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植树节作文】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万里无云。昨天,我过了一个难忘的植树节。
下午约四点十分,和风习习,晴朗的天空飘朵朵白云,有的像吃草的绵羊,有的像昂首嘶鸣的骏马,还有的像奔跑的小梅花鹿,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兴高采烈的来到河边参加一年一度的植树活动。哇!人可真多呀。河边红旗招展,人生鼎沸,同学们在热火朝天的干,有的挖树坑,有的`挑水,还有的抬树苗,一张张默默无闻的脸上挂满了汗水,这场面顿时感染了我“我是男子汉,重活我来干”于是我就义不容辞的选了最累最脏的活,找个空地挖起坑来!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我们望一望那一排排整齐的小树,再看看每个人脸上幸福的表情,大家都开心的笑了。小树在春风里轻轻的摇摆,鸟儿也在不远处叽叽喳喳的叫,它们仿佛在说:“谢谢,谢谢你们。”
天色慢慢暗了下来,于是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为表示对我们今天劳动的鼓励和肯定,大家又被拉到了“柴火山庄”。错落有致的大木屋,整齐的篱笆,别致的根雕茶几,还有好看的木质桌椅板凳。啊!坐在里面让我们一下又回到了大自然怀中的感觉。疲惫很快忘记了,脸也不洗了,很快大家都津津有味的吃起了晚饭。吃饭的时候,老师还抽空用数据给我们普及了我们没学过的科普知识,植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不但能制造氧气吸收毒气,还能储存大量的水。不仅仅美化了环境,还特别起放风固沙、保护生态平衡的作用。
多么有意义的一天啊,那一刻,我几乎都醉了,以至于最后老师让我讲一下对参加植树造林的感想时,我毫不犹豫的回答:“只要人人献出一份爱,这世界就会更美好!”
【篇二:无痕】
笔尖轻轻滑过纸张,写下“无痕”。
这让我想起,曾站在某个藏在深山的波澜不惊的湖。那一泓平静深沉的湖水,任人怎样呼喊,波纹不起。我捡起石子,用力甩进深深的湖心。石子坠入湖面,发出一声清响荡在山谷,涟漪层层扩大,一圈圈涌向湖岸。我为自己惊醒了那一湖平静而心生欢喜,可涟漪未及岸边,便已消失。一切复归平静,刚刚的一场小骚动消逝无痕。
无痕。世间万物,随都曾也或许将喧闹一时,却永不会喧闹一世。一切都会像那投入湖心的石子,在时光的湖泊中激起涟漪,而后复归平静,留不下一丝痕迹。
曾于鼎沸的人声中仰望夜空,等待一场美丽的烟火表演。烟花迫不及待地冲上天空,绽放在夜幕里,火树银花,耀眼夺目。然而烟花易冷,当繁华落尽,无人留恋。鼎沸的人声消失,只有残留的烟雾仍弥漫天边,暗示这儿曾有过一场美丽的表演。当在无人的寂静中再次仰首,却发现烟雾亦已消散,只有月亮高悬,洒下清冷的光辉,满照人间。
深夜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凌厉的闪电像是要把天空撕裂,伴着隆隆雷声把我惊醒。这样疯狂的风雨,不知明天外面会换了怎样的天地。清晨起床,拉开紧闭的窗帘,清爽的阳光轻巧地洒进房间。天气晴好,前夜的雷雨大作,了然无痕。
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常让人看了忽然便忘记要去向何方。碧云天,黄叶地,秋风紧。我站在落叶之间,恍惚感觉,世界要随落叶而去,于是凄惶。然而冬雪一落,大雪覆盖了那枯黄的落叶,厚厚一层。一切回复当初。仿佛叶不曾落过,心不曾伤过,世界重生。
一切都像不曾发生过。任是多么繁华亦或萧索,光阴一染,悄然无痕。
生命似乎亦如此。亲人逝去,我们内心悲痛,眼泪滂沱。但擦干眼泪,明天还要去拼命踩上生活急促的鼓点。一年一年,逝去的生命似乎从此淡出生者的生活,只有在清明时节,才看得见他们纷飞的眼泪。生命逝去便不再回来,他的一切,最后都凝成那一方小小的墓碑。那是他曾来过的唯一痕迹,不张不扬,如此,淡若无痕。
一切痕迹,都可以在时间的抚慰下变得悄无声息。那我,作为标记时间无涯荒野的沧海一粟,应何去何从。
直到某天读到泰戈尔,方豁然开朗。
“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原来很多时候,痕迹是存在于心底。
如那焰火,虽闪瞬即逝,但它已奉献了一场美丽,让观者在前行路上,因有了这段温暖回忆而勇敢无比。
如那夜雨,虽天已晴,看不到雨落的痕迹,但当你低头,看到那些新生的竹笋,它们告诉你,我没有忘记。
如那落叶,虽被冰雪覆盖化为春泥,但当春来,看到新生的绿叶摇曳枝头,才明白,原来痕迹,已深深映刻到新生命里。
如逝去之人,他们虽已离去,但他们为生者所做的一切,会在生者心中永远铭记。
