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走进唐诗】
唐诗深受当代人的喜欢,那是因为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抱负及遭遇融入其中,让我们从中享览唐朝的风云事变。
唐朝是诗的世界。走进唐诗,我们可以与李白一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可以与他并肩闯天下,学诗学道,与他高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走进唐诗,我们可以接触到高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陈子昂,感受他的悲愤;我们可以接触到畅言“阁中带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的孟郊,感受他登科后的得意和轻狂。
唐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杨贵妃的惊人美貌,可以感受到唐玄宗的痴情,可以感受到那股缠绵的哀怨之情。唐诗为我们展现出唐朝的情、唐朝的气度、唐朝的兴衰。
走进唐诗,我们与杜甫对白:“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的忧郁情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无助;“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的哀怨;“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寂寥……
杜甫的诗在唐诗中占重要地位,被称为“诗圣”,他一生写了一千四百多首诗,和李白齐名,也称“李杜”。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面貌,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杜甫诞生那天漫天的风雪昭示了他坎坷的一生和高洁的品行。他从小博览群书,身负远大报负。可是当他呕心沥血,怀经天纬地之才,竟然被人轻描淡写地付之一炬时,有什么比怀才不遇更让人痛心?当杜甫低头哀求,遭人白眼时,有什么比寄人篱下更让人辛酸屈辱呢?
杜甫生逢乱世,居地定所,食不果腹,尝尽辛酸,饱受磨难,受苦受难的血泪史让人叹息不已!
唐诗,不仅让我们看到华美篇章,更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伟大精神与惊人气魄。
走进唐诗,取出灿烂的明珠,饱览人生悲欢离合!
【篇二:菊花】
院子里的那一丛美丽芬芳的菊正开得热闹。
一片片花瓣紧贴在一起,黄的颜色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更加美丽,更加迷人。用鼻子闻闻,有一股难以令人发觉的淡淡的清香。清早花瓣上那晶莹饱满的露珠,犹如一颗银光闪闪的珍珠。在那温暖的阳光照射下更加晶莹剔透。一群群勤劳的小蜜蜂顺着淡淡的花香飞来了,它们在这五颜六色的菊花丛中飞来飞去。一阵微风吹来,一朵朵美丽的菊花在微风中摇晃,好像一位舞蹈家正在华丽的舞台上跳着优美的舞姿。那一只只小蜜蜂,好像舞台下的观众正欢呼着。风过了,精彩的舞蹈也结束了,菊静静站在那,享受着阳光的沐浴。太阳就好像一位慈祥的老爷爷,用暖暖的双手抚摸着花儿。菊花还有一个功效:可以用来泡茶喝,喝了以后可以清热、解毒呢!
秋天,菊花果真是最美的。不愧是元稹笔下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一丛菊,开出了秋天的热闹。
【篇三:细微深处作文】
【篇一:细微深处作文】
幸福是什么?是金钱?是权力?不,都不是。其实,细微深处便是幸福。
幸福是可以观望的,近一点儿,远一点儿,尊贵一点儿,卑微一点儿这些都不是问题。
踏着傍晚的夕阳走在路上,急匆匆的步伐却突然因为眼前的一幕而驻了足。
在不远处的前方,一个手推自行车的中年人正仰着头冲着楼上喵喵地学着猫叫,那孩子般专注的神情竟出现在一个年近四十岁的人的脸上,这不禁引起了我的好奇。
我也抬起了头,向上望去,就这一望,我不禁被震撼住了。
我看见楼上一家的窗台上立着一这小猫,一双眼睛直勾勾的盯着楼下,小猫的身后站着一位中年妇女,笑盈盈地向着楼下挥手,温柔的神情显得那么美好。
多么温馨的一刻啊,时间仿佛停滞不前了,此情此景,让我感受到了一种难以溢于言表的幸福,它不同于父母的爱,不同于恋人的情,也不同于朋友之间的久别重逢或亲人间的节日团圆,它就像月下小饮,山林小憩,海滩漫步时的海风,是那样的清新温和。一只小猫,一对夫妇,楼上楼下遥相呼应,透着淡淡的惬意。
我忽然明白,幸福不需要刻意追求,它就在身边,幸福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一个幸福的微笑,一声幸福的欢呼,这些都是细微的不能在细微的东西了,可是它们却也是真真实实的幸福了。
不要总认为幸福是别人的,不幸才是自己的,更不要用别人的幸福来对比自己的不幸,那样除了让自己陷入加倍的伤感和无尽的痛苦之外,还会有什么意义呢?又为什么总要让自己扮演那种自怨自艾的角色呢?
