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成功,就在脚下的路上】
匆匆地车辆行驶在泊油路上,窗外车来车往,人熙嚷嚷,天空浩大,而我如同一颗渺小的尘星,迷茫在前进的道路上。
驶进一条弯折的小道,就到了上补习班的地方,一天都要在这里的铃声中度过,十个小时对于我来说无疑是种煎熬,但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我的思绪有了变化。
铃声响过之后,走进来一位同学,穿着军大衣,一条很旧的棉裤,一眼让人感觉有些脏兮兮的…。他的身上除了灰色和黄色便再无其它颜色,像一个流浪的孩子,我以为他走错了地方,老师简单的介绍了几句,便让他坐下来。
他默默的走过来,坐在我身边,一股泥味儿直窜入我的鼻孔,红扑扑的脸上居然有细微的裂口,他大概也没有用过郁美净儿童霜吧,我细细的打量着他,全没有了上课的心思。
他向我点了一下头,就专心致志的听起课来。直到下课,我带着满肚子的疑惑,问了好多关于他的问题,他告诉我,他来自大山,这个学期住到亲戚家里,才能来到城里学习,他说他很珍惜这样的机会,一定要好好用功,他们家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他的愿望是带着父母过上好日子。自今我还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我只能靠自己,一步一步,踏踏实实,才能从大山里走出来,来看山外面的世界”
上课铃响了,他全神贯注的听老师讲课,一笔一字的做着笔记,背挺得直直的,似乎再也不会弯下,那一堂课我一直在沉思,为什么他能做到的而我却做不到……
他的人生斗志是看得见的,是心中的火焰在挥洒,在燃烧,而我却是一根润湿的火柴。我明白在他的心里,只要明天还在,就不会放弃。他坚定的毅力让我也有了自己的思索,我要怎样走上自己的成功之路呢?
车窗外,仍然是浩蓝的天空,我依然是渺小的星尘,但这次我有了自己努力的方向,脚踏实地,只要肯付出自己辛勤的汗水,一份耕耘,一分收获,路就在自己的脚下,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
【篇二:月浸竹灯笼】
竹香盈笼,自然用最适宜的情怀,孕一方水土,一方人。传承流转的血脉,是不被俗尘贯穿的初衷,初春的光彩,流连在怀抱万紫千红的竹灯笼上。
晨早的培田,阳光渐渐丰盈饱满,这是一个被美好牢记的地方,周围依旧恬静。以手艺为生的曹阿姨转身入了内堂,原本晦暗的内堂因她的到来而光芒四溢。我无言的踏入内堂,相伴的孩子也竟不禁闭上了原本叽喳的嘴巴。“来学做竹灯笼的。”导游姐姐甜甜的笑,眼眸中满是对这里的崇敬与稠如蜜的爱恋。曹阿姨会意的笑了笑,浅浅的梨涡荡漾。“来,一人八条。”她说罢,转身取竹一把。我们这才发现,屋内绿意盈盈,暗暗生香。
“这竹条,易折但柔韧感强,竹笼要的是一个整体,不仅仅是好的样貌,竹架也要均衡雅观。不能燥,不能急,要慢慢地做出一个来。”柔绸般细腻的话语萦绕心尖,带着一种以柔克刚的七夕,那是手艺人独有的。持一条竹,手秉两端,顺着标了记号处小力弯折,直到浅浅的竹毛随着力的加持层层绽开,几番细小弯折,是一个不错的竹框。取一条极细的棉绳在两端紧缠慢绕,手指难免会被勒出深深一道痕,曹阿姨却巧手快绕,线条一跳一跃,紧密的排列,尽显一番干净简洁,她做的竹框,每一折都恰到好处,凝结着一番沉着。不知多少夜的操作,才能点明心中的执着和痴爱!无解。在此时,我只能看见曹阿姨眼中如痴如醉的深情。
做好的竹框两竖两横,骨对着骨,身应着身,缠绵的风带来无数清新。我们将每个关节处结上绳,指尖辗转,白绳悠悠,竹香,变成了无处安放的奢侈香气。突然间虫鸣雀跃,曹阿姨剪纸的刷刷绳如琴弦轻扫,一袖清风席卷,叮咚的声音汩汩,镂空的红纸上彩蝶飘缱,水车轮轮,莲花怒绽,是一盏丰收的甘露。竹架已成,取一条硬竹折入中央,钉一板木块,竹灯笼少了塑料的冷,多了些山中高人的仙风道骨之味。
“糊纸,糊纸啦!”这时天色已不早,门前还不时有老农牵着黄牛或抱着公鸡悠游地走过。曹阿姨揉揉酸痛的肩,助着我们将那薄如蝉翼的宣纸糊上,红绿为顶,剪纸为身,似一曾流芳百世的轻纱蒙上。中置一盏红油蜡烛,灯光透过细腻的纸,不浓不淡的浸没了周围的人。
夜晚万物生晖,星河如织,一切都一派祥和,只是多了些休憩的倦意。黑夜与烛光,如油彩般喷洒在我们身上,石子路两旁是莲花池和稻田,漆黑中,这两样东西是嗅一嗅气味就能辨认出来的。一路上灯光飞溅,星光点点,暖暖的,像曹阿姨的梨涡,荡漾荡漾。
几十年如竹叶生香,一方人育一脉传承。她说,我无愧,手艺在,情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