时光的洪流无情卷过,把一切痕迹化为乌有,但生命会铭记。我们会记得曾在生命中留下过的痕迹。
既是如此,便不需徘徊。我将努力,让自己创造出辉煌的痕迹。把它镌刻进生命里。
无痕,正是心底最深的印迹。
【篇三:第一次感到孤单】
打开记忆的匣子,翻开回忆的书籍。那么多的第一次,那样清晰的闪现在脑海中,但使我最不想找到的,便是那第一次感到孤单。
姐姐,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我和她就如同人和影子一般,不可分离,然而,当人和影子一般,不可分离。然而,当人和影子真的分离的时候,寂寞就会趁虚而入,一步一步地靠近我。
寂寞和空虚伸出双手把我笼罩,我几乎不能呼吸,我喊,却不出声。我伸出双手,却没有一个人能抓住我。
早上爸爸妈妈出去了,家里只剩我和姐姐,谁也没有想到我我俩竟然会在这时,因为一些索事而吵架,甚至不可开交。
我们谁也不让着谁,谁也不理谁。我们互不相让,都不甘示弱。就在这时,火山一点一点就爆发了。
姐姐呆在院子里,我却不愿和她呆在一起,就独自回到自己屋里。
“咚咚咚”听见大门响了,我却没有去开门,以为我知道她还在院子里,我将头探到窗户外面,原来,过来的是同学。我见她们来了,恨不得马上冲出去和她们一起玩,但我的内心,似乎在对我说:不能出去,绝对不能出去。除非她道歉,不然这辈子都不会在理她了。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时钟“哒哒”地响着,我看着表,也不知怎么回事,总觉得身边失去了什么似的,似乎确凿丢了什么东西,再看一眼钟表,连时间都有分钟陪伴……我的鼻子一酸,眼泪却流不出来。
再看看外面,人生鼎沸,多希望身边有个人陪伴呀!她们在外面有说有笑,而我只能和孤单作伴,好像时间都凝固了,大地都停止运行了,呼吸,心跳都停止了这一刻,我呆呆地坐在那里,大脑一片空白,一片汪洋冲走我脑海中所有的记忆,取而代之的便是空虚。
我是一只孤单,发臭的小狗,独自趴在地上,找不到阳光,寻不到雨露,尽管我渴死,饿死也无人问津。
不久,我朋友都走光了,我看着院中躺在吊床上的姐姐,同样的发呆,姐姐也会孤单吗?
我一下子冲出去,和姐姐道了歉,姐姐也毫不犹豫的原谅了我,我心中一下子敞亮了许多,是宽容把!
孤单的寂寞瞬间烟消云散,我恨不得早早的和它说“拜拜”,以后,也再也不想尝到这种滋味了,因为那是第一次孤单的苦涩,叫我说不出的痛苦。
【篇四:感悟】
人在行走中感悟,在静思中感悟,在旁观中感悟,更是在亲近中感悟。而我正是从亲近中感悟到了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我的老家绍兴,是一座文化古城,也是鲁迅的故乡。傍晚时分,那黑篷白底的乌篷船儿上,点燃了一烛灯火,照耀着我舅爷的白发。小船儿从青砖白瓦的老房子之间划过,留下一抹平和扩大的清波。江南的梅雨还淅淅沥沥地淌在我脸颊上。看着江南古城的平和之景,我的心也不由宁静下来。
这次出发,我是来体悟江南水乡的文化底蕴的。随着一幢幢小房子映入眼帘,舅爷发话了,用他那平和的嗓音:“江南水城好平静吧!”我答:“嗯。”周围的世界确实静静的,没有一丝声音。初次,亲近这江南小城,没有了大都市的喧嚣,我还不大适应。台门幽幽,只有通过荷塘池畔的小石阶方可进去。阶边有浣纱的妇女,时不时隔江的喊声参差着跃入耳畔。第一次亲近江南,我感受到了垂暮时的江南人。他们是静雅的,他们的世界是平和的,他们的心绪也是沉静的。
我的脑海中,即刻浮现出鲁迅那张傍暮时分沉思的黑白照片,那是一种雅士气韵。我不愿多说什么,只是聆听,只是感悟。听着乌篷船上空那黑蓝的天幕,星斗画着一一幅幅江南水墨;明月在讲着一个个静以修身的故事;清风在拂绘着一节节风流文典的序章。江南,亲近静江南,我感悟到只有这“安静”才会缔造出无数的才子佳人。舅爷娓娓诉说着:“做人,为君子要静”。安静,留与人更多的时间思考,难道不是如此?
午日的江南,从画卷回到了生活中,人潮鼎沸是必然的了。在暮间投了的网,在午日捕上了鱼。此时,河街小巷中乌篷船儿络绎不绝,时而从白桥洞下穿梭而过。船哥儿高唱着渔歌,似乎没有什么可以让他们安静下来。独有垂暮。亲近江南,我体悟白日江南,是鼎沸的,却也是从容的,毫无喧嚣杂乱之感。这是为何?静思之后悟到:江南人将劳作投诸暮时。暮时放网、静默劳作,暮时也在修身、养德。比起立交桥纵横错乱的大都市,江南多的是一份祥和与安宁,能供人们细细地去做许多事情。亲近江南,我感悟到江南的白日,之所以如此鼎沸,是因为人们在垂暮时分已做足功课,蓄好精神,等待那白日里的劳作了。
此时,我又想起鲁迅那张暮傍时分沉思的照片,一手托额,一手扶颔。我终于明白他所思考的在于什么……我们的学习也同样如此,垂暮时分心清神静地细细地准备好了,才能在这白日里的大考中绽放出最绚丽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