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枫叶的邂逅】
想写作的欲望了已经有很多次了,这一次终究还是遏制不住了,就敲打几个字过过瘾吧!委婉的对于近期发生的琐碎小事做个小小的批判吧!满足心理的那种欲望吧!
周六清晨,当被闹钟从睡梦中吵醒,很清醒的知道已经是早上六点半了,又要去辅导班了;多次厌倦了生活、厌倦了世界、厌倦了一切;可还是要咬牙坚持,嘴上说说,终究还是不忍心放弃努力。
揉揉眼睛、看看镜子中的自己真的已经变了,昨日熬夜做作业的印记毫无褪色;有时候真的很心疼努力中的自己;偶尔想想:努力拼搏中的自己,是多么有耐心、多么的帅气。
刷牙、洗脸、吃饭……终于风波过后,踏上了“绿油油”的K16,来到了大润发一带。
当我低下头的时候,不经意中看到了华丽邂逅的枫叶,金黄色的,特别美。我想:原来冬天早已逼近了,春天也不会远了吧?这美如油画的枫叶,无情地被淅淅沥沥的小雨打的紧紧地贴在了地上,我不禁拾起一片顺手放在书里;一片片红红的枫叶打在了我的头上,犹如我笔下已源源淌过、溜走了的文字,我感到可惜,不禁叹息:叶的邂逅,是风的追究,还是树的不挽留?
“我为何要有上不完的辅导班?”我一边捡起枫叶一边思考。这零零散散的落叶就犹如许多个昨日曾遗留下的只是漏洞,太多了,捡不完了。我一失手成千古恨,把也在送上了降落伞,它又一次背遗弃在了地上:一时怎么能捡完呢“?
反复思索:邂逅的枫叶,你去哪儿了?你落在地上为了谁呢?仅是所谓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吗?你归属于土壤吗?那你应该飞往法国与法桐回合,那儿会给你风一样的自由;给你幸福。喂,你为什么还无动于衷呢?说你呢,你在等待被无数双鞋底踩后腐烂吗?我想你本就归属于树的心吧!也许你已深深地扎在了我的心里,这痛啊,是会呼吸的。
想起了中国的教育,死板啊,应试啊,孔乙己啊;现实和封建又有什么样?每天的生活把我们逼得想孔乙己一样。中国的教育,培养的仅是一名名书呆子吗?你再牛逼,你能把中国推向发达国家的行列吗?不行吧,被生活遏制了吧!最牛逼的不是你,是生活,生活才是最牛逼的编剧。
唉,初四把我逼疯了,每天发疯一样,累成够似的;我也想要风一样的自由,我也想要狗一样的生活。可是,我们依旧要咬牙坚持,接受深入堪比殿试、武举的应试。
南阳市十三中九年级十二班学生云博,上午7:30左右,在早读课堂上突然出现昏迷,被120急救车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头天晚上写作业写到12点多,早上6点20起床,没有发现啥异常情况。
可悲可怕的应试教育,摧残着无数孩子和父母,仍在一代代延续。然而为了生存和未来,人们只能选择屈服于环境,无奈……
对于一个正值青春发育的中学生,早上六点多起床,七点多到校,晚上做作业一般做到十一二点,有时甚至做到凌晨二三点,周末还要培优,孩子无法得到合理的休息时间。压力大,课程紧,身心疲惫,无法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期中考试渐行渐远渐无书,身边不少同学加紧辅导班的课程,多方位的学习,这种精神固然很可嘉。可是,亲爱的同龄的你们,累吗?一天学之后,还学得下吗?这样真的好吗?真的能提高吗?你真的能有效、认真的都吸收吗?岂不是捡了芝麻漏了西瓜吗?老师讲的内容也吸收不完吧!
欲速则不达呀!
