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竹编的作文

【篇一:农耕文化之旅】

在暑假,同学们都会去各地游玩,有海洋之旅、沙漠之旅、草原之旅,今天我参加农耕文化之旅。

我们跟随带队老师来到了湖头文化大礼堂,一走进礼堂就看到张伯伯笑眯眯的朝我们招手。我们开开心心的坐到座位上,等张伯伯给我们说说农耕文化。

张伯伯随手拿起一件农具举起来给我们看,这是一件竹编的农具,两头都是空的,一头大一头小,中间很粗,像个大肚子,张伯伯说这是他小时候捕鱼用的鱼篓。我不禁疑惑起来:这个家伙两头都是空的怎么能捕鱼呢?张伯伯似乎看出了我们的疑惑,笑着解释说,这是专门捕比较大的鱼用的,只要把它平放在水里,大头的一端朝着水流,小的鱼会从小口一端游出去,而大的鱼则一头撞到鱼篓璧上,会发出震动,捕鱼人就知道有鱼上钩了,就把大口朝上提起,一条大鱼就妥妥地被我们抓住了,我们好像真的和张伯伯一起抓到了这条鱼。张伯伯的讲解让我们身临其境了一番农耕时的场景,张伯伯还给我们介绍了米车、纺车、木犁等等农具。

参观了农具展示台,我不禁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产生了崇高的敬意。这些老农具虽然已经弃用多年,但是,它们承载着先辈们艰苦奋斗、勤劳耕作的宝贵精神,我们应该把这种宝贵精神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篇二:继承与创新】

脚下踩过凹凸不平的石板,最真实的触感从脚底传遍全身。穿过乌镇细长的弄堂,“吱呀”一声门响后,竟是几代人的传承。矮树桩旁的几只竹蜻蜓,展翅欲飞,快载我,载我到时光轴,去踏寻竹编留下的足迹。

辉煌的昨日,幽丽的往事。悠悠江南水,浮躁和喧闹都随它一起流去,剩下的是这小镇最深最深的沉淀。人们枕水而居,用一片片竹篾编织成歌。取材,破蔑,上口,扎口,包角,上色,打磨。好的篾片给竹编上了很多分,篾匠们乐此不疲地加工篾片,再左右穿插扭编成竹篮,果篮,书箱,托篮,匾……天明时分,男人就会用扁担挑着去集市上卖。不会在意多少钱,顾客用着好就是篾匠最大的满足了。一到晚上,就着头顶昏黄的暖光,一家人就会围在一起,做着竹编,眼里满是专注,若是一不小心被篾片划伤手,总会有一个关切的声音告诉自己要小心。春季有花飞,夏日有荫垂,秋天有虫吟,冬节有雪舞。守着更迭的四季的只有向东流的西市河水和稳稳坐着不声不响的篾匠。

悄悄变化的街上,人们的脚步开始匆匆。似是有了新的目标,年轻人不愿意再学这个苦活,篾匠也越来越少。轰隆隆的机器盖过了水声,工厂多过了篾匠。周围的一切都泛滥着现代化的气息。镇虽小,发展的速度可不慢,鲜有人养蚕,鲜有人拎着篮子去买菜,更没有人踏进篾匠家。篾匠一代又一代,都将自己的一生穿插扭编,流利顺畅,难道就要在这儿打上一个死结了么?如何才能让这门老手艺活下去?

这成了篾匠新的思考。年轻化和时尚化与竹编相互融合。在迷茫和执着中,篾匠用身体力行给出一种答案。还是一样的拉篾片,一样的穿插扭编,矮树桩旁的几只竹蜻蜓,是他花了不少功夫琢磨出来的。还有竹编小扇,竹编小鸡,花器等,既好看又实用。随着乌镇互联网大会的召开,篾匠家的新巧竹编更是吸引了中外不少的目光,外墙上,他和老伴花了两个月做的有“乌镇”字样的巨匾引得他们纷纷驻足拍照。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古老的艺术带来了新奇的变化,现在儿子会在网上开直播课程,吸引更多更多的年轻人来了解竹编,好不让这门手艺消失。五湖四海的人通过他们的淘宝店铺,玩起了竹编。竹编基于篾匠就是父母一般的存在,想要它活下去,就不能去仿古,只能去创新。多少年的风雨造就了篾匠波澜不惊的平稳。篾匠用篾片穿插扭编昭示着传统,又用新式的花样让竹编焕发着不一样的精彩。2016年9月底,乌镇竹编成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之中的继承与创新,实实在在地彰显了“固守而笃志,变通以通途。”

