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刷拉的作文

【篇一:我的私塾先生】

小时候我生活在江南,江南阴柔的雨造就了江南特有的人。江南女子大多是温婉的,但我的母亲却例外,她是江北人,二十多岁时跟着父亲来到了江南的这个小城,母亲没有读过多少书,却也懂得把我送进私塾,她说“读点书总是好的”。

我所居住的城不大,私塾自然不多,母亲念我冬天时手冷脚冷,就把我送去了离家最近的私塾先生那里。

那私塾先生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个子不太高,却瘦得有些吓人,脸上两块颧骨突出得像两座低低的小山峰,周围还布满弯曲的皱纹,似密密的小虫一般,眼窝陷得很深,好像能装下一碗水,眼珠却意外的清明,透露着锐利,瞪着人时大气儿都不敢出,第一次见时,他的形象我便不大喜欢。

六岁的我还很调皮,在先生的课上总想着溜出去逛大街,街上的东西比先生教的有趣多了,比如那个每天都在卖的糖画,却没有一次成功。尽管先生背对着我念着古文,还是会被抓个正着,他总有办法让人听话。

他念书时,我们也只有认真听了,他瞪大了双目,鼓足了一口气,脸色微微泛红地张了张嘴,两片嘴唇一张一合,架势比戏班子还要雄壮几分,字正腔圆的一篇篇文章就一股脑窜出来,这多半是《三字经》或《千字文》。其实我真正感兴趣的书,私塾里是不会教的,先生更不准我们看那些小儿画片。先生读过一趟,又让我们跟着他念,念时还一定要摇头晃脑,念完又好生让我们背,他的手在书上指指点点,生怕我们听不见似的。

先生的话,是一定要听的。他有一根半米长的竹条,打起人来发出“刷拉—刷拉”的响声,不听话的学生见他来了,都情不自禁地捂上自己的手掌心,他就是用竹条打人手心的,发出“刷拉—刷拉”的声音。

母亲让我上的是“长学”,要从正月到冬月才罢,初冬时江南不像江北的干冷,江南的冷是湿的,冻到骨子里的。但先生却一定不叫我们穿得多,总是说:“你们要学会吃苦耐劳,长大了别像些纨绔子弟,读书还像享受这般,何谈读书。”尽管我不大懂他的意思,但还得脱下夹袄去私塾读书。

又过了些日子,也差不多要散学了。母亲突然对我说,要搬去江北久住,怕是不会回来,我也不用再上先生的课,于是去向他告别。先生什么也没说,拿了几本书送给我。次日,我便随母亲离开了。

直到现在,我再没有见到江南的先生,只是那几本书,我还锁在柜子里。

【篇二:与你同行】

“咔嚓”一张毕业照,记录了所有同学的笑容,同时也结束了小学生活。小学生虽然已经过去,可一些事却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件事已经过去几年了,可至今我却仍记忆犹新。

那是五年级时。“丁零零”上课了,数学老师抱着一叠厚厚的卷子走进教室,一把狠狠的摔在讲台上。“这一次考试考得很差,连一些成绩好的都只考了七、八十分,连裴一泽都只考了七十几分,我看你们用心了没有。”随着老师的话语大家都转头看向我,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我的身上。大家的眼光都聚集在我的身上。大家的眼光都很复杂,有轻视,有不解,有幸灾乐祸,那眼光似千万个绣花针向我刺来,我无地自容,恨不得找一个地洞钻进去,躲避这一切。

“刷拉”泪水似一颗颗断了线的珍珠,滴答滴答地全洒了下来,我努力将眼眶中的泪水不再留下,可那泪水似乎在于我作对一般,来是在我的眼眶中蹦跶蹦跶的跳,想要逃出我的眼眶。

终于,下课了,老师走出教室,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趴在桌子上呜呜地哭了起来,我的脑海里充满了老师的失望和同学的轻视,同时一阵脚步声走进了我“猜猜我是谁?”我知道是她,只有她用这种方式来向我打招呼,也只有她会在此时此刻来到我这里。我没有抬头,也没有说话。我感受到她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我的身边,用手轻轻的拍打着我的肩膀,似乎是在安慰我,也似乎是在鼓励我。接着她说:“没关系,一次考试并不能说明什么,失败乃成功之母,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次考试的失利又能说明什么了?而且不是你一人没考好,而是全班没考好,抬起头来,振作起来,只要认真、努力,下次一定会好起来的,我们一起努力。”

她的话触动着我的心弦,似一股暖流流进我的心底,在那心灵的最深处为我填上了重要的一笔。是啊!不就是一次考试的失利吗?有什么好哭的,这次没考好,下一次努力,就一定会成功。我应该振作起来,不应该一蹶不振,我应该抬起头来勇敢,微笑着面对一切,我不能软弱,我要坚强。我抬起头,望着她那微微泛红的眼睛,眼神中露出了一丝坚定、勇敢、自信和鼓励的目光。我们紧紧地抱在一起,“我们一起努力。”

她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我在迷茫中的引导者。

成长的路上,不是我一个人在走,有朋友的陪伴,我不感到孤单,有朋友的陪伴,我感到无限到无限的温暖。朋友,谢谢你,在这一路的风风雨雨中和我一起寻找到出口,和我一起奔向那成功的彼岸。

【篇三:我和鬼的故事】

本文纯属虚构。

读完了《宋定伯捉鬼》之后,我做了一个和鬼有关的梦。故事是这样的:

一天晚上,大家都在塬上露营。半夜时分,听到此起彼伏的鼾声,突然我的肚子有点涨涨的。“哎!一定是西瓜吃的太多了!”怎么办?还能怎么办,起来去方便一下吧!

