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李太白的作文

【篇一:我的偶像】

二十五岁的庐山,二万五千年的不朽。

——题记

二十五岁那年,他扯一把天上的银河嵌在一座山的山壑上,人间便成了他的苍穹。他向下俯瞰人间——他有这个资格。因为那山是庐山,那人字太白。

十八个春秋的展趣都刹羽而归,但他会放弃么?他字太白!怎会放弃!贺知章见他,大惊呼:“谪仙也!”没错,李太白便是谪仙,即便今日,又有谁能越过这座庐山?解金龟换酒,贺知章将他举荐给唐玄宗。他就此入了翰林院。有人说这太容易了吧?不。因为那人字太白。

他实现了梦想,只是他变成了一只皇御的鹦鹉。他郁郁寡欢。皇帝只知他字太白,只知他写诗写赋绝天下,但又怎知谪仙“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或许皇帝不让他成将军,让他再“视尘中屑屑米粒,虫睫纷扰,菌蠢羁绊蹂躏之比”,也算为成就将来的“诗仙”作了些贡献罢。于是,他失望了,他离开了所谓的翰林院。有人说这也太蠢了吧?不。因为那人字太白。

他在人世里孜孜追求功名,但他不过想壮怀激烈一生,不枉来人世一遭。英雄激情在这之后也频频被挫,他也不断失望着。他回庐山,发着“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的哀伤;静居庐山,却忘不了英雄二字,被永王拉入帮派,然被受牵连、失败,被流放夜郎,吟然“轻舟已过万重山”……

自此,他变了,变得脱俗。他在已非青春的年华里、在将尽的年华里尽情享受,游山吟诗、饮酒吟诗。

他将死去,他在感慨:“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可惜,世间早无孔子哭麒麟,哪有人为他哭大鹏折翼?或许他这一生,都没有知己罢。

每每读其诗,心中始终回荡“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情壮志,“行路难,难于上青天”的叹息……

即便是谪仙我看不破世间浮沉,舍不得浮沉的世间,只叹红尘人世,要好好记住我啊。他当然不甘,本想轰轰烈烈拔剑击大荒般度一生,但终究志埋蒿莱。

人们只见诗仙余生如草书般潇洒,少人知其前生之英雄梦。有人说他不过是为诗赋做贡献罢了。不!他是化生在盛唐的维摩洁,落笔无纵、发想超旷、变化无端:如列子御风行,如龙跃天门,如虎卧凤阁,如祥麟独角。他心怀苍生,红尘人世,身却在瑶台绛阙,有谁能达到他一般的境界?

他不图功名、只要名留青史,只要一点痕迹,潇洒又无奈,独孤又看不破。无人解、空牢骚。李太白啊,你还可念那一年庐山那一人吗?

【篇二:我们不一样】

便是那光年万里,也无法寻到两颗相同的星球,从蔚蓝地球至仙女星系,都诞生于这苍茫宇宙之中,它们是那般神秘却又不相类似。

纵观中华千古,也寻不到诗风相同之人。“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太白,“醉里挑灯看剑”的辛稼轩,“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他们的文字乍看是翩然灵动而又铅华弗御,却在细品时猛然发现其中那般不同的豪情壮志,李太白的豪放不羁,辛稼轩的爱国豪性,苏东坡的洒脱乐观,三者有着极大的不同。

李太白能令杨国忠磨墨,让高力士脱靴,足见其豪迈,不为权贵而后退,官场容不下他,那皇帝留不下他。李白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用他的双脚和诗笔丰富了大唐的山水,只一大笔横扫,便使那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飞扬起来了。他将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他的醉与醒,梦与实,他的飘泊,全都写到了顶点极端。他将自己写成世间绝人,“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为可轻年少。”他甚至能将孔圣人看作浮云,“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在后世之中,他被人称为“诗仙”,他的剑术被赞为“十步杀一人”,他虽然不为官,却有着比官场文人更为盛大的名号,他虽然不适合尔虞我诈的官场,但他以自己的万丈豪情到达了另一个顶峰。