面对别人的不幸而流泪,是对别人的同情,面对别人的幸福而微笑,是对自己的鼓励。同情别人,是对不幸的拒绝,鼓励自己,是对幸福的接纳。幸福又不难找,为什么不从细微深处去发现幸福呢!
【篇二:细微深处作文】
提起细微,心中的气球仿佛遇到了一枚小巧的银针,嘭!的一声炸响,顿时,一种莫名的东西便弥漫了四周的空气。
又是一个周末的夜晚,下学后向老人的家赶去,初春的寒风还有些刺骨,我不禁立起了衣领,远远地望见楼下一个人影晃动,在寒风中还有些许的颤抖,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怎么这么晚!”带着几分担心,又带着几分责备“社会主义的道路也是会堵车的啊!您怎么知道是我?不怕认错啊?”老人只是笑对,什么也没说,而我知道,我蹬车拐弯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印入了老人的眼中。“不是不叫您下来等吗!”老人扬了扬手中的手电筒,“这不是楼道的灯坏了,这两天楼道里又刚好有人搬家,挺乱的,碰一下多不好。”我无奈的笑笑,拒绝了老人要接书包的手,同时接过了手电,抬头望向楼道,有着一种漆黑未知的冷寂。
上楼的过程中,老人一手扶着我,一手扶着扶手,只是尽量的把重心移向扶手的一侧,并艰难的向上攀登着,他在一天天的老去,以至于我越来越认同“老人的一天就是一年”这句话。但虽然岁月在变,有一种细微的东西却从未改变,正如流水不会将鹅卵石击碎,只会将其么去棱角,使之变得更加圆润。
来到门前,身后的黑暗也因我们的走过而有了一丝温暖。老人这时仿佛忘记了刚才的蹒跚,一个箭步先走了进去,当我进去时,拖鞋已摆在了面前,“您腰不好,下次我拿鞋吧!”我又一次叮嘱,但这句话我已重复了千遍,而老人的习惯也一次次上演,进屋刚坐,一杯龙井递到手边,轻吮一口,七分浓,正是我喜欢的浓度,也只有爷爷每次都拿捏得很准,听着老人说着进来所示,我不时插两句嘴。笑声与温暖便充满了整个屋子。
又是我觉得老人为我做了太多,可仔细想,却又好像记不起什么,正如同龙井的香气溶在水中,看似没有什么,却又异常的清新提神,仔细品味,淡绿色的茶水其实蕴含了好多。其实有些细微的东西真的经得起琢磨,正如平静的湖水禁不住一粒小石子的撞击,而那深处的一滴湖水,也许包含着整个世界。
当有一天我们为生活的平凡无趣所累,当我们心中的感动正慢慢流逝,当我们把一切都当做了理所当然,那就回头看看,走过的路上有多少细微的爱,我们曾经忽略;有多少真情我们曾置若惘然;有多少细微深处的东西我们不曾看见。
【篇三:细微深处作文】
乡村,庭院,水井台旁,角落。
——题记
每当看到城市成排的松柏和修剪得整整齐齐的灌木丛,纵使落尽了叶子也极规矩地挺立着身子,连枝杈也修剪成规矩的圆形或方形,每日身上布着永远也落不尽的灰尘。我就不禁悲从中来,因为心中的那束迎春,那丛菊绝不是这个样子。
