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现今,在网络大范围普及的情况下,我们的生活被碎片化了。人们在手机上就可以学习、购物、规划……完成许多事情,但是大部分人却在用这些时间玩电子游戏,看微博刷微信或者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合理地使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呢?
首先,我认为我们一定要随身携带记录工具,一本笔记本就可以了,如果你嫌重的话,也可以在手机里下载笔记软件。有了记录工具,我们就可以随时记录下自己灵光一现,一位作家曾说过,他把自己所有的灵光一现都记在一个本子上,以后再慢慢思考写出文章。记录工具可以在碎片化时间中十分有用,我们还可以在嘈杂的公共交通上用它记录下我们的时间表,甚至还能将美句摘抄在上面。所以,赶紧准备一下吧。
其次,知识的学习无处不在,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我们也可以抓紧学习,手机上的英语磁带,Kindle上的大量图书,以及一本小小的词典都能给予我们不少有用知识。用好了这些时间,你一定也能成为一名学习能手。
学习之余,休息也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成员!学会休息自然也就不可小觑了,累了就要休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我们也可以适当休息,千万不要勉强自己学习,这样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还会伤害身体。中午时分,打一个小盹就能让下午的学习提高10%的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碎片化的时间一般较短,所以在这些时间里,我们应当放松我们的大脑,做一些简单的事,练习乐器就是一个非常棒的例子,乐声可以使我们的身心放松,从而让大脑得到休息。锻炼一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跳跳跑跑都能缓解大脑的压力。不同场合下的碎片化时间都有适合它们的活动,在公交上,可以用记录工具做些简单的事;午休时,打一个盹是最好的休息方式;繁忙的间隙,可以练习一下乐器,锻炼一下或是还原一次魔方;等待时,读两句名言也是不错的。注意的是,上厕所时绝对不能做任何事,否则容易得一些胃部疾病。
我们只要能把握好这些碎片化的时间,那么在这个碎片化生活的时代里,我们就已经抓住了成功的尾巴了!
【篇二:那一次,我当了“小偷”】
唉,向来自称正人君子的我也当了一回“小偷”。
那一次,我做完课间操往教室里走,一摸裤兜,糟了,里面的钥匙不见了。我急得像煎锅上的蚂蚁,心跳从80一下激增到120,怎么办呢?回家后,肯定免不了老妈的一顿狠批。后面的两节课我也没心思听了。怎么办?怎么办呢?
放学后,我拖着沉重的步伐慢慢地向家走去。忽然灵光一现,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爸爸的钥匙和我的钥匙一模一样,何不让爸爸去当‘替罪羊’呢?于是,我决定要当一回“小偷”,神不知鬼不觉地偷梁换柱。哈哈!
我到爸爸下班的必经之路上等待爸爸的出现,果然不出我所料,过了一会儿,爸爸准时出现了,我马上跑到了爸爸的面前。
我笑容满面地迎向老爸,“爸爸,您累了一天了,来,我帮您拿公文包吧?”爸爸喜上眉梢,乐呵呵地说:“呀,闺女长大了,知道心疼爸爸了。”顺手把包递给了我。可刚把包放到我手上,老爸又狐疑地问我:“闺女,说吧,你是不是想买什么东西了?”我赶紧把包搂在怀中,故作镇定地说:“没有没有,我就是觉得爸爸太辛苦了,怎么,女儿懂事了,你还不乐意了?”总算打消了爸爸的怀疑,我松了一口气,趁其不备,我神速地“偷”走了爸爸的钥匙。
到家后,我装作若无其事地把包递给爸爸,让爸爸开门,爸爸在公文包中左翻右找,怎么也找不到钥匙。晚上,爸爸被妈妈毫不客气地“修理”了一番,看着爸爸那委屈地样子,我实在忍不住乐了起来,老实地向爸爸妈妈“招”了……
睡觉前,我刚脱下运动裤,发现裤兜破了一个洞,钥匙卡在那里了……
这次的“小偷”事件,就到此结束了,不过,回想起来,我还是忍不住地乐。
【篇三:创新论】
创新是什么?我总是想着这个问题。
在解题目的时候,我冥思苦想,与同学讨论交流,得出了另一种解法,这算创新吗?