辛弃疾,他是一代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的民族英雄,他写下“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谷,自有苍生所未见”,他的诗词显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与爱国热,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他带着满腔豪情治理边疆要塞,他制定机智对策,迅速镇压盐商起义,他虽在此生未得重用,但依旧在后世心中留下了为其军事才能而发的敬佩和赞叹。

苏轼因“乌台诗案”遭受极大挫折,但在发配黄州的过程中,他褪去了曾经的锋芒和犀利,变得朗润温和、豁达潇洒,即使自己身处逆境,他仍洒脱和乐观,在黄州,写下“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成为了崭新的自己。

人各有志,你可以顺着“仇恨”到达黄泉之路,我可跟着“幸福”步入蓬莱仙山。在不同的选择下,你可下地狱亦可通天堂。

你携一壶清酒,带文房四宝,坐于船舫,淡然地看人流如织熙熙攘攘,你执笔将这杏花微雨、白墙黛瓦化为缕缕水墨描摹于白宣,你将无尽的情怀倾吐在那洒金彩笺上。我可遥看秋风狂号恣意卷起黄沙漫天,在那一点飞鸿影下,听那渺茫得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驼铃,听那怀抱琵琶的和亲女奏着哀怨的曲,趁醉酒酣畅时挥起紫豪笔走龙蛇。

便是那雏菊与蒲公英也有一般不同之处,又何况是人呢?就算同日而生的双子,也无一模一样的一对。

面对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时,带着欣赏去看对方,取长补短,与其一同进步,而不应该固执己见,不愿改变,也不应盲目追寻,不知道忠于自己的不同。既欣赏对方,又相信自己,这才是正确对待世界的方法。

【篇三:找准位置方能绽放光彩】

生命就像一条河流,或曲折缓慢,或浩浩荡荡。人生的态度决定生命的色彩,而人生的态度取决于对自我位置的认识。

找准位置,使布满荆棘的篱笆墙开出娇艳的蔷薇。

浮生愿,不曾解,不愿释。李太白心里唯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清水出芙蓉”便是他的处世标准,他的一生以此为圆心向四周散开,于是在众人皆醉我独醒中毅然决然辞官。一叶舟,一蓑衣,天地任逍遥,一代诗仙便在豪迈滋润的山水间落地而生。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李太白取的就是那份超世脱俗,取的就是不拘名节,取的就是自我本心。吾本痴人,认定那清纯之巅安能受物之汶汶?诚如司马相如,文笔惊华,但人品有待质疑。因而李太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愧于“诗仙”之号。

找准位置已不容易,坚守在那位置上更不容易。坚守位置,让蔷薇之花永开不败。

三毛着一身碎花裙,做着“素人渔夫”,陪着丈夫在撒哈拉看日出日落。功成名就谁不留恋?但懂得本心,生命才更添绚丽。

广厦千万,卧眠七尺,纵使金银千千万,临死两手握空拳。顺手牵羊容易,但牵着羊,你就得分心照顾羊,一不小心就将目的地给忘了。因而坚守自己所认定的位置才能获得自由。

专于位置才能使人生大放光彩,使蔷薇之花更加娇艳。

世间自诩有才的不少,然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仅有几人而已。王国维说,读书的第三种境界是“为伊消得人憔悴”,其实人生也是如此。钱钟书闭门多年才写出了《围城》。曹雪芹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李时珍尝百草,以生命为交换,诞生了《本草纲目》。

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没有一个伟人是天生的。纵有江淹、仲永之类的天才,奈何后天的不努力,只为历史添上一句“江郎才尽”和《伤仲永》一文。

要使人生绽放光彩,就要在自己的位置上下苦功,天才都需要汗水浇灌,何况我们?只有找准位置,专于位置,才能艳压群芳,光彩炫人。

【篇四:抛开阻隔勇于追求】

追求,是雄鹰面对蓝天的阻隔表现出来的无畏;追求,是潺潺小溪披荆斩棘江成江海的意志;追求,是茫茫黑夜中,旅人们前行的动力源泉。

真正的追求是拒绝软弱的,不会被眼前的种种困难击垮。

遥想于千年之前,历史浮沉交错,铅华荡涤而尽。有一人却无畏,独着一身蓑衣,于滂沱泥泞之中,坦然而诵“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追求坦然与执著。