故乡那个记忆中熟悉的庭院,在那水井台旁,有着永不消失的春的信息,一束迎春在那扎着根,靠着毫不起眼的水流傲立着,身躯如同一条条柳枝一样青翠,一样柔韧。它伸出千条万条,又低低垂下来。形成一片密林一样的丛束,在这密林之中又点缀着朵朵柔嫩的黄色的小花,这些小花中蕴含着一个秘密:春天来了。那是自由的奔放着的生命,是自由与严整,奔放与含蓄的完美结合。迎春,每一天中,一开一谢。早晨开放,伴着我上学,朵朵花在风中摇曳,如同互相问候;夜晚落下,我将它们收集起来,放到一个宽口四方的大玻璃瓶中,满满的一瓶鹅黄的洁净的小花随我度过了那一段孤独而又自由,现实而又充满幻想的童年。那童年如梦,如迎春那自由的躯体,如迎春那洁净的花朵。细微深处,是一段记忆,记忆是一个清醒的梦。
那个角落,那丛菊。起初并不起眼,在以前我几乎将它视作一丛草,叶子呈星状,墨绿墨绿的,因为它奇特的叶子我把它当作一件珍宝来养,希望它能有更多的叶子,到春天开出一朵朵花朵,来装扮我十八岁的生日。然而我却失望了,在春天,它依然是一片片叶子,没有一朵花儿。我已不将它看待得那么重了,只是习惯性地去浇水,每日每日地浇着,忘记了日子,只记得小夏的话,“它一定是一种花,只是不在春天开罢了,你一定要好好照顾它。”那句话我至今仍在心中记着。就在那个秋天,小夏离开我而去的那年秋天,它开了,那怒放得几乎要爆裂的黄色花朵,如同不灭的火焰,如同永不熄灭的生命之火。望着那束花很久以后我才知道是菊花的“无名花”。我哭了。记忆中的花再也没有那丛菊那样强烈地震撼过我。那丛菊,在我记忆的深处,再也不曾,再也不能消失了。那是我的少年,记载着友谊碎片的少年。
细微深处,一春一秋,一段记忆,一份守望,一段岁月。
【篇四:秋日赏菊】
上周日,在外婆的提议下,我们一家人开着车,到开封去赏菊。
刚到主展区,我们就被拥挤的人流带到了“菊王争霸”场地,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菊花。只见它们白的像雪,红的像火,黄的像金子,绿的像一簇簇春天的嫩芽,婉如秋姑娘打翻了她的调色板一样。菊花的形状嘛,有的像外国人的卷发,有的像女孩子裙子上的流苏,还有的像小猫玩的绒球。我最喜欢的菊花类型是黄色的匙瓣类,它外面的花瓣是向外舒展开的,内层像旋涡一样一层一层地环抱着。紫色的菊花被人们取名为“紫衣学士”,它的茎笔直而粗壮,叶片宽大而浓密,像极了一位身着长袍、饱读诗书、样貌堂堂的大学士。
在公园里,我们还看到了一些用菊花做成的盆景,比如:用黄色小菊花装饰成瀑布的样子,用五颜六色的小菊花装扮成蝴蝶的样子,其中盆景展区做得最好的肯定非苏州莫属,只见近处有一片开满菊花的草地,中间还有两个小孩在做游戏,远处的山间还有清澈的溪水流过。
不仅仅我们现代人喜欢菊花,古代人也很喜欢菊花呢!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元稹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杜甫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我很向往陶渊明的悠闲生活,也很赞同元稹的理由,因为菊花在寒冷的秋天时,也能绽放得如此美丽、姹紫嫣红,真是一身傲骨临寒不惧。也许这也是我们古今钟爱那么喜欢菊花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