当妈妈手机找不到时,我们放弃了机械的寻找,直接拨妈妈的号码,再寻着铃声找,这算创新吗?
在写作文时,或是准备写作文时——比如刚刚,我喜爱把天花板比作我空空的脑子,这又算是创新吗?
是的,都算。只要你是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不管是冥思苦想还是灵光一现,不管是莱特兄弟的飞机还是一道小题的另一种解法,都算。
“创新,抛开旧的,创造新的”至少它在词典里是这个解释。在生活中,它又会扮演各种角色了。或者说,各种角色组成了它。
创新,离不开努力。冥思苦想的努力已不言而喻了。但那些灵机一动,答案忽然展现在脑子里的人,他们的努力又在哪里呢?试想一下,如果那些人先前不够努力,就算答案在他面前,但他甚至连问题都找不到,何来创新一说呢?或者是,他在这个方面不够努力,那么,他又何曾想过答案呢?没有先前十年的冥思苦想,何来一秒的灵光一现呢?
创新,离不开拓展性的思维。就算有人再怎么努力,如果不能够学会思考,也只会盲目地学,不会想,只会背。那又何来“创新”一说呢?爱迪生的助手用公式复杂地计算灯泡的容积,不是不会思考,而是他本来就没想过用更快,更好的方法,只是一味地套用以前的算法,乃至最后被爱迪生“用水测灯泡容积”惊得目瞪口呆。
创新,同样也离不开合作。每一家公司的兴起都因为合伙人,员工之间的合作与信任。每个人都有擅长不同的东西,互帮互助,共同创新发展,不是挺好的吗?
以前,创新在我眼里都是一种高大尚的东西,是我们学生不能想的。但是,不知不觉中,创新悄然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无数个渺小的“创新”创造了我们美好的生活,更有无数个伟大的创新正在建设我们的祖国,我想我们经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会因创新而更加美妙。
【篇四:折翼】
她盯着鲜红的布告栏看了许久,那么刺眼,硬生生地拖住她的目光,就快要疼出眼泪了。她隐约感觉到有人在拉她,接着,她正在往家走。
上面当然没有我的名字,早就知道的事,为什么还要停留那么久?真是傻透了!她听见自己的嘴在这样说,但心却不情愿地依旧停留在那张红榜上,一遍又一遍地查看着,一遍又一遍地问着:“为什么?”与同伴一起的路很快便尽了,余下的是一个人的旅程。她笑着挥别同伴,然后低下头,穿过红绿灯。
天比平时阴沉许多,天边的金辉在灰色中显得十分耀眼又虚渺,风一阵阵撕扯着行道树的枝丫,惊起不吵鸟儿,绝望地嘶叫着。
她可以回想起那篇文章被写出来的时刻。是真正的灵光一现,是笔头随着心灵起舞,是梦想一分一分渐渐闪亮起来的时刻。她也记得老师的赞许,记得那稿纸干净得出人意料,记得父亲惊叹的眼神和自己的满心期待。她记得,而且格外清楚。
现在,她宁愿自己什么也不记得。
当自己汗水与灵感的结晶被弃之一旁,还能说什么呢?大声抱怨着上天的不公平?还是向别人一遍遍夸大自己的灵光一现,以博取自我安慰?谁都不能怨。引以为傲的作品成了失败的见证,深深的无力感攥住了她,一切都显得那么虚伪,她憎恨这个虚伪的世界!为什么总是草草完成任务的人得到那份殊誉?为什么真正的心血永远只能留给自己作它的读者?永远!而不是这个世界哪怕只给一点点鼓励,激励一下内心深处的梦想,给那个未成形的混沌一点光明。
