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忘不了】
午后,我随意从架子上抽出一本书。翻开书页,跃入眼帘的是一片淡粉色的莲花花瓣,纹理清晰。轻嗅,分明还留着些许香气,回忆便在这香气里漾开……
小时候,我在外婆家住过一段时间。外婆家的院子里有一个大池塘,外婆闲着无事,种了一大片莲,粉的、白的、红的,娇艳地俏立。外婆极爱这莲,花了好大工夫才能养成这般壮美。可外婆最爱的,还是这莲的本质,所以常常拉着我,在凉凉的雨后,在习习的风里,一起坐在长廊下,赏莲,说莲,赞莲。
雨后的莲是极美的。前边有莲,后边有莲,人在莲风里,那是怎样的情致?水面泛着迷人的涟漪,淡淡的白雾朦胧地围拢着莲,莲叶田田地擎着,清晰可见的是那叶面滚动的水珠,晶莹剔透;一粒水珠落下,叩开水面,便有一圈一圈完美的细纹漾开。
我总是把莲想成一个个倾城的美人儿。想将脸颊轻轻地靠上,滑过那细腻的肌肤,窃一缕幽香。芙蓉玉面,如诗如画的美人啊,温婉的,清新的,热烈的,一张张秀丽的脸庞都那么纯洁脱俗,不杂一丝异质,不用半分雕饰,只是那么浅笑着,似水的眼波若有若无地流向你。
外婆喜莲,也喜古诗词中那些赞莲的句子。外婆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是莲的风骨。如今我也会吟上几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是莲的容颜;“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是莲的情怀……
那时,我喜欢听莲的传说和故事,外婆知道的多,我也为莲的美而折服,说要做莲一样的女子。外婆笑了,叫我勿忘莲的品质。我想,外婆年轻时定也像这莲一样吧,美丽恬静。
现在外婆老了,没有多少力气去打理那片荷塘,莲竟也还能自生自长。但我再也没有见到比那时更美的莲……
勿忘!勿忘!我怎忘得了外婆的那一片莲,和那片莲香里的外婆呢?
【篇二:出淤泥而不染】
田田荷叶中你婷婷而立,阳光暴晒下你含苞待放。莲,清秀而娇艳的莲,无数次走在画家摊开的宣纸,藏于诗人吟诵的诗歌,在天地间留下你那刚正不阿的身影。——题记
古往今来,莲,这种美丽的植物渐渐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深深地扎根于我的心中。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是对莲的一个绝妙写照。
记忆中,妈妈常带我去一个集市,在通往那个集市的一条大道的旁边,常年栽种着一些莲。每每坐车从哪里经过,我总想下车,去触摸那一朵朵盛开的莲,感受绿叶间可爱的红。然而,每每想停车都不能如愿。于是,我只能带着一丝遗憾离开。
终于,上苍满足了我这个小小的心愿——有人开垦了荒地,种下了一小片莲。种下的一个夜晚,我兴奋地跑去观赏那一朵朵美丽的莲。我蹲在路旁,月光倾泻在莲花上,娇嫩的花瓣如同她美丽的裙摆,随风摇曳。中间的小莲蓬则如同她高贵的王冠,不自觉吸引着我靠近。靠近时,脚下不经意踹出的两颗石子儿溅起了泥水。我惊奇的发现,溅到脚上的泥却没出现在荷的植株上,有的只是那天然的绿和红,而它的底下却是浑浊的淤泥。我眼前一亮这,这不就是莲出淤泥而不染的表现吗?这不正是一直存在于人们心中的美好信仰吗?
我惊诧于莲这个特点,也惊诧于世人的这种品质,然而,从古至今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呢?明代的海瑞,清代的郑板桥都是在大部分官员贪污腐败的情况下,仍然能洁身自好、清廉公正、惩治贪官,不愧为“出淤泥而不染”的典范。
一个人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他都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样的人就具有莲一样的品格。比如一个公务员,他们如能抵制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心中始终装有人民群众。这样的公务员就具有莲的品格。
其实,每一个人无论他是什么职位,干什么工作,他只要能敬岗爱业、热爱祖国、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他就具有了莲的品质。
人,不就该“出淤泥而不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