祖上世代传下来的东西,他有责任去维护,去发扬。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有空也慢下来,去一点点体味人情倾注的竹编。因为每一次的穿插扭编都是穿在岁月里,岁月可以磨蚀一切,唯独不会磨蚀人情。

坐在矮树桩旁忙活的篾匠,笑了。

【篇三:共享的深度】

这个城市的夏天,半是粗糙,半是温柔。零落的阳光洒在斑驳的小学校区斑驳墙壁上,留下一片片明亮的碎片。通往校门的路两旁,香樟绿得要滴出水来,不论是身处喧嚣的哪个人看了,都会心情愉悦。

“哈哈哈哈……”一阵煞风景的粗犷笑声从远处传来,砸进了我的耳朵,方才还沉浸在与老师聊天快感中的我立刻有些不满地循声望去,只望见一群半敞着制服的保安凑在一起,正野蛮得挥舞着警棍、聊得唾沫横飞。

我感到无趣便又埋下头只顾向校门外走去,快到门口时,才发现原来那些粗狂的保安中还围着一个蹲坐在地上的大人。我远远地驻足,驻足观察那个举止奇怪的大人,或者说那个表情呆呆的大个子——大约是个傻子。

他歪着头摆弄着手里的精致的竹编小笼子,一边与笼中绿油油的小螳螂,一边有些词不达意却又很勉强地与保安对话。

“哈哈哈你看这螳螂翅膀都翘了,活不长咯哈哈哈……”

“哪……哪有,我天天给……这个它喂食,好好的呢,只要每天啊……”看到傻大个被保安戏弄后仍一本正经分享自己养螂经验,我有一丝不忍。那些粗犷的保安时不时用保安棍拨弄拨弄傻大个手中的竹编小笼,时不时又用野蛮的笑声打断他就不流畅的热忱表达。我有些不满,却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想着快点回到空调间里独享凉气,远离这片炽热的炎凉。

“哒哒哒”身后传来一阵高跟鞋的声音。“汪老师好!”听到保安们突然收敛、毕恭毕敬的问好,也忍不住回头附和一声“汪老师好!”,这位汪老师微微一笑点头向我们致意。虽说是年过半百的老教师,但她那种端庄、老知识分子特有的强大气场着实感染到了我,不禁呆立在原处默默地看。

显然汪老师也注意到了那个傻大个,径直向他走去,然后在他面前蹲下,细心地请教起养螂经验来。阳光透过叶隙洒在大个子兴奋的脸上,点亮了他的眼眸。

微风拂过,拂去了夏日的燥热,不知道什么时候保安已退到保安室去,只留下两个分享快乐和谐身影。我扬起嘴角,大步走出校门……

时代的进步下,人们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共享一切可以共享的便利,但什么时候开始,他们却忘记了共享那一点一滴的快乐,触手可及却又不屑一顾的快乐。

“我们的校园并不大,可我觉得它很大,可以盛下很多思量。”这是汪老师在当年毕业典礼上说的一句话,当时的穿耳而过,现在却又分外清晰地浮现出来。听,微风在轻吟,螳螂不会像夏虫一般高唱,可我却听到了它的沉吟。

在微风与螳螂的沉吟间,彰显着生命与共享的深度。

【篇四:美在你身边】

美在你身边,你有没有注意呢?

在星期六的上午,我和弟弟一起背着书包去上学,刚下过一场大雨,路上湿漉漉的,泛着水花,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奶奶,满头银发,挎着一个竹编的菜篮子,在马路上缓慢地行走着,忽然一位小伙子从这位老奶奶身旁骑过,老奶奶一个踉跄跌坐在人行道上。菜篮子里的菜撒得七零八落。弟弟看见了焦急地说:“姐姐,姐姐我们把那位摔倒在地上的老奶奶扶起来吧!”我想起了许多好心人救起了这些老人,反而遭到这些老人的讹诈。于是,我一把拽住他,神情严肃地说:“小孩子别多管闲事儿,快走。”弟弟一脸狐疑地看着我说:“姐姐,你怎么这么自私无情呢?哼!”说完便挣脱了我的手,向老奶奶跑去。

弟弟跑向前去,把老奶奶扶起。我分明看到老奶奶的脸上绽放着笑容之花,她抚摸着弟弟的头说:“谢谢你,好孩子,要不是你把我扶起来,要不然我这把老骨头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起来呀!”此时此刻弟弟的行为震撼着我,我不由自主地帮老奶奶捡起撒落一地的蔬菜。对老奶奶说:“老奶奶下次您别一个人出来了,太危险了,万一摔伤了怎么办?下次您一定要小心呀。”老奶奶高兴地说:“谢谢你们了,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啊!好人一定有好报!”我和弟弟开心地笑了,帮助别人也是一件开心的事呀!

