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爱在微处】
父爱如山,可我认为父爱没有那么浑厚沉重,爱是无声且温暖的。——题记
我,是父亲在中年时期出生的女儿,在我之前,有个比我大十几岁的哥哥,可能是一子一女凑成一个“好”,这才有了我的诞生。
作为一个大家庭的老幺,我自然成了大家庭掌上宝。尤其是我的父亲,当别人问起我时,总会用“哦~,不就是老郭的宝贝女儿嘛”来形容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为此,我肆无忌惮的长大了。
一天天的长大,父亲对我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他并不像大多数家长,给孩子施加压力,甚至动辄打骂。父亲他对我总是充满信心的。印象里,父亲一直都是笑眯眯的。他会在我考试失利时鼓励我,会在我不会同他人相处时引导我,会在我犯了错误时敦敦教导。他常常对我说“你看我天天干活累吧,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念书,坐在办公室里,别像我一样。”我曾问过他,如果我考不上怎么办,他说“我背债,也一定会让你考上。”并不是名人名言,只是父亲一句话语,却使我久久说不出话……
他可能不是一个特别完美的父亲。也曾在我不会走路还被抱在怀里时,用筷子沾酒将我喂醉了;也曾在我小时,为了不把我弄丢而把我放在自行车的篮筐里,使我动弹不得;也曾因为他的粗心,使我额角留下了一道不可磨灭的伤疤。但是这些小错误,并不能掩盖他是一个好父亲的事实。爸爸很少为自己花钱,但无论我要什么,他都会给我买。每次从学校回家,爸爸总是早已将我爱吃的零食准备好。默默的做好一切,但又什么都不说,可能这就是所谓的父爱无声吧。
父亲是一个养螃蟹的普通农民,因为常年的劳累,使他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大了许多,但我一直都没有介意,因为就是靠着他的这份普通的工作,撑起了一个家,他是光荣的。可初中的第一次家长会,我看出了他的不自信,想起父亲给我的那些勇气,我毫不犹豫的牵起他的手,介绍给我的好朋友,告诉他们,他是我的爸爸,虽普通,但他是我心目中的盖世英雄。
可是,渐渐的,我变了。不知是何种原因,我有时会莫名其妙的发脾气,这时,父亲总会成为我的怒火对象。但这时,爸爸仍然是笑眯眯的,问我妈,我怎么了。当我闹完,回想起对父亲的所作所为,不由得泪目,我会默默的骂自己,问自己为何要这么做。但父亲却不介意,还是默默的关心我。
父爱就像保温杯里的水,也许你平时感受不到他的温度,但当你需要他时总会倾倒出温暖的水温暖你的心扉。
——后记
【篇二:去看而非看到】
恺撒曾说过:“有的人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现实。”人的所见所闻往往会受到自身的环境和立场的影响,此刻所看到的,或许并非是事物真实的一面,而是经过多层加工所得到的结果。
看到的并不一定是事物所显露出的,这是人观察物体固有的局限性。心中所感,常在目光所及之处投射下些许的阴影,我们站在阳光下观看阴影中的东西,自然会产生差别。这些细小的差别再进行加工,便使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个物品产生了千万种不同的感受。所谓“一万个读者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大抵就是这个意思。
或许有人会感叹道:“人性如此,无人能做到绝对客观,那么费力观察是否没有意义呢?”然而,正是因为我们无法做到,才使观察这一过程而非看到这一结果更加具有价值。看到仅仅只有一个瞬间,如同欣赏一幅名画,看到只能算是拍了一张照片,只停留在知道这个女人是蒙娜丽莎,这画的为向日葵这一层面。而真正的欣赏,绝不止步于此,我们从画的布局,色彩,甚至于一笔一画中,都能看出画中所蕴含着的精神价值,这是与画家心灵上的沟通,通过视觉的感受来进行。这种境界,是远远超过“看到”的。
看,或者叫做观察,无论是出自什么,仅仅是好奇使然,抑或是志趣所在,对于更好更深入地认识自己乃至整个人类社会、自然世界,都是大有裨益的。观察,是一个新的认识一次次取代旧的认识的过程,每时每刻所以获得的新的感受都会修正与补充甚至发展旧的体验。在不间断的更新中,人对事物的认识才会更全面,更接近于事物存在的实质内容。敢于观察,或者乐于观察,就好比一台计算器添加了一个纠错的装置,不断缩小之前演算的误差,从而趋进于所求的数值。即使无法真正达到理论上的极限,但这也无妨。“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向着所求之物一步步靠近,即使未获得,却也着实感受到了喜悦,是所谓追求的快乐、探索的乐趣。
目光所及之处往往有着目光所见不能及的精彩,要获取这一别样的风景,应突破看到的局限,而真正地去看一件事物。从细致入微处看,从整体构型上看,只有当你真正地看时,所隐藏着的精彩才会向你敞开大门,向你展现非凡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