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失格的作文

【篇一:人间尚未失格】

数月前阿尔法狗最终以3:1的碾压姿态先后战胜围棋顶尖高手李世石和柯洁,轰动一时;而前不久微软公司的人工智能“小冰”通过高频词的排列组合写出的现代诗集也足以以假乱真。似乎人类理性和感性的最终堡垒同时告破,不免令人恐慌。然而正如苹果公司总裁库克所说“我并不担心机器像人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像机器一样思考。”实际上,只要阿尔法狗没有故意输给围棋大师,或者是小冰在面对夕阳余晖时随手来一段“无病呻吟”,我们都大可将其看作是人类的胜利。真正令人担心的是当代人正逐渐失去作为“人”的特殊属性,沦为机器般的行尸走肉。在这场人工智能和人类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人类文明沦陷的那一刻,必然是其彻底丧失价值观和同情心的时刻,是人间彻底失格的那一刻。

在这个人和自然被割裂,人的存在被肢解,人的个体价值“被平均”,人和人之间的联系被电磁光线陌生化的时代,面对人工智能咄咄逼人的攻势,我们不得不重新面对哲学最本源的问题:什么是人?何为人间之“格”?科技、文化、学术等等固然都是人类历史上璀璨的群星,然而透过这所有究其本质,我想将人之为人的理由概括为两点:悲悯和良知。

人类理性的最高境界不是棋盘上的勾心斗角,而是良知,为自己的所有行为负责。计算机不会特意为了其它运算程序的存在(除非它影响着自己的运行)而努力尝试,但是人会,甚至会穷其一生践行此道。当浮士德最终决定为人类福祉拦海造田奉献此生的时候,连梅菲斯特也无法占有他了,因为狭小昏暗的地狱无法容纳一颗博爱的心;当托尔斯泰为农奴的公平正义战斗,散尽家财时,他不仅赋予了聂赫留朵夫和喀秋莎救赎,他还赋予了自己神圣的救赎,因为只有上帝能带走一缕高贵的灵魂。当一个人短暂的存在皆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人身上价值理性的光辉已然体现出来了。

人类感性的最好展现不是某种语言的词组的排列组合,甚至不需要特定的作品作为其载体,而是对这个悲剧的世界永怀的一刻悲悯的心,是余华在《活着》的序言里说的那种“洞悉一切事物后的超然,用同情的眼光看这世界”。正是因为悲悯,尼采创造出他的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成为“倒映在黑暗苦海上的灿烂云天”,亘古不变地抚慰众生;正是为此,加缪赋予西西弗斯以神性,告诉我们要在荒诞的世上活出存在的意义。我们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的,渺小而短暂。悲悯,这份人类共同的情感让我们得到升华,得到超越,得到人的价值和意义。

良知和悲悯,如同人性中所有光辉汇聚成的转轴的两个端点,犹如人之理性和感性两座山峦的顶峰,矗立在历史洪荒中巍然不动,熠熠生辉,惊涛拍岸声振聋发聩,轰鸣不已。从这个角度看,太宰治的人间尚未失格,因为他始终对人——所有人怀揣着美好的憧憬和坚守:“我怎么也不肯对人类死心。”依此来看,塞万提斯的骑士精神不曾死去,因为始终还有堂吉诃德在进行着顽抗而辉煌的斗争,为自己,为世人,这或许也是老随从桑丘为其效忠一生的原因——只要还有人在传承、在坚守,人间终究是有希望的;如此看来,当今的任何人工智能都不曾接近过人性,因为棋术有穷的计算和字词胜数的排列不足以让它们有资格望无穷之人“格”的向背。而当人们真的如同机器一般工于计算,为达目的不惜手段——正如罗生门下的家将掐灭最后一点对老妇人的怜悯和善良,那人间才是真的沦陷了。

士不可以不弘毅,因为任重而道远。人间不曾失格,人间尚未失格,吾辈不能让其失格!

