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风化的文明】
晴朗的上午,贺兰山。山上的岩石如千万匹奔腾的骏马被勒住了咽喉,只得悻悻地扬蹄,却止住了步伐。嶙峋的山石裸露着,在阳光下反着光,一如千年前泛着冷光的战士盔甲。
想起了西夏王和他的王朝。西夏并非一个番夷小国,在北宋的时代,它是足以与之并立的。犹是西夏的第一个皇帝——李元浩,以及他的父兄祖父,他们都骁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为自己和部落乃至国家争得一份荣誉。西夏的开国皇帝更开创了西夏独有的文明。他改变了原有的文字和服饰,请人撰写编造西夏文字……
我站在贺兰山巅,如一块久屹于此的岩石,遥遥望下,只见赤红或青的石,以及遍于山石间隙的黄土沙,轻轻一步,就带起些许的沙尘。千年前,是否也有一个人,这样俯瞰这座贺兰山?当他的白鸽从山腰飞起,他就指挥千军万马,歼灭敌人。所过之处,金戈铁马,硝烟四起。一场场战争过去,他依然屹立于此,俯瞰着他的王朝,他的子民。岳飞有言:“踏破贺兰山厥!”然而,南宋的军队却不曾踏足于此。西夏王也许觉得,贺兰山厥终不会被踏破。毕竟,这里是他毕生的心血。
我蹲下来轻抚岩石,感受岁月侵蚀的疤痕,石是粗糙的,并不如平日所见的磨光的玉石一类,让人心生敬意,有的还有未被岁月磨平的棱角。它们不知在这儿沉默了多久,经受了多久的风吹雨打日晒,也许几千年,也许几万人,乃至几亿年。远远的,可以看到一些岩画,痕迹已经被岁月冲淡,图画已模糊难辨。导游叹一口气:“这个岩画已经太久了,怕是撑不了多久了。只能看一眼是一眼。”太深太深的叹息,如一块沉石,在我心上印下了迹。
千年前,亦是有过这样的叹息,继北宋、大辽之后,成吉思汗灭掉了西夏王朝,灭掉了建立了西夏王朝的党向族。二十二年,党向族和西夏王朝坚守了二十二年,却终究败在了成吉思汗射大雕的弓箭之下。西夏王朝,终消失在了宁夏轻沙的吹拂下,消失在了沙湖荡漾的轻波下。而灿烂的西夏文化,也逐渐被历史的风尘掩埋。直到近代,一位外国的学者搜集走了所有的西夏文献,一如敦煌的文物,被人一箱箱运走,国人却无能为力。宁夏的风沙,渐渐的凄迷了,又凄迷了。
一切俱往矣,有多少人在追问如果西夏没有灭亡,如果文献被国人保存完好……只是,历史没有如果,而西夏的英雄,西夏的悲沧也只能随岩画旁日益模糊的西夏文字一样,渐渐模糊在历史的洪流中。
西夏,一如贺兰山的石,风化了。
【篇二:情迷石嘴山】
是那驼铃荡醒了晨曦,让你从金沙中一路走来;是那卢苇草摇曳了晚霞,让你在五十年的风雨中和着成长的节拍;是古长城荒凉了故垒残垣,让你峰烟散尽边墙在。
依然记得儿时的黄昏,曾是落日给贺兰山那深情的一吻,让我迷上了你的山,那是一种没有理由的眷恋,也不会忘记年少青涩时,曾是晚霞给黄河水那热烈的一拥,让我迷上了你的水,那是年少的梦里曾经呼唤了一千次一万次要追随和朝拜的方向。
山,曾经你是静谧的依偎在汪洋一片的襁褓里,但天生不安分的你,注定要有一次伟大的崛起。终于,你横跨天地之间,更令人叹服的是,在石嘴山经历了五十年的沧桑巨变之后,你仍旧是那么的千姿百态、风华正茂。
“太阳为峰雪为瀑,万里西来一方玉”你有春燕而不娇的圣洁。“雪消堤涨三分水,云敛风清数点山”你有夏耀而不闪的成熟。“遥想登临一眺处,心胸眼界一齐宽”你有秋凉而不寒的洒脱“万点峰来万点雪,千山化作一枝梅”你有冬寒而不酷的多情——你饱含了司机的骚韵。
听惯了秦王朝统一的号角齐鸣,听惯了汉武帝巩固边疆的铁蹄嘀嗒——而今,你人在不倦的望着。
你听——是一个铿锵的五十年,没有刀剑相击、铁蹄嘀嗒,却多了驼铃叮当、钢铁铮然。
你望——是一个华彩的五十年,如烟烽火、葡萄洒艳,却多了星海梦幻、森林绿染。
与贺兰山遥遥相望的是那黄河水。我曾亲临过你的水,觉得这其中蕴含的不仅仅是力量,更是那一种真诚不渝的守候。就像鱼儿热恋这大海一样,你热恋着石嘴山——你们紧紧相依!
