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心学之思】
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深入人心,现于人行。随着社会的进步,儒学发展到了朱程理学,之后,又发展到了另一高峰也是颇受争议的高峰——心学。
心学经宋代陆九渊提出,明朝王守仁集大成发展成为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心学之心与理学不同在于它更多了人性,多了灵活,更多了容纳与辩证。
不论是儒学还是理学都强调“纲”。“纲”便使社会便于管理,但它无疑是不平等的契约。王守仁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的思想里多了人性,强调“天理即人欲”。当然这个人欲不包括恶欲,而是人的纯善致良的天性。明朝中后期心学广为流传,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热(类似于西方文艺复兴)。
心血多了融纳,多了灵活。心学自创立就受到了各学派的攻击,而王守仁“海纳百川”汲取各学派精华而完善己说。他强调“知行合一”,知是行的功夫行是知的主意,无行便不能说真知。譬如,我们说学习中要辨证,要求甚解,但你若以老师的话为纲,有问不解,那你便不知。知行合一也多了灵活。正直的理学先生当官,常坚硬的碰撞强大的恶势力,但心学家徐阶,张居正则不同,他们迂回前进知行合一。瓦解了腐败的严嵩集团。
辩证思维是西方思想的特点,也是儒学的短板,而心学则有辩证思维的明显显现。王守仁曾经带弟子上山观花,答弟子问说:“你若未见此花,则对你来说,此花为寂,你见了它,它与你的心同归于显。”寂显均为事物的存在状态。这这体现了王守仁心学辩证的看待物与人的联系。
对于一门学说,他的应用和他的内容一样重要。
对人性的认识要求我们理解他人的内心感受,而非抑制。有了容纳便可以取他说之长,补己说之短。对一个民族来说,一味的强调不可被外来文化同化是盲目的。外来文化有精华,有糟粕,它的传入过程即我们的接收,思辨,实践,取舍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出错,会花大量的时间但泥泞的坎坷终会被铺平,而害怕泥泞只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不怕外来娱乐节目误导大众,只怕无人思辨,大众不改。
灵活运用一门学说,也要容纳,例如我们容纳了外来科学,外来辩证观。容纳之后应用便要灵活,数学题的一题多解便是灵活应用的体现。辩证观让我们分析矛盾,探求真知,即使对己家学生,也要辩证。任何一门学说都可能有局限性,辩证观则是它的“焚决”(《斗破苍穹》中一种会进化的功法),使它不断完善得以发展。
心学之思,思在取心学之优为基石,理解人性,灵活运用,容纳并辩证地吸收其它思想,筑成自己心中的大厦。
【篇二:泰州名人王艮】
我的家乡泰州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上,出过无数名人:诗人、画家郑板桥、京剧大师梅兰芳、《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胡锦涛爷爷也是我们泰州人哦!还有——
嘉靖元年,一位泰州的商人来到了著名的心学家王守仁家中,他打扮惊人,据史料记载,他穿着奇装异服,戴着一顶纸糊的帽子,手里拿着笏板。大家不知道,在他异于常人的打扮下,其实隐藏着另一个目的。
王守仁和善地接待了他,与他讨论问题,招待他吃饭,他对王守仁的学识配合得五体投地,想拜入王守仁门下,王守仁答应了。
不久之后,他又换上了那套衣服,准备出去讲学,王守仁一改往日笑颜,冷冷地问他为何这样打扮,他说了一大堆不着边际的话,王守仁听他说完后说:“汝欲显尔。”
眼见花招被拆穿,他拿出了自己的自尊,向王守仁告别,准备回家,王守仁却叫住了他,同意传教于他。他收起了自己的伪装,庄重地向王守仁行跪拜之礼,从此一心向学。
他后来超过了王守仁的嫡传弟子,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学派——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是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它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也是心学上一朵盛开的奇花,他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热潮。
泰州学派影响极大,精英辈出:有朝廷高官赵贞吉,虽不在朝廷却对朝廷了如指掌的何心隐,“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李贽……
讲到这里,你们一定早就知道我说的是谁了吧?对,他就是我们泰州的名人——王艮!
【篇三:我努力都懂心学】
王守仁,心学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
最开始接触心学是在一本杂志上,王守仁先生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努力地去探索新学的奥秘。
在探索过程中,我如同一只迷茫的小蜜蜂,没头没脑的,东看一下,西瞅一眼。然而偶然的一次意外,让我明白了一个方向。
有一年的夏天,我们家将车停靠在路边,刚停稳,一声巨响就从车后传出,整辆车也猛地向前一抖。我们急忙下车查看,发现被一位青年小伙子骑着辆电单车撞上了。我家的车的尾灯被撞歪。而他也伤得不轻,倒在地上呻吟:右手臂上一条约一尺长的血痕。
很快,交警就赶了过来,见此情景只说了一句话:“那个开车的,过来。不管谁先撞的谁,你得负全责。因为他是弱势群体。”交警的判决让我们很不解,明明是人家的失误撞了我们,为什么我们反而要赔钱呢?