美在你身边!“昔日仲尼,师项佗。”古时的庄贤孔子,拜八岁孩童为师, 今天我也要拜我弟弟为师,因为他有一颗乐于助人、热情、善良的心。

【篇五:竹园之家】

我的家乡被命名为竹园村,真是名副其实,因为村子周边自古以来就竹林遍布。其中最大的一片竹林,就生长在我们竹园小学的校园后门外。这片竹子经过不知多少年的繁殖,也不知在哪年连成了片,形成了现在的园。

青青翠竹,不惧风霜,四季常青,掩映出一片独特的风景。斑斑竹林,蓊蓊葱葱,风韵怡人。特别是活动在竹林之中的各种鸟儿,更为竹林增添了几分动态美。傍晚时分,是最为热闹的时候,隐蔽在丛林里的那些鸟儿们,有的摇着身子,有的抖着翅膀,有的翕动着小嘴叽叽喳喳,呼朋引伴。

竹子非草非木,在植物界属于一种奇特的物种。它不仅属性奇特,个性也不同于其他品类。它外形挺秀多姿,集刚柔于一身。它就以那种自然生就的美,以及不同凡响的品格,成为同学们在植物界的最爱。就连我们学校的校训还是由竹子的品格凝结而成的呢:“正直、虚心、坚韧、向上”。

学校后面的竹园,是我和同学们课外活动的乐园。我们在园里看书、做游戏,进行劳动技能训练及自然科学实验。因为拥有竹子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我们学校成立了名为“竹园之家”的科学兴趣小组,刚刚退休的李新元老师,被返聘为这个小组的辅导员。

这里的竹子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齐全。紫竹、方竹、凤尾竹、罗汉竹,还有那当地稀见的麒麟竹、金镶玉竹、黄皮刚竹。其中花杆毛竹分布最广,因为它是竹编的最佳原材料,外皮光滑、清亮,带有俏色,用它编成的竹器最为美观、亮眼。李新元老师业余从事竹编手艺,可以说是竹编手艺的传承人,不仅在我们学校,而且在我们周边村庄也远近闻名。在同学们眼里,李老师堪称竹编大师。编织,讲究心灵手巧,他编织的动作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手里的篾条,随着手指的律动上下翻飞,花样迭出。一棵棵竹竿在他手中被剖开、刮净,再经过穿插、勒箍,编织成一顶顶斗笠,一张张竹席,一只只精致的竹篮、竹筐。在李老师这位“名师”的精心指导下,“竹园之家”科学兴趣小组的组员中,堪称“高徒”的竹编能手不断涌现。

近两年来,为把这片竹林进一步打造成我校的“后花园”,李新元老师率领“竹园之家”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深入考察,针对园内的环境、布局以及配套设施等各个方面作了全方位的整治。

首先,我们在竹林周边开挖了一条排水沟,旱时引水,涝时排水,以保障竹子旱涝无虞,同时在四周栽上一圈荆棘丛,以防家畜及行人随意践踏。随后在竹林的四面边界分别用水泥和砖块砌了一个大蓄水池,用以引流污水。在林子间隙,又运来细沙修铺几条弯弯曲曲的林间小道,小道的尽头和交叉点再安放上石几、石凳。最后,同学们恭请李新元老师亲笔书写“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等等赞扬竹子品格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标语,精心制作成宣传牌竖立在几处显要位置。如此一来,一座以竹林为主体的小小公园便初具规模。

小公园的名称,经同学们公议,被定为“竹园之家”——大家的绿色之家。

【篇六:小鹦鹉】

“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刚一进门,就听到清脆的鸟叫声,咦,哪来的鸟叫声?我发现阳台的角落里多了一个竹编鸟笼子,鸟笼子里隐约可见几只色彩鲜艳的小鹦鹉。

瞧,这些小家伙的羽毛特别艳丽,黄的、绿的、蓝的、红的,相互叠映,一片叠着一片非常整齐,全身毛茸茸的,摸上去软乎乎的。那圆圆的小脑袋,那黑溜溜的眼睛,那尖尖的小嘴吧,那一对小脚撑着肥肥的身子,憨态可掬,招人喜欢!