与石嘴山同在,你感受了大浪淘沙勇士多,你是黄土高原上的群英,携石嘴山之手五十载。五十载的苍山如海、夕阳如血,五十载的沧桑巨变,潮起潮落。你对石嘴山的不离不弃,仿佛是对你爱的人真情永不渝。你的依恋变成了信念,这份信念,正孕育这石嘴山人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五十年唤起的辉煌崛起!这份信念,也必将承载着全市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望奔向幸福的远方。
巍巍贺兰山,悠悠黄河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石嘴山人是艰苦奋斗的人,看那夕阳下的星海之波,看那透绿的森林公园,石嘴山人是追求幸福的人,看那一缕缕火花的朝阳,正兆示着美好明天的希望。
在那黎明的早上我看到湖水如海、柔纱似绸、水天一色。那“雾海云天作黛,月色空明水亦悠”的感觉使我又不禁心神荡漾。如痴如醉……。
山之灵,水之秀,让我如着迷一般在你山水之间徜徉,享受着那份许久的迷恋……。
情迷石嘴山。
【篇三:游阿拉善】
伴着汽车的轰鸣声,我又来到这被誉为“苍天圣地”的阿拉善。走出车站,二姨在哪儿已等待许久,坐上车,望着路两旁似曾相识的树木,忽觉自己对这地方已然陌生了,闭上眼,打算着小憩一阵儿,但往事却又浮现于眼前……
数十年前,二姨毅然决然的嫁去那沙漠中的城市。毕竟是先斩后奏的,家人的挽留也无济于事,只是徒劳罢了。而那时的我并不懂太多,只知道最疼我的二姨再不能轻易得见了。每每思念她却不得见的时候,总会大哭大闹。就这样,一段童年在对二姨的思念中度过……
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也成熟了些,对这事儿也不那么固执了,只等自己有空,去那儿陪二姨待上几天,便觉是极好的。
这地方我是曾经来过的,那次是由家人陪着,也是坐这班大巴而来。只不过那次来,心里只权当旅游罢了,而这次,是为了亲人而来,为了那浓于水的亲情而来。
眼一睁开,目的地就到了。回到家已是傍晚。照例是到了吃饭的时间的,但知为什么不觉得饿,只吃几口便放下筷子,趁着暮色,向丁香公园踱去。走着走着,太阳的最后一丝光也潜于地平线之下了。而在这由暗转黑的一瞬,路两排的路灯亮了起来。时间刚刚好,所有建筑物的等也亮了起来。
丁香公园是在最高处的,站在公园之上,整个阿拉善都在你的眼底。建筑物的灯是暗黄色的,夜幕之下,阿拉善氤氲在一片暖黄之中,路上的行人也稀稀落落,不由得心生庄严肃穆之感。而心,也在此刻放空,整个人都沉浸在这夜景之中。夜的阿拉善,用光与影来衬托出她的宏与大。
而在丁香公园的另一边,就是贺兰山脉了——丁香公园是在贺兰山脚西的一方静地。夜幕中的贺兰山,依然有挡不住的巍峨之感,站在丁香公园望向贺兰山,只依稀见得几点零星的光——这是陪了二姨十年的光。
既到阿拉善,贺兰山岂有不去之理?不过晚上不去罢了,我是次日下午去的。
贺兰山下,有一片草原,不用说也知道,是叫做“贺兰草原”了。那天下午有风,而且吹的你几近站不稳——草原的风一贯如此。风吹着敖包上的旗,悠扬的声音从耳畔传来,又奔向草原那边去了。二姨说她很喜欢这片草原,阿拉善虽不大,但也少不了城市固有的嘈杂与喧嚣,这是为数不多的可以暂得宁静的地方。
不知怎么地,我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了一幅画——一位身形娇小,十分消瘦的女子。一个人现在无垠的草原上望着远方。那女子是背对着我的,她脸上的表情会是什么样的呢?平静?微笑?还是有浓浓乡愁化作两行清泪滑下?我是不得而知的。但我很确定,那个孤独的背影,一定是来自她……
相聚总是短暂的,我也该启程回家,回家途中,望向窗外,刚刚好又走到那片草原旁边。我仿佛又看到那位女子,而她,正在慢慢转过身来……
别了,阿拉善;再见,亲人!
