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田世国的作文

【篇一:“孝”到永远】

俗话说“百善为先”。孝心、孝敬、孝道,是中华民族对待祖辈的传统理念。“孝”主要是对待父母,长辈的“孝”,强调长幼有序。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了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分开,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前者。这绝对是误区!其实“孝敬”与“报销祖国”二者都光荣。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是统一。也就是忠孝可以两全。

相传东汉时期,有个人叫董永,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湖北)。在这之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董永卖身到一家富主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公路时,他在槐荫下遇到一名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用一个月的时间织成三百匹布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走到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数千年的问题。而在当代社会,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的母亲收获慰藉。

“孝”,单单的一个字,却影响了历史,他穿梭在人间真情之间,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然而如今许多子女虐待老人,不孝顺父母,他们又何曾想过,是谁养育着他们,是谁关心着他们,是谁在他们受挫折时始终不离不弃,是他们的父母,是他们现在冷眼相向的人,是即使儿女不孝也没有一句怨言的人。

既然你宁愿被世人辱骂也不知悔改,那你这个人就是真的失去了良知,失去了人性。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试着学会“孝”呢?高兴,一句短暂的问候,一个匆匆的拥抱,都会让父母感到高兴,我们不需要做的伟大,仅仅这些,足矣!

【篇二:读《孝心无价》有感】

百叶窗折射的光影落在那本略显斑驳的《毕淑敏散文集》上,我翻开之后细细品味。其中,《孝心无价》这篇文章像块磁铁似的把我吸引住了……

《孝心无价》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文章首先否定两种人,一是求学的苦孩子,一是离家的游子。前者不顾家庭的困难,还要坚持读研究生,以致母亲不得不去卖血;后者在父母重病在床,行将就木的时候,斩断父母最后的期冀,断然离家。由此引发出孝这一瓶常规而又深刻的话题。作者相信天下每一个忠诚赤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但作者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时间的流逝,将会带走行孝的机会!

合上书本,我受益颇多。往事像打开闸门的水,从我的心河迅速流淌地漫延开来。

梁实秋曾经说过:“父母的爱是天生,是自然的,如天降甘露,霈然而莫之能卸,是无条件的施与而不望报。”仔细回想,夏天那一盘甘爽的西瓜,冬天那一杯温热的牛奶,学习时那一句关心的问候,玩耍时那一声小心的叮咛……父母总在暗处默默地做我们成长的基石,多少苦累,却从未说过一次。如此莫大的恩情,我们怎能不给予回报呢?

大家还记得田世国吗?一个让亿万人民受感动的孝子,为了延长母亲的寿命,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像田世国这样的人,世界上有多少?不用说像他这样肯给母亲捐一个肾的,就是肯抚养老人的子女又有多少呢?父母辛辛苦苦地把他们拉扯大,他们不是照样将父母无情地赶出家门,无情的殴打老人,然后扬长而去。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这是怎么回事?做事粗心大意,以后你怎么立足社会呀!”我低下头,拿着那张七十分的考卷,心里像打翻五味瓶似的,酸甜苦辣咸。父亲端坐在沙发上,面如土灰,我感觉到“暴风雨”的来临了!“童童,没事的,下次考好不就得了,一次考试不必放在心上!”身后传来了妈妈亲切的安慰声。“你就惯着她吧!”说着,父亲摔门而出。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每天早上母亲都像“闹钟”一样叫醒我。为了让我能有营养和精力学习,费尽心思为我搭配一日三餐,做任何事情都鼓励我,支持我。而父亲的爱,却尽在那不言中:吃肉时尽把肥肉往我碗里夹。作业必须按时完成,如果被父亲检查出问题,免不了要挨一顿批。他们爱我的方式各不相同,却如天地般永恒,如岁月般绵长,温暖我们的一生。不知你有没有发现,父母头上的几根白发。眼角的几条皱纹,都是为你而生!