很庆幸,我的父母理解我;很庆幸,我的父母把周一至周五的时间放给我,“散养”我。除了周末一天半的辅导班之余,周一至周五的晚上,我是自由的;晚上我可以由自己的心情来决定:做完作业,写写诗,记录一下自己一天的生活,对我而言,文字是最大的放松;练练字,提高一下中考的作文分数,读读书,让作文不再干巴巴。
哈哈,应试教育之下,我们都很累;应试教育下,我们都在努力吧!只是努力的方向不一样吧!只是努力的方式不一样吧!毕竟每个人的追求是不一样的,风一样的自由在梦里。
邂逅的枫叶,好想把你送去你想去的地方;早晚有一天,我会把你统统拥入我的怀抱;曾经你怎样溜走的,今天,我一定要把你追回来。
邂逅的枫叶,你如久别的老友,如来生的恋人,如……总是在不期然间与心中那个缘分邂逅在某个地点。
方下中学九年级二班 王雪慧
【篇二:驻足倾听,感受生活】
著名的小提琴手林赛·斯特林,在今年3月的纽约市地铁站拉小提琴的场面,在网上受到了大量粉丝的关注,以及拥有着一千多万的点击量。而这个场面却在当时的纽约地铁站,无人关注、倾听,过客脚步匆匆,根本无人去在意一旁拉小提琴的林赛。这体现出什么?现实生活中,人人几乎都将自己投入网络、手机等怀抱之中,很少有人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整日被网络包裹,殊不知,对自己的生活早已麻木不堪。
互联网的确对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要是我们深陷其中,没有任何遏制,那么对我们的危害是不堪设想的。对该事情当时的那些过客,我只想说:“感受一下生活吧,不要再麻木下去了。”
生活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时代,我们几乎都沉浸在网络的世界之中,并且过得不亦乐乎。但有没有想过,这样的沉浸网络最终我们又能够得到什么呢?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只是需要我们去发现它们,去感受它们。如果只是整日抱着一部手机,任何乐趣都在其中寻找,就算是找到了乐趣,也只是享受到了一时欢快,但最终什么都没有得到,因为那些都是虚幻的东西。但如果有一天你放下手中的手机,到外面走走,散散步会发现其实那些美好的、充满乐趣的事物就在我们的身边。网络的存在虽然不是错误的,它是我们人类几千年来发展到现在的智慧结晶,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沉迷于那些正确的地方,起到他真正的价值、作用。
曾经我看过这样一则新闻,一名小学生因沉迷网络游戏上瘾,背着父母用掉了将近万元的金钱去充值了网络游戏。最终造成他们家庭巨大的经济损失。看,这就是沉迷网络的后果。所以,我们应该引以为戒,为了防止这样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我们是不是应该遏制自己对网络的接触。这不仅仅只是对那些过客、粉丝所说的,也是为我们这些活在这个时代的人说的!
所以,那些沉迷网络的迷路之人,多感受一下自己的生活吧。也许,驻足倾听,感受生活才是生活的根基。
【篇三:听沉默的声音】
于是他开始哀号,“我要离开!我要离开!”他拼了命地叫喊,可是晚风、归鸟、星星、月亮,都没有听到,甚至连身旁的水稻也耳塞了。
——题记
窗内,是静默的书房,柔和的灯光下,是他伏案疾书的身影。
窗外,是空旷的稻田,寂寞的田地中,是他孤独站立的姿态。
他住在旷野里,这里的景色很优美,天是蓝的,蓝中泛着白;地是绿的,绿中透着黄。他原来以为自己会爱上这里,因为他很喜欢这自然的颜色,还有这会摆舞飘香的水稻。
可是终日在这里,沉闷、压抑、空虚、单调……像虫子一样不断地啃食他的心脏。有那么一段时间,他很想离开,因为他没法接受这痛苦的现实,悠闲地麻雀除了在他身体里找食主人遗留的稻粒,绝对不会为他作片刻的停留;悠长的风儿也只会一掠而过。
终于在那天晚上,他不可遏制地哭了,哭得很伤心。他竭力地想将脚从泥土中拔出来,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济于事。于是他开始哀号,“我要离开!我要离开!”他拼了命地叫喊,可是晚风、归鸟、星星、月亮,都没有听到,甚至连身旁的水稻也耳塞了。
夜色变得无比浓重,他累极了,却也只能站着打盹……迷迷糊糊中他发现了一丝光亮,是从那扇窗子里透出来的。他极目张望,终于看见了窗内的他,竟是那么熟悉,似乎早就相识。他的目光透过厚厚的镜片,专注于面前的书本,一字一句,一笔一划,一丝不苟。他对他的身影无比佩服。然而,他并不了解他。
他的书房很漂亮,粉色的墙纸,七彩阳光的儿童书柜套组,到处弥漫着浓浓的书香。但他并不喜欢这里,坐久了,总感觉很困,很烦,很想离开。
以后的夜晚,窗外的他就这么靠默默凝视窗内的他来打发时光。时间久了,窗内的他竟也发现了窗外的他,一个孤独站立的他。很多时候,他们就这么静静地对视,作无声而亲切的交流,两颗疲惫的心因为理解而紧紧相拥……
……
入夜,台灯继续发出柔和的光,他累了,抬眼望向窗外,除了无边的寂寞,似乎什么也没有,他发现,他离开了,水稻也跟着他离开了。他哭了,不可遏制地哭了,哭得很伤心,于是他开始哀号,“我要离开!我要离开!”可是声音微弱,连他自己都听不清晰。
母亲端进来一杯温热的牛奶,他默默地接过来,静静地喝着,没有奶香。
——他离开了,我什么时候可以离开!
