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让美育之花开在我们心中】
在低俗文化盛行的今天,部分创作者以恶搞、低俗炒作等形式吸引大家关注。但我认为,我们应该坚决抵制低俗文化,让美育之花开在我们心中。
面对低俗文化,辨析是非。什么是低俗文化?所谓低俗文化,就是指以恶搞、炒作为中心的一系列内容的宣传,内容包括有消费丑行,破坏大众审美观念,使精神快乐变为一种单纯的感官娱乐的不恰当文化。这种文化影响着人们的观念,甚至思维方式。我们应当学会去辨别低俗与通俗文化,使自己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低俗文化所浸染。
面对低俗文化,抵制从我做起。在这个信息发达的二十一世纪,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用手机接收到新的信息,其中不乏网络中的“审丑”风潮、消费丑行以及一系列有关恶搞、低俗的内容。更有甚者,想通过扮丑这一捷径出名,我们应当将这些人所崇尚的低俗文化抑制在摇篮里,坚决抵制这一系列的丑闻出现。
当我们在移动平台上接收到相关低俗文化的信息时,应当及时向有关平台或相关部门反映,从我们自身做起,抵制低俗文化,让美丽之花开在我们心中。
面对低俗文化,我们应携起手来共同倡导大家一致抵制不良文化。让我们共同抵制消费丑行为,使其不足以成为娱乐大众的手段,让我们拒绝观看恶搞、低俗创作内容,使创作者无粉丝可言,让他们失去传播的平台,让我们重拾正确的大众审美观念,让消费降低概念的今天,重获光明,让扰乱社会秩序的人们得到应有的制裁。
抵制低俗文化,倡导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应当利用网络时代这一良好的特点,传播正能量,使希望之种开花,多传播社会正能量,让好人好事扎根于我们的生活。让古往今来优秀的名著重新回到我们身边,让我们的精神为此而快乐,而不是单纯地被低俗文化所误导所充斥,满足于所谓的“快乐”。使更多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展现给世人,使当今青少年向古人学习经历,致敬经典,使他们身心健康,成为祖国未来的优秀建设者。
在低俗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们应当携起手来坚决抵制和摒弃,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社会充满正能量,让美育之花永远绽放在我们心中。
【篇二:拒绝消费丑行 坚守审美底线】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由此诞生了许多以娱乐为主要功能的应用软件,如抖音、快手、腾讯微视等,它们就像一场龙卷风,迅速、强烈地席卷了几乎所有智能手机。
随着消费降级、娱乐大众化,文化创作者们似乎发现恶搞、低俗、炒作等这些没有高度、没有营养的内容,反而更易吸引观众,获得粉丝。于是,消费丑行便成为了不少平台娱乐大众的一种手段。久而久之,大众的传统审美观念开始颠覆,社会文化风气出现恶化趋势。我认为,我们一定要阻止这个趋势继续发展下去,保持健康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人民日报发文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是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是令人喜闻乐见的文化,而不是仅仅以恶搞手段搏人一笑的段子。
当代的文艺工作者们要弘扬主旋律,创作健康有益的文化,从文化产品的源头制止消费丑行的发生,维护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念。
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做好美育工作,坚持以德树人,立足实践,扎根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身心健康成长。要在青年一代心中埋下美的种子,为下一代扣好第一粒扣子。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因此要发展优秀文化、先进文化。
低俗文化能红极一时,是依赖于对低俗文化有需求的消费群体,如果消费者从自身做起,拒绝低俗文化,使其没有市场,那么文化产业自然而然会变得先进、向上并健康地发展。
文化会对经济、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见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更不能让低俗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泛滥,不能任其污染人们的心灵,阻碍社会的发展。
发展先进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文化,生产优秀健康的文化产品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社会风气,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为青年一代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拒绝消费丑行,坚持审美底线。别让低俗蒙蔽了你的双眼,别让欲望控制了你的灵魂,别让落后文化阻止你前进的步伐!
【篇三:人心之平,隐于世】
梵蒂冈的圣保罗大教堂有一个完全球形的穹顶。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静谧而慵懒地跪坐在世界最小国家的版图正中。它微笑着看百万信徒踱入自己的臂弯,任一只灰鸽憩在耶稣雕像的左肩。
宗教视众生为一,教堂的圆形穹顶无言昭示着。古印度设种姓制,奉婆罗门教为圭臬,最高阶级即为婆罗门,是统治者。可建在阶级压迫上的“教”并非真正的宗教。人因有无法解决的困惑或有无从逃脱的苦难而寻求庇护,真正的宗教会不带任何轻蔑厌弃的神色,接纳众生,且为信徒指明一条路——同一条路,无所谓荆棘小径或康庄大道。于是身为王子的悉达多凭冥想而坐化,平民亦可顿悟人生百态。而今婆罗门改为印度教,即使从前是最卑微的首陀罗也能虔诚祈祷,宗教是隐藏于世的平等之道。基督倡求忏悔,佛陀劝人行善,收揽万物的眼神却是一致的。
而若言宗教过于虚幻抽象,则可借蔡元培先生一言:“以美育代宗教。”
皇子于宗庙礼堂习皇帝神农之法时,教育的天平是有偏移的。皇族或龙或凤,平民唯事耕织,直到孔子的政治理想破灭的那一天。或许他前一天刚谏鲁国国君削弱封王大臣之权,后一天便被排挤出朝。或许他抑郁寡欢地望向远方时,恰好看透了子路的诚心,或许正是这一刻,“有教无类”的灵感一闪而过。夫子于杏坛讲学,对每位学生皆收十五条肉干作为束脩之礼。这不仅仅是教育方式上的平等,更是启发了人在心智理念上的平等。
有人以孔子“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之语批驳他有歧视思想,可他忽视了:将师坛从门禁森严的宗庙中偷偷扛出来,又是何其困苦。思想需要一次又一次涤荡,孔子迈出平等的第一步何其不易,何况穿行于烟火人间,何况夫子亦为凡人。他第一次写下“有教无类”,自有后人替他写完追逐的诗。
若再言宗教与美育皆为外衣,只是披于世人身上,则深究:人生皆平,人心皆平。
王勃笔下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却终,年轻气盛,一汪孤冷的海水吞噬了他的才情羁旅;李白一身得意尽欢,大乐之后,为邀月共饮反坠江成悲;人见英国女王光鲜靓丽,气质不凡却不知皇室内亦有心酸。总言“上帝公平”,所有倾诉的,或不曾言说的悲与喜,苦与乐,高昂与低沉,奋进与消极,都不过是人生乐曲的一个叙曲。它终会波动而趋于平衡。
至于到底是谁,让人心皆平,万物皆等,我不得而知。我只“怀良辰以孤往”,待铅华褪尽,观人心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