为人要讲诚信,做事要有始终。除非不答应,要么不做,既然已经有了选择,不管过程多么危险、结局多么难测,我们都不能轻易改变。

不随波逐流,往往带来出人意料的惊喜。人们挑女婿一般都注重仪表,要博学多才的。而准女婿们也会精心打扮自己,就像快要出嫁的新娘。但奇人多出的魏晋时期,还真有人逆流而行。有一个大人去王家提亲,到了公子聚集的地方,一看,个个都打扮得漂亮往那一站,像在展示商品。这时,一个人便显得非常打眼。他的衣服敞开着,正躺在东边的床上,犹如处于无人之地。这位大人呢?一下便挑中了他。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此人就是王羲之。“东床快婿”便传为美谈。佳话是佳话,这种做事全凭自己兴致的态度,我们难论其好坏。因为,不羁的王羲之也得碰到这位放旷的“大人”才行。但这也正提醒我们,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更容易留下脚印。你想要“惊喜”吗?来吧,打破常规!

相同的时期,不同的性格,为人处世亦不相同。我在魏晋人士的风流中收获很多。

【篇三:真金须火炼】

“烈火炼真金。”只有严格的要求才能铸就真正的成功。而那降低了标准的成功也不是真正的成功。

什么是真正的成功?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真正的成功应是建在高标准,严要求上的。就好像一个工作失利时,不向上看,却与那些比他更可怜、更失败的人的比较。这样他是获得了“成功。”可是这是真正的成功吗?我们是跟同层次或更高一层次的人比较,高标准,严要求才会有真成功。

为什么严要求才有真成功呢?

王献之少年时书法已是极好,声名远扬。他得意的认为他已获得成功。可他的你父亲书圣王羲之去指着十八缸水让他练书法直到水全部用完。王献之日夜苦练,终于日后成了著名的书法家。他那时才明白那时他所认为的成功是多么幼稚。

如果没有王羲之的严格要求会有王献之的成功吗?恐怕不会吧。王献之会为他的“成功”沾沾自喜举步不前,那就没有如今的“二王”美谈了!

新加坡新兵入伍时,一个士兵往前走,他的行李却由保姆提着。这让新加坡人讽刺军队应雇佣那位保姆。我们可以想这样的新兵能保家卫国吗?那位士兵不严格要求自己,他不成功。

既然只有严要求才有真成功,那么我们应怎么做呢?

我们要对自己永远有一种不满足的心态。我记得一份报刊上写一份杂志做了个调查。发现大多人的事业上升都是因为不知足。不满足也并不是坏事,这是一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永不因目前所有的而满足,就有了上进心,才会获得真正成功。孟母三次搬家不正是因为他对孟子的高要求吗?我认为孟子的成功和他母亲的严要求是有深切关系的。

真正的金子是要经过烈火的锻烧的。真正的成功建立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我们都是含有杂质的金子,我们要经过烈火的锻烧,成为真正的足金!

【篇四: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人们常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我们耳熟能详的愚公移山的故事,正是说的这个道理。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人物通过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而获得成功的故事,也比比皆是。

传说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贪玩调皮,时常逃课,为此常受先生责罚,可他依然故我。有一天他又逃课到河边玩耍,看见一位老奶奶在河边石头上正磨着一支黑幽幽的铁棒。小李白好奇地走上前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这支铁棒呀?”

“噢,呵呵,我呀要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

“什么。”小李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么粗的铁棒您得磨到那一天才能磨成针呀?”

“哈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我每天坚持磨,终有一天会磨成绣花针的。”

李白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刻苦用功,终成一代诗仙。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是一代著名书法家,他很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练习书法,可不久他就有些不耐烦了,于是他去问母亲:我什么时候才能练出像父亲一样的一手好书法呢?母亲带他来到院中,指着院墙边一溜摆放的八只大水缸对他说:“你写字研墨用完这八大缸水,就连成了。”听了母亲的话,王献之似有所悟,从此每天坚持练字不辍,终成一代大书法家,与其父并称“二王”。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爱迪生发明电灯泡,光是制作灯丝的材料就做了数千次试验,经历了数千次失败,才最终取得了成功。试想一下,如果当初爱迪生没能坚持下来,我们现在可能还在油灯下读书呢。

所以,我们今天的刻苦学习,就是为着长大以后用丰富的知识在各自的工作中做出成就,而要想获得明天的成功,就必须今天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篇五:勤奋是成功的钥匙】

勤奋是通向成功的必经路。每个人都应该勤奋。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句话是说,无论天资如何聪颖,没有勤奋,是无法成功的。古今中外的事实都证明:勤奋是成功的钥匙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幼年时就开始练习书法。他自幼刻苦练习,对学习书法如痴如醉。王羲之十分看好这个儿子,觉得王献之能成大器。果然,王献之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刻苦习字,在写完了家中“十八大缸水”后,他的书法技艺终于入木三分,成长为一个书法大家。试想,没有经过“十八大缸水”的刻苦练习,王献之就是再有书法的天资,也成不了书法家。

我国古代的著名天文学家张衡也曾经说过:“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我认为,张衡的这句话正是说只要努力了、勤奋了,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自己也别气馁,因为勤奋本来就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种生活态度。是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地度过一生,还是勤奋刻苦、多长本事、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一个人?这个答案不言自明。

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处在学知识、长本领、打基础的阶段。古人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朝时的朱买臣,小时候因家境贫寒,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火,一边走一边看书学习,最终成为了国家的丞相。

居里夫人为了得到纯净的放射性元素,在一个破棚子里夜以继日的工作了四年,忍受着各种元素对他们身体的刺激。为了体验镭的生理效应,他们还不止一次被镭射线烫伤。她的勤奋使她一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现在我们的条件要比居里、朱买臣好得多,然而好的条件并没有让我们更加勤奋,反而是更加慵懒。勤奋正是现在人所缺的一种品质。如果我们也能像前辈们一样勤奋,那世界上一定会有更多成功的人。

愿我们勤奋努力,获取通向成功之门的钥匙。

热门推荐
1美妙的音乐会
2拥抱沿途美景
3编程
4学校运动会比赛
5人在,桥在
6我爱四季的向日葵
7一言一行总关情
8过大年
9母亲
10岁首乐事
11钥匙
12哇好香
13身边的急性子
14税收之我见
15小虫子小蚂蚁和蝴蝶用鸡蛋壳
16垃圾桶的演讲
17遗憾也是一种美
18和你在一起初中作文
19歇后语
20谁的功劳大
21走过街角
22暑假做饭作文
23茶花的自述
24我的梦
25我最喜欢的小动物
26清明
27观察日记
28国庆作文
29秋天里的小幸福
30狮子林游记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