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年例的作文

【篇一:我们身边的年例】

春节到了,身为湛江人的我们,会想到什么?不错,就是我们湛江的年例,每到年例,总是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而我,就多次感受到这种喜庆……

又到了年例日,天都还没有亮,“咚咚咚”的锣鼓声就连续不断地响起来,吃过早饭后,妈妈就带我出街观看我们村子年例的“前戏”——游行。

这游行队伍壮观极了,像一条长龙似的,浩浩荡荡。走在最前头的是一辆彩车,彩车周围摆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朵朵鲜花竞相开放,美丽极了!彩车过后,一个个像一朵朵彩云似的向我们“飘”过来的飘色上有“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的七仙女与董永;有“一身正气”

的包公;有“历尽千辛万苦,才最终厮守”的牛郎和织女;还有每一辆彩车上,都有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吧。

忽然,人群中一阵骚动,我定睛一看,天呐,是狮子,是舞狮的队伍过来了,舞狮的哥哥姐姐把狮子摆弄得可爱极了,它们一会儿蹦蹦跳跳,一会儿向人群点头哈腰,一会儿拱手作揖,引得观众们哈哈大笑……

一阵热闹非凡的“游行风”过去后,我们步入了今天的主题——吃年例。各家的主人们已经把各色各样,飘香着的菜都摆放好了,等着客人们入席,爸爸妈妈也带我去了其中一位亲戚里串门,一进门,又是一片喜庆热闹的场面,客人们友好地向主人问候,主人领着客人到席位上,我和爸爸妈妈也应约来到其中一个席位上,我好奇地抬头观察,我看到本身并不认识,但因来到同一家主人中作客的人们,化陌生为友好,互相亲密地攀谈着,竟像“酒逢知己千杯少”般的老友,看到这一场面,我心中万分感想:这年例把陌生的人们变成了朋友,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然变短,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友好。

过了一会儿,主人家在外多年的儿子过来向父亲敬酒,告诉父亲,他是因为这次年例才从外地专程回来的,我听到,心里又一番感慨;这年例功劳可真大,竟令多年不见的父子又团聚了。

“开饭了”看到这一桌的鸡鸭鱼肉,又虾又蟹,我思绪又开始活跃起来:这年例,有象征着我们国家真的富强起来了,每家每户的人们都可以吃饱喝足了。

一会儿,鞭炮声响了起来,这响亮的鞭炮声,这热闹的年例,是新的一年美好憧憬的开始,是家乡人民祈盼风调雨顺、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美好方式吧……

湛江的年例,对于我来说,不仅仅只是一种民俗文化,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一种方式,也是象征着我们祖国已经富强起来了,还有那朋友间,亲人间把酒言欢之中,我感受到了,那些朴实无华的情感,那份亲情,那份友谊……

【篇二:湛江人身边的年例】

在我们湛江这里,有一种民俗叫“年例”。

追溯年例的历史,它实际上是扩大了的元宵节、庙会、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大约起源于明清时期,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古时候,湛江人受福建莆田文化的影响,每年的初春至清明期间各村都会挑一个固定的日子,开展舞醒狮、游神、演大戏,放花炮等多项活动,祛除凶灾恶毒,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久而久之,便形成一年一度的年例。

外婆家在郊外农村,三月十三日是那里的年例,每年这个时候妈妈都带着我回去过节。

初春的早上,还带着露珠的晨风缓缓拂过,一切看起来都还是那么惺忪。我刚来到村口,一幅喜气洋洋的画面就展现在眼前。“游神”的队伍此时从祠堂出来了,旗幡开路,一路欢闹,打破了来时的宁静。队伍中,有人撑着阳伞“护神”,有人举大旗扛大刀,威武十足。“众神”所到之处,鞭炮鸣放,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众神”被抬到村口,早早守候的妇女们燃旺手中香烛,直奔香案争插头柱香。大家都期盼着神灵保佑,期盼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接着,便是盛大的“摆醮”和“祭神”。平时供奉在祠堂的神像被请到广场,神像前长长的供桌上摆着丰盛的贡品。村民纷至沓来,广场聚集了好多人,花灯轻曳,红联飘飘,烛烟袅袅,一派喜庆吉祥的气氛。唢呐吹响了,锣鼓敲响了,祭神仪式开始了。穿着八卦袍的道公用特别的语调,叨念着冗长的祭文,祈求众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村民朝拜更是讲究礼节,三拜九叩,动作规范,在虔诚祈愿谷粮满、仓世道清平。

到了晚上,乡戏便成了主人招待亲朋好友的盛宴。木偶戏是老人的佳肴,露天电影就是年轻人的甜点,而我们这些小孩子最喜欢躲在银幕背后,洞察戏里春秋,忙得不亦乐乎。

这就是我们湛江的乡俗,像一首抒情诗,在每年春意盎然时分,抒写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憧憬。

【篇三:湛江的春节】

漆黑的夜空倒挂着一弯月,像片会发光的柳叶。只听轰隆隆一声巨响,打破了原来的宁静,一枚枚烟花向天空喷去。

过年咯!走在大街上,人们忙忙碌碌地准备过年,穿上了节日的盛装。四周洋溢着喜庆的气息,少许并未歇业的商铺张灯结彩,家家户户的门框上贴上了崭新的对联,代表了对新的一年的憧憬以及对新年的祝福。

除夕的晚上,一年都不见一面的舅舅舅妈带着弟弟妹妹一起来吃年夜饭。大家一边吃一边聊着,述说这一年来发生的趣事,不时发出欢乐的笑声,气氛十分融洽。

晚饭后,大家一起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笑闹着,好不热闹!