他,就是苏子。乌台诗案后,种种的人生失意与失败向他无情袭来,他却无畏,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追求不会因此而止步。黄州密州,长江两岸,赤壁楼头,南岭千嶂里,海盗密林中,苏子勇敢的留下了自己追求的脚步,彰显了自己生命的力量。赤足立于赤壁之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记录着他的豪迈追求;亦有于那寒夜梦中,慨然而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对妻子天限思念;披发于荒岛江边,吟诵出那“兹游奇绝冠平生,九死南荒吾不悔”对于人生的执著追求。

苏子,对追求的执着是刚硬的,不为种种失败所阻碍,也因而于其中觅得了人生欢愉之景,为后世遗留下种种芳华。

真正的追求同时也是拒绝浅薄的,不为眼前的种种成功所束缚,显示出了生命应有的深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太白演绎了对于生命深度的执著追求之心。生于皇城根里,天子脚下,青莲居士风华正茂,拥有一份令力士为之脱靴,贵纪为之研墨的御用文人的大好前途,但当他透过种种于眼前迷离的杂象,便毅然决然的拂袖而去。

跳脱于种种束缚之外的李太白,于青崖之上闲放白鹿,不为权贵而折腰,演绎着自己应有的追求之路;“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太白以心驾驭着追求,行驶在历史的种种尘埃之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太白冲开了一切阻碍,拨开了功名的云雾,寻得一份本真的追求。

也许,周国平说的是对的,要嫁就嫁给幸福,要输就输给追求。

纷繁人生之路,失败与成功交错而过,我们只有以“不畏浮云遮望眼”之态,才能于漫漫星空之下,觅得一份真正的追求。

【篇五:读出书韵】

我们读书读到的究竟是些什么?我想,读到的是浩瀚的先秦繁星,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孔子的颠沛流离,庄周的逍遥云游;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罢……

读书,是需用心去体味的,无心的阅读,是对所读之书的不尊重,不热爱。读书,是心灵的追求,这个追求必须有对文明的热爱,有对知识的敬重,这样,方能读出书的韵味来。读罢一卷红楼,一声叹息,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里的繁盛,写尽了豆蔻年华的真情,写尽了在盛大繁华掩盖之下的重重悲剧。

细品古诗词,我看见的是李太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中行乐的洒脱;我也看见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情;我还看见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

然而,现如今的文化快餐让我们失去了那种浮士德式的永恒冲动、哈姆雷特式的不断怀疑反省和唐吉诃德式的不顾一切的战斗精神。难道要停止阅读书籍,利用先进的网络浏览?不不不,我放不下那有着油墨芳香的书本,那藏在书本中的韵味我还没有嗅够,怎可放手?读书的过程是一种愉快的精神旅行,同时我认为,这种精神追求是可以不断进入一个心的境界,这个境界,即在读书的同时,读的也是书中之人。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品读谭嗣同,读出的是正气,悟出的是坚韧。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品读龚自珍,读出的是忠诚,悟出的是伟岸。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品读林黛玉,读到的是幽怨,悟到的是凄美。

读书,于峻峭挺拔之处可见悄然,于清风朗月处可见飘逸,于百花争艳处可见独芳;读书会使你心驰神飞,思绪万千。

朋友,用心去读书吧,读出属于你的书香书韵。

【篇六:我和我的祖国】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和爷爷奶奶一起住在一个老院儿里,那是一个至今都让我神往的地方:金色的阳光,温柔的草木,呢喃的燕雀,还有一个个坐在板凳上摇着蒲扇,追忆往昔的老人。

那些老人都有过一段不凡的历史。

我在他们膝下听过一个个故事:张爷爷的父亲以前是个老红军,虽说没有跟着历史书上那一个个熠熠生辉的人物一起行军,但他的父亲冲上过前线,在解放的燎原大火中添入不少柴火;王爷爷的父母都是老党员,在什么生产活动中还得过勋章。

