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立下的伟大志向,这就让我不由想到国与书的关系。
明朝心学大师王阳明幼时以诸葛亮自比,诗文、骑射、兵法等,样样精通,而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龙场悟道的故事。王阳明因得罪大宦官刘瑾而被贬谪到贵州龙场,在穷乡僻壤的边陲小镇,内心极度失望的王阳明开始潜心于读书、静坐,反思自己的言行,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知行合一”观,他强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只为行、知决定行。自此,他的心境开始彻底转变,纵使身处各种逆境、险境、绝境,他都不曾背离自己的内心。后来他统军征战、平定叛乱,开庭讲学、著书立说,终成一代大儒。王阳明为国而读书,使国与书紧扣在一起。
晚清重臣曾国藩更加倡导读书以求经世致用,他曾说:“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毫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曾国藩肩负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重任,临危受命,作为一介书生而统百万兵,将古代兵书尤其是戚继光兵法烂熟于胸,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终成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可以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和曾国藩经世致用的思想,被一百年后的一位淮安人发扬光大了,他就是救万民于水火的周恩来总理。这位是自小便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人曾说“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总理从小细读《离骚》、《史记》、《汉书》等历史文学著作,也说“中国人几乎占世界人口的1/4。这样大的国家,如果在文化上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经济上不能有较快的发展,那我们就对不住世界人民,也对不住我们的祖宗。”一席话,使我受益匪浅。而他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是为我国外交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为国读书;有继承、有发展,一脉相承;正因为一代代伟人在为国而读书,才引领了全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亦乐乎?
【篇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
格物致知精神,是使人在做任何事情上都会成功的动力;它,也是能让人在面对困境中得以解救的力量。但是,格物致知精神不是想有就有的,它要拥有二个要求,二个条件才能实现。这二个要求与两个条件,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这篇文章中有讲诉。
文章中讲诉了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别。中国传统教育是以“死记硬背”一词来形容,而西方教育是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句来形容。文章还讲到中国人的成绩虽好但是动手能力太差,这也就相当于“纸老虎”,只能说一推大道理但却不能动手做。
那该怎么才可以使自己拥有格物致知精神呢?其实这很简单,要想拥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必须要有推究探讨事物原理的精神,这是第一个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要求。文章中举出一个王阳明“格物”的例子,让我从中知晓了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证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所以,我又发现格物不能是消极的观察研究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这是第二个要求。
不过光有这两个要求那是不行的,因为观察探究是建立在渊博知识的基础上,倘若你没有知识,即使你观察探究了,但终究也是没有任何成果的。既然有了知识又有了要求,剩下的就是应该有一种持之以恒的毅力。毕竟,每一件事都有失败与成功,不要因为失败而放弃,要迎难而上,这样成功才会出现在眼前。
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保持对事物的探索精神以及培养自己拥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这样格物致知精神终会得到的。
【篇三: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
秋风拂面,落叶满地,一年将要过去了,成长的脚步也在缓缓前进,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它是漫长且值得回味的,成长的滋味有苦有甜,只有我们亲身去感受,去经历,去改变,才能享受它的甘甜。
自古以来,君主是最难做的,稍有不慎就会让自己的国家面临灾难。曾经的越王勾践被吴王打败,被抓去做了人质,他内心谨记自己的臣民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谨记吴王给自己的一切耻辱。回到自己的国土后,他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尝着那个苦胆,那苦味苦得不仅仅是他的味觉,更是他的内心。在这如流水一般快的日子里,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昔日的经历,在苦中成长了!他站起来了,打败了吴国。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在苦中成长呢?在一天天劳累的学习中,我学会了自律与学会了自省。“十年寒窗苦读”,可就是在这“苦”中我才能成长。
明朝的思想家王阳明,也受过不少苦难,他学宋明理学,学业未成反生了一场大病,他拜过佛,入过道,却一无所获。他当上官后,直言不讳,但因痛骂当朝权贵而遭到贬谪……他吃进各种苦头从未放弃,在贵州龙场继续做着他的学问。终于,他得道开悟,将他三十多年所感悟出的修成心学,并浓缩成四个字“知行合一”。
王阳明在逆境中坚持了下来,他内心苦楚,却并不屈服,最终成功,这苦是成长的滋味。
成长并无止境,只是在一种苦的心境之中,一下子明白了许多;成长并无界限,只是在苦的心境下,一下子超越了许多。只有真正体会了成长的味道,才能真正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