进入深夜,12点的钟声敲响了,拿着鞭炮冲出家门,汇入今晚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直到正月十八,村子里各家又一次大摆宴席,召集亲朋好友前来相聚,这叫吃年例,过完年第一顿大餐,寓意是在新的一年里有一个好的开头。附近的每个村子摆年例的时间都不一样,就是为了防止一天跑两地而忙不过来。家家户户门前摆满了一大排餐桌,生怕坐不下似的,不过这倒也真,有好些时候还要加台呢。

餐桌上什么好吃的都有。饭前一盘花生,一碟彩糖,就这样与多年未见的亲戚拉起了家常。这天不吃普通的白米饭,而是年例中独有的八宝饭,这是由糯米、红枣、葡萄干、花生米、核桃、莲子、腰果和瓜子仁掺和而成。再上正菜,有鸡、鹅还有临海人必不可少的海鲜。其中有不少菜有特殊的寓意,就挑最有代表性的两样说,发菜和猪舌。发菜寓意很容易猜,发菜发财;猪舌就不一样,用湛江当地方言说,“舌”字不读原来的音,而是同“利”,自然就代表“诸事顺利”。

这饭一直吃到夜幕降临,突然,几道璀璨的烟火飞上了天空,在空中华丽地绽放,最后慢慢隐于黑幕之中……

【篇四:幸福满满】

厨房里香气飘溢,热腾腾的肉丸子在油锅中上下翻滚,母亲熟练地握着铲子,左右来回“挥舞”着。我闻着肉丸子油而不腻的香味,幸福满满。

幸福满满·春节

春节是中国人新一年的头等大事。对于我家也不例外。年夜饭从下午三点就开始招罗了,小孩子科拿着红包,兴高采烈地蹦着,家里的大人们洗菜、切肉,忙得不亦乐乎。看!母亲正在做“年年有余”呢。她把一条腌过的生鱼轻轻入进锅里,鱼一碰到滚烫的油,立马“滋滋”地发出声,鱼内混杂着姜葱蒜的香味飘入整个屋里,冲进我的鼻子。出锅时,淋上汁的鱼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撒上几粒葱花,把我食欲全都勾出来了,一上饭桌,我迫不及待地夹上一块鱼肉,白花的鱼内配上酱汁,用筷子轻轻夹上送入口中,鱼内柔软即化,来自海洋的中南海马上涌进心头,那种感觉从口到胃,简直是无法言喻的幸福。

幸福满满·端午

划龙舟,洗艾叶澡都是端午节的习俗,当然更少不了吃粽子。刚风采摘下来洗好的叶子,用手围成一个漏斗型,勺上一勺糯米,加上蛋黄和猪肉,一个蛋黄猪肉粽就做好了。外婆正在手把手地教我做粽子,一步一步都很认真,外婆在为我做好的粽子捆上细绳。阳光透过树叶形成一块块斑驳,我和外婆把蒸好的粽子端出来,摆在桌子上。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粽子,属于糯米的独特香味立刻飘逸出来,用勺子往这座三角形的“小山”挖出一块,蛋黄和猪肉浑然天万般成为一体。我用嘴吹着热乎乎的粽子,把那一勺子放进口中,糯米虽有些黏牙,但完全不腻,蛋黄和猪肉也在口中被咀嚼着,三者混为一休。粽叶的清香在脑中散开,粽子就这么被我一勺勺地吃完,它的味道一丝一丝地沁入心脾,让我回味无穷。

我品尝到了来自端午的味道,幸福满满。

幸福满满·年例

年例是我的家乡才有的特殊节日,每年的指定一天是全村人都要回村吃饭。大家不分你我一同坐下,享受着这个每年独有一天的特别日子。一盘盘菜被端上桌面,鸡、鸭、鱼、虾应有尽有,大家边吃边问候,谈论着一年来的生活情况。家乡盛产海鲜,连虾也比别的城市长大倍,碗里的虾通身都是红色,艳丽无比。剥去虾壳,红白相间的虾肉透人垂涎,令人食欲大开,像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夹起一块蘸点酱油。放入口中,鲜美无比。嘴巴不受控制地咀嚼着,虾肉美味到让人欲罢不能,广东饮食素来原汗原味,虾肉天然的味道是任何调料品都替代不了的。我闭上眼睛,弹劲十足的虾肉在牙床上跳跃,海浪在心底一波波拍打,此刻仿佛敖游在蔚蓝的大海里。