古语道:“百善孝为先。”孝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品质。只不过,有些人的孝心被生活的飞尘所掩盖了。在我们的同学中,不孝敬父母之事时常发生,有些同学厌烦父母的唠叨,常与父母顶嘴,殊不知,那些唠叨满载着父母的爱;有些同学从未关怀过父母,把父母当成是自己的金库,殊不知,爱不是无底洞;有些同学视父母的爱为理所当然,殊不知,父母也需要爱……乌鸦能反哺,羔羊会跪乳。而我们新时代的中学生,难道真的不如乌鸦和羔羊吗?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大家都逐渐淡忘了,没有父母,我们哪来生命?一次关心,一个微笑,一杯温茶,都是回馈父母恩情的最佳礼物!他们不希望你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人之举,只愿你平平安安度过一生。同学们,趁你们父母健在之年,尽早行孝吧!

【篇三:感动中国系列丛书读后感】

手拿一本书,坐在槐树底下,那青藤一旁放着一杯龙井,在龙井的苦涩中,在槐花的清香中,我品味着着书中的感动。

古有黄香,今有陶星

黄香十一岁时,母亲便因冰去世,只留下了小黄香年迈的父亲。父亲含辛茹苦的将黄香带大。黄香长大后,为了感恩父亲,夏天他便用扇子将席子扇凉后,再让父亲上床睡觉:而冬天则用自己的身体将被子晤暖。

陶星,一个上初中的男生。小时候,父亲去世后只留下了只有婴儿般智力的母亲,陶星懂事后不但没有嫌弃他,而且细心的呵护和关心母亲。刚开始的时候饭总是糊,他便将好的盛给母亲吃而自己则吃又焦又糊的。母亲的智力只有婴儿那样,脾气也不好,陶星甚至担心她晚上睡觉会踢被子。晚上只要母亲一抽搐,陶星便会从觉中惊醒,起身给母亲喂药。冬天,他怕母亲受冻便将她的双脚放在自己的怀里。,

“黄香温席”的故事流传了千百年,他用他的行为阐释了孝道,阐释了感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田世国中央电视台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来自山东枣庄的田世国,因为“捐肾救母”的事迹和刘翔 、袁隆平、任长霞等一并荣获200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被评为山东省首届十大孝星之一。一时间,他的名字家喻户晓,成为当代孝子的典范。

那天天上飘着雪,雪从天空中晶盈的飘落至下仿佛风一吹就会破碎。而此时田世国的心也如此。回想以前母亲用自己的汗与血为自己得来的学费,泪水从他的脸上流下。母亲却得了糖尿病,且需要换肾,在瞒着母亲的情况用自己的肾给母亲换了肾。而母亲至今却不知自己的肾是自己儿子的……

我们都说世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在颂扬母爱的诗句中,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非常有名。其中的不仅是因为这首诗用非常朴素的语言把母爱表达得生动传神,淋漓尽致,而且它提出了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问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个被追问了千百年的问题,而今田世国用行动做出了自己的回答,给天下的父母一个满意的答案。

感恩父母,感谢他们的哺育,感谢他们的爱……

感恩父母,回报祖国,翻开成长的笔记,打开成长相册。哪儿有妈妈不知昼夜的为你织衣,哪儿有妈妈含辛茹苦的哺育,那儿有你蹒跚学步时的艰苦……,那都是儿时的回忆,现在我们长大了,面对着老师与学校的希望,面对着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或胜利,面对父母每次的激言,总是充满了恨意但是这后面却是父母对你无丝的爱。让我们学会感恩,学会感激,学会报达父母的辛苦哺孕,让我们行动起来!

在父母生病时送上一声亲切的问候,在父母回家时,帮他们拿一下鞋子;在父母工作辛苦时奉上杯茶……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则国雄,少年雄于世界,是国雄于世界”这是14岁毛泽东所说,虽儿时不懂其意,长大后却民懂了,但是至今我却将其与父母连在了一起,因为没有父母的培育,怎会有我们的现在,所以我们要“感恩父母,回报祖国”!

