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和你在一起】
汲泉而茗,研墨而书,提笔间,仿佛天下归于宁静,置身于一片飘渺的仙境。
古语中云:“文房四宝,乃笔墨纸砚也。”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毛笔了。练笔三年,与笔之间,羁绊最深。握着手中的笔,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自豪感油然而生。
此笔,非硬笔,乃是软笔。我的笔,笔管呈深红色,裹着一层生漆,油亮温润。笔毫乃是兼毫,三分兔,七分羊,取个名号——三紫七羊。
这几年练习书法,你一直伴我同行,成为我的左膀右臂。记得最近的一次展示活动上,来了几位声名遐迩的本地书法家,看到他们,我的心不由得紧张起来,如一只顽皮的小兔忐忑不安。我展开笔帘看着你,那细密柔韧的笔毫,坚挺硬朗的笔肚,似矛尖般锋利的笔锋,宛如一个知心的朋友,平复了我的心情。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如此优秀,我怎能不放心呢?
开始写了,那闪亮的镁光灯,刺着我的眼,也刺着我的心灵,我的心又颤抖起来:这可是展示活动,可不能写坏。硬着头皮,铺纸濡笔,笔尖点水,笔肚吸墨。我写的是行书,要一气呵成,富有变化,浓淡枯湿,皆体现于纸上,才是好作品。
我握着你行云流水般写着,一顿一提,提按相生。你出类拔萃,软硬适中,弹性适宜。折笔间,铁画银钩;回锋时,尽显方遒。圆转裹锋,矫若游龙;跌宕起伏,翩若惊鸿。写着写着,逐渐进入到了忘我的境界,手中的你也越写越顺手。我与你渐渐地心灵上有了感应,有了联系,有了交流。我仿佛在和一位知音畅游书法的圣境。
和你在一起,我沾染了你的从容,你的大气。思来,我愿是你笔下如金丝银钩般练就的、大写的传承文化的“人”字。
【篇二:花随笔开】
蘸着红色颜料的毛笔在宣纸上轻轻移动,一朵牡丹悄然绽开……
我七岁时曾学过国画,看着一朵朵美丽的花儿在老师笔下绽开,心里便萌生出一个想法—我也要画出那样的画。
老师的画室里整齐地摆放着桌椅,种着许多植物,一走进去,迎面扑来的是一股水墨的香味,空气中弥漫着书画的韵味。
我就是在这样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学会了中国画。
初学时,我才七岁,稚嫩的小手连握笔都练了很久,画出的画不是因颜料蘸得太多而在纸上聚成一堆,就是因水太多堆成一片。离老师那几朵艳丽妖娆的花儿差的远了。
那时候,一看到自己画的画,就想放弃。可又舍不得自己的梦想还未实现。
记得有一次,我害怕又画不好,被老师批评,差点儿赖在家里不肯去。妈妈劝了我很久,又答应下次可以请假,我才不情愿地去了。可就是那次,不知怎的,心中不由地有几分对老师耐心教导的愧疚。那天我画得特别专注,就像这幅画是给老师的礼物,手中的毛笔也渐渐听我的话了。一幅、两幅,直到第三幅终于让我捡回了对国画的那点信心。
下课后,老师奖励了我一个桃子,那时还没到桃子成熟的季节,嘴里面细细品尝这鲜美的桃子。自从这次之后,国画成了我不可割舍的爱好,我爱上了国画。
十岁那年,我的国画技术其实应该更上一层楼的,可却因为学业的繁忙而被迫暂停了对国画的学习。
那支经常用的毛笔被卷进笔帘,孤独地躺在阁楼上。现在想想,当年放弃学习国画的念头是多么的愚蠢。
窗外几枝翠竹,房间里满是水墨与竹的清香,坐在桌前,提起笔,阳光洒下,美丽的花朵跃然纸上……那时技艺虽然不精湛,但是于我而言却是最有境界的时刻。
愿有朝一日,我能与国画再续前缘,愿那牡丹,花随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