我品尝到了来自年例的味道,幸福满满。

家乡的味道在每个节日都不同,但不变的是来自心里的幸福。进化论是香气扑鼻的鱼、令人回味无穷的粽子,还是鲜美的弹劲的虾,尽管味道不同,但都令我幸福满满。

我,因为家乡独特的美食,幸福满满。

【篇五:家乡的春节】

我的家乡在广东湛江,这里最热闹,最欢喜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

过春节之前,人们为了除旧迎新,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意在把不吉利的气息都扫走。

除夕可以说是春节的重头戏。这天,我们都要回奶奶家祭祖拜神,还要贴对联、门神,还有倒“福”字,据说是为了驱赶年兽。晚上,家家户户和和美美地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看春晚。满桌子摆的都是吉祥菜,有寓意着“年年有余”的鱼,“发财就手”的猪手,“好事连连”的蚝士,“年年高”的年糕,“生财”的生菜……吉祥且味美。吃过团圆饭,小孩子们大都去放鞭炮和烟花,大人们大都在唠家常,到处充满温馨的味道。

除夕夜守完岁,就是大年初一了。有人会回到乡下,吃素、拜年;有人外出游玩、逛街。这一天,街上到处红红火火,人山人海,充满着过年的喜气。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粤西人一般会过“年例”,据说是为了纪念为人类带来幸福生活的冼夫人。我们村的年例是在正月初十。那天,村里会举行游神活动,很多人都出来烧香拜神,把游神的队伍围得水泄不通。游神所祭拜的神灵一般都是古代神话故事里的仙或佛。那阵势气派着呢,让人还真以是神灵下凡了!在年例活动中,我们还可以观看到一些非常特别、平时看不到的节目——“穿令箭”(用一支令箭穿透两颊,只要涂上银灰,一点痕迹都没有),“滚刺床”(村里会请些高手滚过有荆棘的床,意为来年披荆斩棘,不怕困难)。这些节目精彩缤纷,充分地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眨眼,春节在吃完元宵节的那包汤圆后便结束了,民族文化的魅力却令我记忆犹新!

我爱家乡的春节!

【篇六:身边的民俗——年例】

五千年的悠悠历史长河了,孕育了多少富有魅力色彩的民俗文化。那般如同银河般灿烂的文明,传承了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体现了现代人对幸福生活的想往。

而在我身边,也有一个特别有本土气息和名俗风情的文化传统,那就是在我国南部沿海地区都有一种民风情调的文化——“年例”。或许有人听过,或许也有人没有了解,没有关系,就让我带你们进入“年例”的世界了去感受吧。

在我的家乡,同样也会举办“年例”。所谓“年例”,就是一年一次类似于春节的重大日子。但是这并不乏各地风土情调,因为每个不同村庄所依照来主办“年例”的主题都不尽相同,不免有几丝幽美神秘却总是吸引人的气息。我家乡的“年例”主题,据村中的长辈在夜中促膝长谈中才知道,原来家乡的先人们为了在农闲之际和家人朋友团聚,于是便定下主题,也就是立下规矩,在每年的正月十六都要把亲戚朋友请来,团聚在一起。于是乎便成了我家乡的“年例”。但是,各个村庄的“年例”来源是不尽相同的,充满了他们本土的气息。

到了正月十五晚,也就是元宵。在家里人吃完汤圆后,就要开始准备明日的“年例”的活动事项了。首先通知亲戚朋友,也有的时候提早通知。然后就从养的鸡中挑出适合的鸡,准备第二天用来敬奉神灵和招待亲朋好友。接着就要去了解“游神”的路线。所谓“游神”,就是村里的一些大人和小孩有的身披狮子的服装舞动狮子,有的打鼓敲锣,有的则拿着形形色色的旗子,以示神灵到来过你家并带来福气。确定路线后,就要决定第二天杀鸡的时间,从而能在神灵到来之前摆好并端上桌子。

到了第二天,我们一家人早早就起来了,在决定的时间里杀好了鸡,摆放在碟子里,并且把桌子摆放在家门前,把鸡放在中央。在桌子上摆放了蒜,葱,糖果,茶,酒等许多好寓意的物品。当“游神”队伍走过时,我们要先放鞭炮,然后他们在桌子前舞着狮子大展旗鼓,场面十分热闹,象征着红红火火。“游神”队伍离开之时,我们要递上红包。

接着亲朋好友纷纷到来,于是便开始了全家团聚的美好的团圆饭。

这就是“年例”,充满了本土浓厚的气息。成为众多民俗文化的闪闪银河中的一颗。

热门推荐
1游金仓湖有感
2最美的姿态
3关于友谊的作文
4规则也是一种美
5品味生活
6秋天的叶
7世界因我而改变
8感受初三
9我的小伙伴小六
10家乡的柑橘
11读书感受
12迷人的乡村
13读红岩有感
14防震减灾应急演练
15给人类的一封信
16描写枇杷的作文
17我“讨厌”书
18万能的鸡蛋壳
19如若安好勿忘心安
20秋天
21春天的校园
22《如果远方有奇迹》读后感
23打开友谊的一扇门
24感恩的心
25走过青春的明媚忧伤
26直面挫折
27别怕,向前再迈一步
28脚下的路
29我常想起她
30文具盒里的争吵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