这些小家伙好像什么时候都很饿。每次我给它们准备小米,刚放进食槽里,它们就立刻跳了过去,毫不客气地弯下腰,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它们先一口气连吃两三粒米,接着,它们像机关枪一样,“咻咻咻”的,吃得狼吞虎咽。后来它们干脆直接把脑袋塞进食槽里,“吧唧吧唧”吃着,有时它们还为这件事打起架来。这真是一群贪吃的小鹦鹉!用餐后,它们就会优哉游哉地来到了水槽旁,轮流优雅地抿了一口水,含在嘴里,仰天“咕噜”一声,一哽脖子,咽下去了。

小家伙和我的关系渐渐变得亲密了。它们像我的小伙伴每天和我快乐地成长,早晨我说了一声“早上好”,小家伙也向我叫了一声,好像也叫“早上好”。晚上,它们也会对我叫一声,仿佛是在说“晚安”。当我快乐时,它们围着我飞来飞去,唱起欢快的歌;当我难过时,它们落在我的肩上,微微地垂下头来……

有一次,弟弟吓着了小鹦鹉们,小鹦鹉吓得躲在笼子角落,把头埋到翅膀下,无论我怎么再三呼唤,它们也不出来,让我心疼的直掉眼泪,气得我两周都不许弟弟靠近我的小鹦鹉。

小鹦鹉虽然没有大熊猫的可爱,没有老虎的威风,但它们善通人性,陪我度过一个又一个快乐的时光。我喜欢这些可爱的小鹦鹉。

【篇七:有你真好】

灿烂群星下,有一个一直抬头注视着天空的女孩。

这个女孩叫默,她有着一头柔顺的头发,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每当微笑时嘴角总是呈45度,给人一种温暖而开心的样子。

在她的手臂上有一个宽大而又精致的银镯,这是她的外婆留给她的。默的身世很可怜,在她两岁的时候,父母就离了婚,她的父母谁也不愿领养她,只好把她安置在她的外婆家。

默的外婆是位年老的妇人,一双黑色的眼睛深陷到眼眶中,干瘪的嘴唇中包裹着几个稀落的牙齿。她的外婆只能够靠着几亩薄田来维持艰苦的生活。当她看到黙时便很喜欢她,欣然接受了默的领养权。

默的外婆把默放在一个竹编的背篓中,里面铺满了名种颜色的布,每天背着黙,拿着锄头去干活。本来年迈的外婆,这下显得更加苍老了。就这样,黙的外婆每天朝着太阳出发,背着月亮归来,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持续到黙六岁的时候。

默开始上学了,每次考试总是第一名,为的是不让外婆伤心,黙的外婆也为有这样的外孙女而感到自豪。

由于黙的学费较贵,黙的外婆只有拼命干活,终于累倒了,一天到晚只能睡在床上,家里的一切活都只能交给黙。

黙的外婆临终前把黙叫到面前,干枯的双手紧紧握着黙的双手,有气无力地说:“黙呀!我怕是快不行了,我死了没什么大不了,可我就是放心不下你呀!你一个女孩子可怎么办呀!”你不要再说了,你不会的,你不说要等到大学毕业吗?”这时的黙已经累的泣不成声了。“黙呀!我知道你怕黑,当我死了以后就不用怕了。当你想我的时候,你就抬头看看天空,离你最近最亮的那颗星就是我。”说完外婆就断气了,干枯的双手仍然紧紧的握住黙的手。

许多年过去了,黙仍然坚信外婆临死前说的话,外婆一定在天上看着她。

每天一到夜晚,黙总抬头仰望天上的星星,黙黙的说:“有您的陪伴,我是世界是最幸福的人。”

热门推荐
1日照游记作文
2我的奶奶
3假如我生活在土星
4读书,使我乐在其中
5从终点出发
6篮球班使我快乐
7我最想发明的一样东西
8读懂母亲
9有你的日子,春风十里
10“六一”文娱活动
11大宁灵石公园之旅
12《秋思》改写
13爱上阅读
14小动物
15我的家风
16第一次读科学书
17幸福在心底
18我家的传家宝
19如若安好勿忘心安
20书香伴我成长
21碎片
22吞噬生命的火灾
23乡村美景
24我不想当哥哥
25乐在其中
26大自然的声音
27这里也是我的舞台
28亲情
29登花台
30我们的班级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