她咬着嘴唇,大步走过人行道,拼命深呼吸以压抑眼眶中不由自主的液体。眼前的路渐渐迷离了,化作了混乱不清的一丝丝放大的灰色。“啪,嗒。”她仰头看看天空,欲雨,无雨。视线总算清楚了些,她发现自己正走在桥上,脚下的河水不紧不慢地流着,显出阴阴的绿色,是浅是深都分不清了。天边的云聚集得很快,早就遮蔽了霞光,推推搡搡地挤在一起,仿佛下一秒就会压将下来。
她,谁也不怨。只能怪自己。既然知道自己不是那块原石,又何必辛辛苦苦去发掘那不存在的光芒?这又不是第一次了。她听到心在含糊地反驳,但声音轻得连它自己都听不清。她希望自己正在家里,希望自己能回到小时候,也许没有周围的鼓励声,自己就不会这么一次次骗自己了。她发现自己很累了,累得只想好好睡一觉,醒来发现一切都是梦。都是梦……
她的步伐放慢了,麻木地沿着熟悉的路一路向前,上了楼梯,关上门。
她发现自己无法哭泣了。
这比痛哭一场更痛苦。
她呆坐在地上许久,又忽然站起来,冲进房间抽出一本稿纸,不顾一切地把它们撕碎,直到无法辨认上面的字迹。
那是折翼的声音。
【篇五:我的语文老师】
看一年一度柳絮轻飘,耐一年一度蝉鸣酷热,咏一年一度秋雨潇潇,耐一年一度寒风刺骨,他们是托起太阳的人,读书万卷,情思育人。
这是师。这是他。
他是教师
习作后,他总会给你精准独到的点评,丝丝入扣,一针见血,他总是习惯性地转着红笔,时而用手指轻叩讲台,又摸摸他光滑的脑袋,灵光一现时,讲解的语气总会变的激昂。缜密的逻辑和生动的描述令人叹服。古文课上,他特地设计游戏,艰涩难懂的文字仿佛熠熠闪光,枯燥的古文课终被欢笑代替。总是有精美的课件,却不知无数个清冷深夜,在桌前一次次修改,惟有孤灯相伴。他对课,倾注了所有热情,讲课至情深之处必激动不已,仿佛身临其境,他的眼睛灼灼地闪着光,像是进行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坐在下面的我们,也跟着目光炯炯,心潮澎湃。
他还是诗客
他有古人的情怀。是他,开启了晋朝文学之门,带领我们领略陶潜的孤傲自清,带领我们遨游桃花源,带我们回到唐宋之时,用一首诗还一壶酒,一阕词换一座城,见古道扬尘,长亭折柳;见泛舟江湖,纵酒放歌;见月下采莲,红袖添香;见琵琶弦上,相思如雨;见山长水远,冷韵柔情;见镜花水月,物转星移。像是,去奔赴一场约定。他让我明白,看一场姹紫嫣红的春光,读一卷婉约柔软的诗词,则为乐也。他犹一个横亘于历史的文人,让我们看遍春花秋月的诗情,渔樵冷暖的故事。他总会在课上吟诵诗歌,若入烟雨之中,苍穹之下,心中竟有开阔之感,他清亮的嗓音,一下下叩打着学生的心灵。
他仍是侠士
李白诗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句从他口中迸出,气吞山河。他像极了古时的江湖侠客,一身侠骨仙风。他有苏子;“把酒问青天”的豪迈,仿佛酒杯正在他手中,对着明月,饮酒诵诗。又似陈毅笔下的青松,有一种凛然的浩气,像他开阔的胸襟。雄气蓬勃的张力,浸染在他铿锵的诵读里,在他灼灼的目光里,在一次次激动挥舞的大手中……他向我们动情地描述烟雨江南,描述风沙滚滚的黄土高原……他时常跟我们评述社会时事,时而引我们深省,时而为之愤慨,仿佛想要拔刀相助!
三尺讲台,他倾注了所有热情;蜡炬成灰,诉不完他的敬业;一支粉笔,写不尽他的认真。
他就是我的语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