他曾极小心地让我们看过那沉甸甸的勋章,一颗红星闪花了我们的眼眸;李奶奶还下乡支持过建设,刘奶奶也不甘落后……

那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第一次带领我了解了什么是“中国”。

在老人们无数次的诉说中,“党和祖国”深深扎根在我的心底。

那时,四五岁的小小稚子第一次拍着胸脯说:“我爱我的祖国”,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与脚下这片土地的联系,一种早已融于血脉中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后来,我被父母送入了小学,我学会了唱国歌。

当佩戴上鲜艳的红领巾,仰望着国旗冉冉升起,周围环抱着激昂的歌声时,我总觉得自己的身体在向上飞,向上飞……一直融入到那鲜红的国旗中。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这句歌词像刀刻一般留在我的心底。

可是,我渐渐长大了,也读了一些书,看了点儿世面,知道了什么崖山抱海、景山自缢,知道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又因为喜欢上了几个作家,却看到他们在文革中惨死,忽然一下子觉得又愤怒又失望,感觉我对祖国的感情产生了一丝动摇。

但现在,我却又一次爱上了我的祖国,因为一个强大到不容反驳的理由。

这个理由是我在意大利找到的。

那时导游带我们参观一家博物馆,有几个展厅,里面展出的是一些中文石碑拓本。

老实说,我对那东西没有一点兴趣,只是被同伴拉着和她们一起走走看看。

瞄了几眼,我觉得趣味索然,那些展品和国内的相比时间晚了不少,也平平无奇。

可旁边刚结识的英国朋友却突然说,她很羡慕我们,因为别说什么《荷马史诗》了,他们连莎士比亚都不是很能看懂,而一两千年前的汉字,放到今天,几乎每一个人中国人都能看懂。

我一直都知道,如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线形文字、玛雅文化都没有流传下来,只有汉字流传至今。

我一直认为这没什么啊,能背点儿唐诗宋词元曲,能读些明清小说,甚至读一点儿《史记》,知道黄庭坚苏东坡李太白在说什么,这没什么啊,不足道也。

可重新审视,这的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啊!因为世界上,只有中国人知道三千年前自己的先人写了什么。

我们现在能清晰知道,我们走过的山路是徐霞客一步一步丈量的;我们驻足远眺的城楼是于谦坚守过的;我们航行过的海面是郑和浩浩荡荡行驶过的;我们还能吃到苏东坡当年不能停箸的肉;喝到李太白在花间饮过的酒;赏一朵陶渊明于东篱下采的菊;我们还能在无数浩劫后读到千年前的筋骨,在大喜大悲后叹出一句他们吟诵过的诗篇;还能知道刘李王张这些平凡的姓氏后那些不朽的荣光。

只要我们的文字在,历史就在,文化就在,衣冠不绝,神州不灭。

这就是文化自信,这就是我的祖国。她不会被轻易打败,因为她的护城河是那条浩瀚的时光之河。

我的祖国是一片宽厚的土地,而我是一棵小小的树苗。祖国是我的土壤,她给予我文化的养分与乳汁,亘古不变,生生不息。

因为这个强大的不容辩驳的理由,我愿如歌中一般,歌唱每一座高山,歌唱每一条河流,并发自肺腑地说: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篇七:游李白文化园】

从小到大,我们“咿咿呀呀”地吟诵他的诗。从“床前明月光”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我们无不以仰视的态度对待这位伟大的诗人。

毋庸置疑,他是李白。一直以来,我敬佩他飘逸雄奇的诗风,爱戴他豁达自适的品性。而今,终于有幸亲临了李白墓园。

走过阔气的前园,首先是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香古色的房屋,漫步于房屋院中的长廊里,品赏着李太白的经典诗篇,真乃赏心悦目。茫茫诗海中,既有那“与尔同销万古愁”的畅快淋漓,又有那“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忧愁苦闷;既有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心壮志,又有那“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怀才不遇。“挥手自兹去”是离别时苍凉的画面,“不及汪伦送我情”尽显友情的真挚,“日照香炉生紫烟”描绘出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城南已合数重围”勾勒出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畅游于诗海之中,漫步于文化园林之中,仿佛一代诗仙与我娓娓道来,连自己都快飘飘欲仙了。