【篇二:逝者的痕迹】

燕子掠过湖面,湖面泛起褶皱,水波会向外层层推进。有本书同样在我心中击起阵阵涟漪,只不过它不像燕子那么轻盈。

《人间失格》,作者太宰治。它击起的涟漪就像刻下的痕迹;逝者不语,可书中满是太宰治生前的痕迹。

不管他多么不想承认,他确实存在过。《人间失格》主人公叶藏厌恶自己存在的世界,惧怕世界;渴望幸福,却也被幸福所伤。这像极了他自己。其实很大程度上,叶藏就是太宰本人。他在写的,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吧,和一些喜欢伤春悲秋无病呻吟、却过着奢侈生活的作家不同,《人间失格》出版后,他自杀了。我不知道这个“碰到棉花都会受伤,甚至会被幸福所伤的胆小鬼”会不会愿意留下自己存在过的痕迹,也不知道在终结这“可耻的一生”时他是什么感受。

理所当然般的活着,理所当然般的死去,这是多么的孤独。不知如何活在人间,叶藏用搞笑滑稽伪装自己。他希望有人能理解自己,而矛盾的是又怕被看穿。在压抑、封闭、自我麻醉中,书完成了,生命完结了。太宰治确实颇受争议,“消极厌世”,“边缘型人格障碍”是最普遍的攻击,因为人格未曾站在怎样的高度所以甚至连堕落都不算。可也有人完全不会在意这些。他笔下明明是人性中共同点,区别只在于程度,没有“对”或“不对”,只有“敢承认”或“不敢承认”。他只是太敏感了,他只是察觉到了。

《人间失格》是他的世界观,最容易受伤的世界观。他太想死了,甚至连“Goodbye”都来不及说完。

一个人因为说了些别人不懂或不敢承认的东西而陷入不被理解和孤立中,最后结束了自己。逝者无言,他存留的痕迹不会磨灭。

我不会想看其他人对《Goodbye》的续写,真正细腻伤感的文字,是无法模仿的。他将一切倾注书中,也向世人展示了无与伦比的文学才华。《人间失格》便是他的痕迹,他一直都在。

【篇三:慢性失格】

在西班牙动画短片《相似》中描述了这样一对父子,他们不同于世界上其他白色皮肤的麻木的人,他们拥有纯净的蓝色皮肤。但随着日复一日的重复生活——打开手提包,坐在电脑前办公,父亲逐渐发现自己的皮肤在褪色。

变得麻木与呆滞从来就不是在一朝一夕间完成的,它令人潜移默化地接受现状,最终罹患慢性失格。

以“阿尔法狗”和小冰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正在挑战人类,人们这才恐慌与担忧。可不论霍金的预言也好,科幻小说中描述的场景也罢,这些都不是重点——人类的思维正在变得机械化,而感情正变得膨胀而空洞。

你我都可以面无表情地在屏幕上敲出一串“哈哈哈”;都可以在并不了解实情的情况下对当事人口诛笔伐,并名之曰“吃瓜”;都可以在社交平台激昂陈词,破口大骂,宛如屠格涅夫所写的傻瓜。

也许你会矢口否认,但若我们仔细回想多年前的生活,也许我们依旧会怀念。怀念小时候去乡下老宅后的小河抓鱼,赤脚踩在泥里倒觉亲切;怀念以前路遇乞丐还会好心递上五块钱;怀念以前的春节,要仔细地贴春联,一家人说说笑笑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也许我们如今依然爱着凡此种种,却无法免俗地要发一条朋友圈,以示自己今天的生活多姿多彩。可你的心中真的快乐吗?现代社会普遍存在慢性失格,那些情感中“看似狂热,里面却空无一物”。智能化一方面放大了情感,另一方面又同化了情感。它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信息,另一方面又抹杀了我们深度思考的能力。它一方面使我们阅尽生活百态,另一方面却钝化了我们关照世界的本性。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患上慢性失格,这听起来本身就是一件可笑的事!

“物物而非物于物”是人类的基本立足点,可我们竟把弊病归咎于智能时代而非本身!人类不会被人工智能役使,但愚昧的人类却会。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物于物”,渐渐机械化,最后失去了人格,沦为智能化的产物。

动画短片的最后,在儿子的感召下,父亲停下了上班的脚步,在城市中央假装拉起琴,哄儿子开心,他发现自己的肤色又逐渐变回了蓝色。

慢性失格就此得到了治愈,用人类特有的情感。

热门推荐
1一份特殊的礼物
2有趣的活动
3我希望我的房间是什么样子
4生鸡蛋和熟鸡蛋
5这个夏天
6人生可以更加灿烂
7做香水花瓶
8妈妈,我想对你说
9论人类与计算机
10猪八戒办学续写
11我的新自行车
12大熊猫的自述
13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14和平中国我的梦
15有奥赛陪伴的日子
16彩云湖公园
17最美
18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后感
19《活着》读后感
20一路芳菲尽是情
21以宽容为话题的作文
22难忘的故乡生活
23我的小侄子
24聆听
25竹海游记
26说茶
27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28游千山
29我爱家乡
30我要如何读懂你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