【篇四:家乡银川】
我的家乡是一颗闪亮的“珍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北地区。这里有雄伟的贺兰山,有汹涌的黄河,有美丽的沙湖,还有热情好客的家乡人,这里就是——美丽的银川。
她被称为“塞上湖城”、“宜居城市”,经过一代代人的辛勤建设,她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讨人喜欢了。
银川虽不是大城市,但你可别小看她,她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雄伟的贺兰山挺立在家乡的西边,在市中心都能看到他伟岸的身影。
夏天,贺兰山上的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就像是穿上了浓绿的大衣,树林子里可凉快了,人们都喜欢去游玩避暑。
冬天,贺兰山就发挥了他天然屏障的作用,挡住了寒流,还给我们贡献出了“贺兰晴雪”的美景,我们的滑雪、爬山、观赏等,很多项目都是从贺兰山脚下开始的。
汹涌的黄河在美丽银川的东边。
她从城边流过,给我们带来了充足的水源,所以银川才有了“塞上湖城”的美誉,才有了“宜居城市”的称号。
经过这几年的生态建设,黄河两岸有了滨河大道,有了大面积的树林、果园。夏天,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去黄河边野炊、烧烤和游玩,很是惬意。
银川不止有贺兰山和黄河,她还是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更是吃货们向往的美食天堂。
这里有着闻名全国的手抓羊肉;有着甘甜醇香的八宝茶;有着养颜保健的枸杞酒;还有那醉香诱人的羊杂碎……好吃的太多了,说的我都快流口水了。
在银川,其中最美最舒坦的吃货场景大概就是大口地吃着手抓羊肉,美滋滋地品着八宝茶了,这时你会觉得,放开肚皮吃都感觉不过瘾。
在这里,还有口感酸爽的凉皮,同心凉皮、大武口凉皮,已然是一道人文美食景观了。
当你们想吃宁夏美食的时候,不妨踏上火车或者坐上飞机,来我的家乡做客,家乡人民会非常欢迎你们。这也是家乡最美的地方——家乡人最美。
银川人民纯朴、热情、奋进,加上自然的美景,很多人和你们一样,都被吸引到这里来旅游观光,也有更多的人喜欢这里,来这里定居生活。
这就是我的家乡,我热爱她,我祝福着她。
我也在努力学习,不断前行,渴望尽早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让她变得更美好。(公众号:虎老师语文)
【篇五:西夏王陵游记】
口中念着“踏破贺兰山缺”,远望连绵不绝的贺兰山,我站在西夏王陵的门前。
这大门很壮观,两座红色的高高的祭天台各立左右,台上有歇山尖顶的亭子,亭上有石头做的祭天柱,亭面上还铺着青黛色的烧制瓦片,亭檐四边还镶嵌着深绿色的琉璃兽头瓦。
“叽叽、叽叽、喳喳、喳喳。”
我望向亭檐上,“哇,有燕雀在筑巢!”
我看着,突然,几只麻雀腾挪跳跃,时而在空中嬉戏,时而在檐边落脚,时而发出动人的歌声,一派生机。
这俩祭台前各有一尊威武的石狮,张老师说:“这是汉白玉做的守陵石狮。”这石狮张开大嘴露出又长又尖的牙齿,好似正在怒吼。
这时四个金色大字吸引了我,张老师向我们讲解:“这四个字从右往左读作:大白高国。这是西夏文字,它是汉字的裂变体,与汉字在语种上或有亲族关系。”
我们进入了大门,看完了关于西夏的武器、生活器物、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西夏宗教的历史博物馆,便走上了绿荫笼罩的小道。
我们来到三号王陵的鱼脊封土。这道路两边是荒地,杂草丛生。眼看贺兰山就在我们的眼前了,错落的山峰有矮的有高的此起彼伏,延绵到天边。
走在我前面的邓天乐,突然轻声轻脚地走起来,只见他快速地把手一伸,“哦,原来是一只大蚂蚱!”
“让我抓抓看!”我迅速地伸出手抓住了蚂蚱,蚂蚱那带有小锯齿的腿划了我一下。
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走到了“金字塔”前,它的正前方有个大坑。
王语端兴奋地对我说:“我们可以下去吗?”
“那边有一个小道,我们可以走下去!”我激动地说。
“那我们赶快吧!”王语端一边说,前脚已经往下迈了出去。
坡太斜,王语端蹲着,慢慢往下滑,双手扶在左右。她走了一段,我看没什么危险,也大胆地跑了下去,还差点刹不住车!
站在大坑里,我向上望。这大大的塔陵,从下往上看,活像一座金字塔。
王语端说:我们穿过灌木丛到上面去吧。”
“嗯,好,穿过去!”她打头,我随后。
“啊呀!”我们俩都叫了起来,原来那些矮矮的灌木都是带刺的!我俩尖叫着逃之夭夭了!
游西夏王陵,我的收获很大,我了解了一种新的文字、文化,感受到了西夏王陵的荒凉和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