众所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走的的是人道主义道路。扶弱抚贫是国家法律的基本。这与心学的主要思想良知是很相像的。在社会中人们总是会因为各种物质事情而放弃一些精神上的事情,但是人性是绝不可以被泯灭的。一个人的人性应该是他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这件事也勾起了我对以前一件事的回忆。
那是在我还思想朦胧的时候,我在过马路时,因为急而跑了起来。导致了一辆飞驰而来的电单车撞飞,我整个人就如同是一只泄了气的皮球,在空中划过几道弧线,砸在地上。但是,最后是他负了全责。
这两件生活中的小事让我清楚了一个方向,心学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所以留意生活之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是可能探索的,这也是心学核心思想“知行合一”的一个方面。
【篇四: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最近读了一本书《王阳明心学》,与这本书的结缘是办公室里一位同事在听《王阳明心学》的广播,从讲解人娓娓道来的话语中给我一种静心的深邃,于是问她是什么内容?她告诉我是《王阳明心学》,并说家里有这本书愿意拿给我看,于是她第二天就把自己刚买的还没有拆封的这本书拿给我看。
对于这种慷慨我怎能不好好读呢?对于心学的书,我刚开始的感觉是内容深奥,理论性强,看不明白,但是拿到书籍从王阳明出生讲起,文中语言浅显易懂,有些传奇的特色深深吸引了我。如,他出生时祖母梦见一群五彩祥云浩浩荡荡而来,为首的神人怀里抱着一个婴儿,降落在王家门前,把婴儿交给了他的祖母,之后王阳明便哇哇坠地。于是,给他取名王云,正因为这个名字他到五岁还不会开口说话,后来改名为“守仁”。奇妙的是,改名当天居然开口说话了,而且不鸣则起,一鸣惊人。不但日常用语对答如流,而且《四书五经》中的圣言一口气都给背了出来。
王阳明从小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上学时逃课。经过老爸的多次训斥和老师的多次教育后,仍然恶习不改,天天只想着玩儿。正当大人们对这个问题少年即将失去信心的时候,一件偶然的事情,彻底改变了王守仁。这件事情对我印象很深。
有一天,守仁又翘课了,在市场上瞎溜达,看见一个小孩儿在卖鸟,就凑过去问价钱,可问完价钱,掏掏口袋却不够数。守仁眼珠一转,就让那小孩儿先把鸟给他,回头再送钱过来。那小孩儿可不傻,坚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守仁同学顿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伸手就要去抢。那小孩儿也不甘示弱,马上跟他比画。就在这时候,一个算命先生从他们身边经过,无意间瞥了王守仁一眼,忽然停住了脚步。此人精通麻衣神相,当他看到王守仁的相貌时,心里马上跳出一个念头:此子他日大贵,当建非常功名。
算命先生当即把鸟买下,送给了守仁,然后慈爱地抚摸他的脸,意味深长地说了几句话:“小朋友,记住我下面的话——日后,当你的胡须长到领口时,你就入了圣境;当胡须长至丹田,你就结了圣胎;当胡须长到丹田以下,你就结成圣果,功德圆满了。”
临走之前,算命先生又叮嘱了一句,他说:“小朋友,你一定要读书自爱,我所说的话,将来必定应验!”就是最后这句话,把守仁同学从一个问题少年彻底变成了三好学生。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不仅对这个算命先生一种佩服,年年做教育的我是否年年有这样的智慧?我也总是高呼赏识学生。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但是也曾经有多时我忽略了对学生入心的教育。这几天内心澎湃和不安……
于是,我走进教室,重新“认识”耿文轩、马子涵、崔展源……对经常完不成作业是耿文轩不再“威逼”,如果他哪天作业按时完成了就大加表扬,每周的“阅读存折”“日记”每周也检查,如果完不成了就告诉他,这次完不成就算了这周之内如果能把这些作业都完成了,我就给你三朵小红花。慢慢地,他每天晚上的作业开始做了,虽然字迹还是潦草,错字还有很多,但是我知道,他已经用心了,有一周的“阅读存折”不知是因为没有带回家,还是丢了,居然填写在了纸上。交上来时他没有写名字,但是我看出是他的字迹,毫不犹豫地给他了三颗“星”,还有马子涵、崔展源、袁浩东,语文课上我让他们回答问题的次数也多了起来……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颗幼芽,老师就是那个浇灌者,有时老师想给予他们更多的阳光雨露让他们快快成长,但太强的阳光、太多的水分也会对他们伤害,给他们适合自己的温暖,他们定会茁壮成长!
【篇五:懂你】
想走近你,寻访你的足迹,然后慢慢懂你——王守仁。
年少时的你,在居庸关外第一次看到了辽阔的草原和大漠,领略了纵马奔驰的豪情快意,洪武年间的伟绩——一个朝代的建立,永乐大帝的神武——在草原上的胜利,那些曾经的风云岁月,深深印入你那幼小的心灵中,让一颗种子,在你心中,开始发芽。
第二天,你写好给皇帝的上书,愿领人马出关,为国讨平鞑靼!那时的你只是十几岁的少年,就可以不顾性命,想走上那保家卫国、杀人如麻的战场!就算父亲阻止,使这个愿望泡汤,就算这个愿望当时没有实现,也不能动摇那种在心里的种子。我想我懂了,那颗种子,就是你报国救民的决心吧。
中年时的你,在平定完宁王叛乱后,只身来找张永,希望他能劝皇上回京。不为别人,只为这刚经历旱灾的江西百姓。在张永提出用宁王交换、让出功名时,你大笑着说:“这人本来就是要交给张公公的。在下平叛,本为天下苍生,惟愿天下太平,如此而已!”你不要钱,不要官,不但不愿落井下石,连自己的封赏也不要。为了那些芸芸百姓,你甘愿功成身退,将功勋拱手让人。我想我懂了你那颗淡泊名利、眷顾百姓的心吧。
当50多岁、早已身患重病的你,接到朝廷急报希望你平定两广土匪时,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出发前往。就算你是声名赫赫的大学者,有足够的理由回绝,就算你知道自己可能去了就再也回不来,可你,去得无怨无悔。你,没有忘记少年时下定的决心——报国救民。你一直在践行着这个诺言,永不停息,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读懂了你的名字——王守仁,一生坚守儒家的仁义道德并身为表率;我读懂了你的决心——报国救民,一生践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更读懂了你“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