一路飘荡出了诗词长廊,不知不觉走到了一座门前,我轻轻推开木门,头悄然探进门里,眼前的是一府寂静无人的园子,想必这就是李白墓园了。我踏着轻轻的步伐走入园中,只愿不敢惊搅了这位神灵的长眠。捧着一颗无比虔诚之心,在“李太白之墓”前拜了三拜,以表后人对他深深的怀念与敬仰之情,墓碑刻着“李太白之墓”,苍劲有力,暗藏着李白一生正义凛然的凌云壮志,以及他那傲立于后世的精神支柱。我不禁深深地被诗仙的情怀所感染了。微闭双眼,静谧的墓园中仿佛溢满了太白那儒雅的气息,又汇聚了他一身豁达开朗、不拘一格的人格魅力;半睁开双眼,融融春光中,分明看见一个仙人驾着仙鹤缓缓而来,他一身素服,精神焕发,仙风道骨。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对微蹙的浓眉,尽显诗仙的风韵,仿佛喝上一壶酒便要诗兴大发,吟诵出那浑然天成的诗歌,为世人所称羡,天地所感动,鬼神所惊泣!

我陶醉于太白博大精深的情怀之中,游历于太白文思泉涌的心胸之上,难以自拔。直到远方敲起了钟声,才怏怏而去,回头再看一眼园子的大门,不禁感慨——若有来世,吾必将与太白“会须一饮三百杯”,一起吟诗作乐,尽情挥洒豪放的诗情。

【篇八:我心中的偶像】

偶像,是我们崇拜的对象;偶像,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偶像,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我的偶像是唐代大诗人李白。

听,“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你豪放的气概、对友人的思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你激昂的情怀、洒脱的心境。清平盛世,你不畏强权,你深知自己不过是君主的玩物,毅然弃官远游,选择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一碟小菜,一壶浊酒,一饮而尽便可写下百首豪放的诗篇。

你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太白啊!你弃官清隐,却隐不了你那冲天光芒。你虽隐入深山,可不断有人叫你出山做官。你看不惯世间的混乱与人心的险恶,你帮助穷人,嫉恶贵族,真堪大丈夫!

你是谦虚谨慎的李太白啊!在酒楼,主家久闻你大名,请求赐诗,可你笑笑,指指墙上之诗,笑道:“好诗在此,还要做甚?”于是便大笑离去。坐在船上,你在脑海中不断回忆那诗,反复琢磨、推敲。十分谦逊,情不自禁地不断称赞那首好诗。

你是宽容大度的李太白啊!你一路走过,带走的是凡俗,留下的是大度。你从来没有嫉妒别人的才能,却同他们一起交流,一起作诗!你的诗作漫天飞,你的朋友遍天下。即便是普普通通的汪伦,你也会作一首“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来感谢他的深情厚谊。

奸臣挑拨你与皇帝之间的关系,使皇帝心生疑惑,于是你便弃官而走,终使皇帝悔恨不已。历史的长河中,你留下一串串脚印,后来者追随着你的脚印,才为后人们留下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属于唐诗那辉煌灿烂的一页!

一路走来,你带走了虚,遗落了真!

你是我心中的偶像———李白!

【篇九:与书相伴的日子】

青春岁月,犹如白驹过隙,恍然之间,我已经从懵懂无知的孩童成长为一位翩翩少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除了有亲人与朋友的关爱与呵护,最幸运的是还有你——阅读,你不离不弃,始终伴我左右。

青春岁月,你陪我与李太白同销万古愁,儒雅之风的太白,因为仕途的坎坷,小人的谗言和对家乡的思念,才有了饮酒放豪言和斗酒诗百篇。谁能忘得了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柔情?又有谁能忘得了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幻玄妙?他与月共饮,与影共舞,他潇洒不羁,他高吟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长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蜀道之上,他踽踽前行;滚滚江边,他遗世独立。