【篇四:不被期待的幸福】
窗,阻隔了妄图冲进的风。
泛滥着暖意的台灯下,坐着两个男孩。
左边的男孩一丝不苟地翻看着教科书,严谨沉稳。右边的男孩全神贯注地拨弄着小玩意,宁静恬淡。
门被推开,妈妈拿着两份录取通知书走了过来,“你瞧瞧你哥!多么优秀!重点高中!你呢?连个普高都没有!也就一所私人的肯要你!要你也是看在学费的面子上!你可是丢尽了我的脸!……还好有你哥,这么优秀,不然我都没脸出这个家门!一天到晚就知道摆弄那些破东西,废物!”妈妈苛责尖酸的话语飘入耳朵了最后的那句“废物”不知是在说他的成品还是指他。他手中的刻刀因此顿了下,不可遏制的轻微抖动着,苦涩不可遏制的在心口蔓延开来,可唯独那不可遏制的泪水被遏制在了眼眶里,硬生生的遏制着。
是啊,哥哥那么优秀,从小就比我优秀,学习成绩那么好,长的也比我好,人缘口才也比我好,他什么都比我好,什么都比我优秀……哥哥一直光芒万丈,像一座明亮的灯塔,而它只是一只虚弱的灯火罢了。
爸爸说:“好啦,家里只要有一个人念大学,我就不算辜负老祖宗了!”
爸爸的话是他更自卑了,一切的光点都聚集在了哥哥身上。初中的结局,差距竟这么大,自己这么的不堪,让祖上都因他蒙羞,父母的期待在哥哥身上实现了,可是自己……自己身上的那份期待早已被父母带着对自己的关注嫁接到了哥哥的身上。我就是这么差,这么差!他这样想道。
高中毕业,哥哥就职某国企高管,年薪百万,弟弟差强人意,进了个艺术协会做了个闲职。父母的联系在大一就不再有,似乎是忘了他这个儿子一般。
一天,陌生的号码,他接起,里面老妪苍老的声音试探着出了声,哥哥去世了,因为过度疲劳。他觉得可笑,过劳死,那个永远比自己优秀的哥哥,那个承载了父母两份期待的哥哥,那个永远遮盖他闪光点的哥哥,就这么殁了。
那一刻,他不知道自己心里想的是什么,只是觉得讽刺。
丧事后,那个被称为母亲的老妪红肿了眼,沙哑着嗓,对他道了个歉。手中被塞进一封哥哥的生前的信,据说是含着最后一丝力气写的。原来哥哥还挺挂念我!他自嘲的想着,展开了信纸,泪在那一霎那下来了,浸润了信纸,黑色的虚浮字迹晕开来。信里只有一段字:对不起,弟弟!我一直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没办法做我自己,我一直很羡慕你可以念美工科。以前在看你赶美术作业时,我都在一边念教科书一边在嫉妒你,你真好,可以选择自己的兴趣。你那么自由,那么快乐。我承担了周围所有的期待,失去了自己抉择的权利,成了“被期待者”,我是敬佩你对艺术的热爱的。
脑海里不由自主地回放:泛滥着暖意的台灯下,坐着两个男孩。左边的男孩一丝不苟地翻看着教科书,严谨沉稳。右边的男孩全神贯注地拨弄着小玩意,宁静恬淡。
原来,不被期待,有不被期待的舒适和快乐。他这样想。
“我一直是在他的阴影下乘凉,却只会抱怨他遮住了我的阳光,并没有想到,因为他的存在,我才没有被晒伤。”
期待,是那炙热的火球,高挂一苍穹,弟弟在哥哥高大身形的遮挡下滋润着自己,而哥哥已经被炙烤地奄奄一息。
窗,阻隔了妄图冲进的风,任由突如其来的雨点捶打。
屋内弟弟怅然若失,却又若如所思。
有时候,不被期待,是件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