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西游记读后感】
喜无拘无束,乐无忧无虑。花果山下一石猴出世,超脱三界之外,连阎王的生死簿他也要来勾一勾,不惧,吾亡欢喜。
遍观《西游记》,孙悟空仿佛是个理想的化身。无牵无挂,天宇间赤条条的一石猴,那又如何?学成武艺,精进而归,自封齐天大圣,手持如意金箍,纵使小圣施威也难降大圣,他如其名,与天同齐。无拘仿佛深深地根植于他的思想里,皇帝轮流做,今年到俺家。无视天条禁令,追求平等与自由,但结果何如?
恐忘其初心,醉心功名矣。
他身陷紧箍,三两咒语,他西天取经,保护唐僧,他渐稳重练达,不似八戒,闹嚷归家。西天路上,他行走,但徒生意外,他遇上六耳猕猴——他另一个自己。绝非偶然,且必须。他叛逆,他骄纵,他伤唐僧,西天大道真经他一人取。他事实上搏斗,与自己最后的兽性搏斗,他胜了,另一个自己却死了。以后也一心一意保护唐僧,直至最后。有些英雄式的悲伤泛滥成灾,且行,且悲痛。
他成长,如菩萨和佛祖心愿成长,在功名的模具里浇铸畸形的英雄。且叹,且悲。他的成长是个人内在个性的妥协和天性的泯灭,唐三藏的佛心明澈和心智坚定把他往这条路上引。
曾有人戏言,在天庭里观音最看得上眼的就是大闹天宫时孙悟空了,意气风发,始终有一种内向思考的反叛精神,是天庭众神平淡枯燥里一抹亮丽的光彩。他映照人性,映照佛心,映照神境,观天地六界。悟空敢于怀疑命运,有多少不屈灵魂用生命为之吟唱。今何在,在《悟空传》中为悟空的不羁辩白:“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喜欢《西游记》,不是因为他的故事有多精彩,当然,这本身是其出彩的原因之一,不是因为故事的主角有多帅,一只毛猴也帅不到哪去,不过是悟空一颗坚强的心。不似八戒,一心嚷嚷着回高老庄,不似悟净,一心埋头苦干,没有事业心。悟空其出彩,源于不屈且努力。西天路上,一路不少妖怪。他披荆斩棘,斩妖除魔。但并不总是时时顺利,但凡是上头有关系的妖怪,悟空总不能降服,可是他气馁了吗?没有,要不唐僧如何取得真经?只可惜,悟空已在醉心当官的路上越走越远,他却忘了自己是大圣。对人只说自己是唐僧的大徒弟,要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他忘了,他忘了尊严和自由,却没忘自己曾是个弼马温,官位已将他冲昏了心,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早已在那场天翻地覆的硝烟中死去。五百年后,五指山下,一个虔诚西行的悟空重生,不是凤凰,只是心带紧箍的小僧,叹之,怜之。
我愿以《悟空传》结尾,悟空的尸体落入熊熊大火,烧了七天七夜,剩下一块烧焦的石头和一根烧断的金箍。
【篇二:行走在消逝中】
蝉呀,你始终坚守着你的位置,甚至有时,一动不动,那么执著。为了什么?
你始终纵情地歌唱,从来不顾忌别人的嘲笑,尽管,你的歌声并不动听。又是为何?
想起了念经的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想起了一个字,禅。
用现在的话来说,“禅”,即是指修习者的精神集中于一种特定的观察对象,以佛教义理的正确思维,尽力排除外界各种欲望对内心的诱惑和干扰,以便达到弃恶从善,使本体心性获得绝对自由的目的。
没有习过佛经,不敢妄言。但净化心灵,劝人行善,我想,也算是一种佛心吧。
我的理解,禅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忘我,甚至是无我吧。正如这夏天的蝉,忘我地歌唱,直到他短暂生命的了结,无怨无悔。
而我们,尘世中的一埃,招之即来,挥之又去,又有什么可以不舍的呢?
好像是第一次发现,蝉的歌声竟然是如此动听。在这闷热的夏日,还有什么比这更美的音乐呢?
天空依然是那么蔚蓝,那薄薄的云层,不过是透明的时装。阳光还是是那么灿烂,那毒毒的目光,尽管使人无精打采。生活着就是奢侈的,对于身外,不需要羡慕,更不必嫉妒。
忧伤只是快乐的点缀,如果把它无形地放大,只会徒增烦恼。泪水不要掩饰,它会冲刷你心灵的污垢。当你睁大你的双瞳,的美丽就在眼前。其实寂寞也是一种状态,享受她,自有乐趣无穷。
如果你的心灵整天处在喧嚣的闹市,只会让它变得凡俗。寂寞的滋味,只有自己才会体会得到。那种安然,那种感动,直逼自己的魂灵深处。甚至有时,一种惶恐,也会让你敏感得如一个孩子。
可以,舒服地睡一个懒觉,美梦可遇而不可求。醒来,伸伸懒腰,一个懒字,多少惬意夹在其中。可以,拿上一本书,管它是否看得进去,没有人去约束你,不需要去记住什么格言,一个象征而已。
其实,行走是对生命的热爱,寂寞是对心灵的放松。忘我地生,无我地活。还有什么不能解脱的呢?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走在自己的路上,美丽的风景一掠而过。我想,自己就做一只夏日的蝉吧,用一生的行走,感悟一世的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