是阅读让我认识到了一生坎坷不平却豁达乐观的李太白,让我明白了遇到苦难要不退缩,遭遇坎坷要不言弃。

青春岁月,你陪我领悟陶渊明的孤傲风骨,一弯新月如钩,朦胧的月色下陶翁荷锄而归,只留下了一道佝偻的剪影。“晨兴理荒秽”的辛苦劳作,压弯了他的脊梁,却仍不能改变其志向。看那东篱灿烂的菊花,不正是他的孤傲风骨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不正是他隐居不仕的宣言吗?暮山有,听蝉鸣,接舆醉,沉醉在这悠然闲适的意境中,我仿佛又听到了这位五柳先生爽朗的笑声。

是阅读,让我遇到了这位隐居乡野,忘情于田园的五柳先生,让我在迷茫时,能放下浮躁之心,是他让我闲暇时不忘梳理心灵园地,让我在喧嚣的尘世间,能享受到片刻的宁静。

我的青春,必定与阅读相依相伴,在阅读的世界里,思想时刻经受着先贤文化的洗礼,灵魂变得更加充实和丰盈。我喜欢沉醉在诗词墨香间,我愿沐浴在文字的细流里,我更愿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在与阅读相伴的时光里,你将会获得一个全新的自我,阅读让我们在青春韶华里不负好时光。

【篇十:一丝惬意心中来】

什么是惬意?是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还是南北朝一曲民谣诵出“男儿血,英雄色。为我一呼,江海回荡”的满腔热血?

我说,惬意是面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川”般阻碍时的淡淡一句“如此美景,无枉我哉”;是在“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的壮美景象前的无限感叹。我说,惬意是欣赏一曲动听的小夜曲后由衷的感叹;惬意是观赏一场精彩表演后的无限享受。惬意很简单很简单,惬意就在我们身边。

惬意代表着拥有,惬意代表着充实。惬意是“度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惬意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后的充实……每当读到李太白“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时,内心都会为他的不羁轻狂染上一抹淡淡的惬意。我想,李太白潇洒奔放、来去自如的生活也一定是惬意的,因为他给后人留下了多少轻灵如疾风、豪放如沧海般的华美诗句,于是乎,在细细赏读他的诗句的同时,一丝惬意自我心中悄然而来。

惬意代表着满足,惬意代表着美满。惬意是酒足饭后出门漫步赏星看月;惬意是平安幸福地度过一生。我从杜甫的“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中虽然看到了岁月匆匆流逝的无情仓促,却也看到了诗人对成家立业的昔日老友重聚的淡淡惬意,虽无须穷尽一生追逐名利,却也落得风轻云淡,阳光明媚。难道与亲人安在团聚、生活幸福美好不也是一种惬意么?再想想看亡国者李煜、赵佶等等,他们就享受不到普通人的惬意,有诗可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又如“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一番对比下来,我回望窗外红花绿草,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霎时间感到自己是幸福的。于是乎,一丝惬意心中来。

一丝惬意心中来,或许我不会品茶,但我却能从茶的淡淡芳香中品出自己的一番韵味,自得其乐;或许我不会赏花,但我却能从花的形意,花的风骨中品出它的美,却也其乐融融。惬意不是哈哈大笑诸如此类的外在事物,它是内敛的,却有一种淡淡的余韵,这便是惬意的寓意。无论外界再喧嚣嘈杂,我都有心底的一份宁静,我自我安在,恐怕这便是惬意的真谛了。

惬意就是甘泉,沐浴你的心灵;惬意就是轻风,抚平你的创伤……一丝惬意心中来,得到的是心灵的慰籍。

热门推荐
1我的朋友
2携带三宝追梦想——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3《金色的鱼钩》缩写
4蚯蚓
5一次难忘的经历
6棋如人生
7豆芽生长过程观察日记范文
8体育锻炼之计划外
9美丽的大草原
10面对爸爸的绷带我流泪了
11大力士——蚂蚁
12鼻子一酸的经历
13这就是爱
14坚持不懈
15我们班的大马虎
16元宵节
17读书小记
18读书使我陶醉
19快乐的端午节
20你不可不知的世界名人故事读后感
21我是发明家
22叙事的作文
23“辨”出新天地
24丢了作品
25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26我的妈妈是超人
27温度
28发试卷
29暑假趣事作文
30我的中国我的年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