【篇四:人生路上真情多】

人生好比一杯清水,看似无奇,却也甘甜;人生好比一壶美酒,馥郁香醇,爽口浓烈;人生其实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有绚丽的彩霞,广阔的天空,巍峨的青山,澎湃的大海,还有万物间弥散于空气中的真情

——题记

人生路上友情多。渭城的朝雨,落下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不舍;“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是离别的彼此勉励;“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一语却将留恋化为了明天的辉煌。友情驱散了你心中孤独寂寞的阴影,为你带来笑声和欢乐。欲将心事付瑶琴,就让那“知音少,惟恐弦断无人听”的忧愁被友情感化为一缕青烟,升入天空,被一阵清风吹散。

人生路上亲情多。苏东坡中秋思念兄弟,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寄托给月亮;“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田世国为母换肾,感动天地。这就是为什么剑桥小河更浪漫的流水,莱茵河畔更透明的阳光,始终比不上家乡黄昏时一盏橘色的小灯。龟裂的心田需要亲情甘霖的滋润,寒冬的坚冰需要亲情阳光的融化。让温暖永远伴随你左右,在亲情的呵护下迎接美好的明天。

人生路上也需要爱情。“天涯地角有穷时,惟有相思无尽处。”这是鉴证沈园两首“钗头凤”的经久不息。“人比黄花瘦”的女词人李清照,却也被爱情左右。前期的她,与丈夫共享生活,于是便有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笑语连绵之际,命运却被开了个玩笑。后期的她饱受丧夫之苦,经历了流离失所的生活,于是便“只恐双溪舴舟,载不动许多愁。”物是人非事事休,前者的舟是幸福欢乐的载体,后者却是忧郁思念的寄托。爱情便是如此神奇!

人生若是大海,生命便是帆船,愿你掬友情作为号角,扯亲情作为揽绳,让真情扬起你的风帆,一路前行!

【篇五:百善孝为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题记

我们跌倒时,是谁鼓励我们爬起?我们犯错时,是谁耐心地教导我们?我们哭泣时,是谁小心翼翼地擦去我们的泪水……

没错,是我们的父母,他们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一直陪伴着我们,为我们默默地付出了十二个春夏秋冬。每一位儿女的外貌和心灵深处,都深深地刻上了自己父母的烙印。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逐渐长大成人,在每天的晨曦中和夜晚的灯光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父母为养育我们甘愿付出一切的那种精神。作为儿女,我们要学会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孝”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孝”的观念源远流长,在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这表明在公元前十一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学会了怎样孝敬父母了。我国古代还把“孝”看成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意思是为人子女者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人们是务必身体力行的。

还记得“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么?这是“感动中国”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自己的身体做出了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或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其实,孝敬父母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是做人的根本,古人常说:“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对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照顾、不体贴、不尊敬、不爱戴、不常怀有感谢之情,又怎么会去爱他人、爱集体呢?一个人对生身父母都没有深厚的情感,又怎么能够升华出高尚的爱国之情呢?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会爱别人,爱社会,爱国家。尊敬、赡养父母,不只是报答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规定的必须履行的义务,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我们要牢记:百善孝为先!

热门推荐
1游莫高窟
2我的六一
3我的爱好
4你的美,触动了我的心灵
5想起那段温暖的时光
6放下顾虑
7水的故事
8原来生活这么美
9一场激烈的足球赛
10我家门前的变化
11我最喜爱的一个文学人物
12记童年一件有意义的事
13普通话的风波
14奶奶的爱
15苏州园林导游词
16
17桃林雨
18安静的力量
19给童年的一份悼词
20爱在踮起脚尖时
21感恩父母
22夹弹珠比赛
23走进初二
24年味去哪儿了
25下雪了
26桂花茶
27改写书戴嵩画牛
28日落
29平凡的味道
30日出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