淅淅索索的穿好速干短裤,“撕拉”一声,拉开帐篷的拉链。外边黑漆漆的,只有几颗星星在天边调皮的眨着眼睛。用手摸到鞋子,穿好。“啪”一声,拍死一只跳上后背的虫子。眯缝着眼睛,朝那边树林走过去。

踩在落叶上,“刷拉刷拉”的响。感觉身后来了一个人,“你是谁?”那人回答,“我是鬼!”。头发“唰”的一下全立起来了。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那人问:“你是谁?”“我也是鬼!”学着宋定伯的样子假装回答道。“你回头让我看看你的脸!”那人说。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这和宋定伯遇到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我怎么回头?我一回头,万一看到那个“鬼”的鬼样子,我不吓死了。不行,我不能回头!我一定不能回头!我坚决一定不能回头!可是我肚子好涨,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管他是什么样子的,一回头就尿他一身。”心里突然有了这么一个想法。做好准备之后,我就转身,“尿”!

“醒醒!你怎么尿了!”爸爸摇着我说。原来我一不小心,尿床了。刚才居然是一个梦!小朋友,睡觉之前可不能贪吃西瓜哟!要不你会尿床的!

【篇四:我家的金鱼】

大家好,今天我要向你们隆重介绍一位“长命之鱼”——“哧溜”,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它吧!

“哧溜”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好像整个世界都尽收眼底,一览无余;眼睛旁边是一张大嘴巴。黄灿灿的身子后面跟着一条像扫把一样的尾巴,一摇一摆的。

为什么说它是“长命之鱼”呢?大家肯定想说因为它的寿命很长,那么它的寿命到底有多长呢?它是在暑假时来到我们家的,当时有两条金鱼,一条红金鱼,还有一条黄金鱼。红金鱼起名叫“刷拉”,黄金鱼起名叫“哧溜”,也就是我所介绍的这条金鱼。不过,到了第二天,“刷拉”却肚皮朝天,死掉了,但“哧溜”依旧神采奕奕,一直活到了现在。怎样,说它是“长命之鱼”不错吧!这也打破了我家的金鱼寿命纪录了。

其实,虽然“刷拉”死了,但“哧溜”并不孤独,它也有朋友,那就是陪伴它的鹅卵石和绿萝。这块鹅卵石是我出去旅游时在小溪边捡到的一块黑白相间的石头。因为很像过去的黑白电视,所以起名叫“老电视”。而绿萝是从我的好朋友家弄来的,一共有两个。第一个全是叶子,除了嫩叶都很大,所以起名“新苗茁壮”;另一个根须很大,所以起名“源远流长”。

听了我的讲解,你们是不是觉得我家的“哧溜”非常了不起,它已经成为了我们家的一位小明星了。如果你们想继续了解它的话,那就敬请期待《“长命之鱼”——“哧溜”2》吧。

【篇五:温暖】

漆黑的夜,只听见北风的呼啸和自己的脚步声。忽然,脚步卷过一阵“刷拉刷拉”的声音,我头发直竖,心蹦蹦地急跳起来。我攥紧手中的美工刀,嘴里哼唱着“少年壮志不言愁”,加快了脚步,心里直报怨:爸爸怎么了,偏偏今天不来接我?

昨天晚上爸爸告诉我,说以后放学不在接我了,因为我长大了,不能总让父母呵护着,应该独自飞翔了。我还以为他是说说罢了,谁料竟是真的!爸爸也真是,明知我胆小,连打雷都要蒙上被子,却让我守着份洋罪!学校离家四五里路,路又难走,我一个人万一……我不敢往下想,只是步子跨得更大了。

爸爸一直很疼我。升初中后,学校离家远,放学晚到八点钟,爸爸每天要到学校接我。记得有一次大雨滂沱,爸爸发着高烧还硬撑着来接我。走在爸爸魁梧的身旁,我感到十分温暖和安全,而如今我却要做“独行侠”了。

很高兴,一路的胆战心惊后还是安安稳稳的回到了家。爸爸不在家。妈妈告诉我他有事出去了。妈妈正热着饭,爸爸回来了,见我撅着嘴一声不吭的生闷气,依然像往常一样微笑着问我:“在学校表现怎么样?上课老师提问了没有?我打断他的话说:“你怎么不去接我?一路上魂都吓掉了!”爸爸人笑着说:“昨天晚上你不是同意不让接了吗?咋又变卦了?再说你也长大了,该能照顾自己了!”我哑然了,无奈而又不耐烦得说:“好吧!”

从此以后,爸爸再也没有接过我。我也渐渐的克服了恐惧,不再害怕走夜路了。可我发现爸爸总是在我回家后不久也回来了,他到底干什么去了呢?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才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原来,爸爸仍像以前一样每天去接我,只是不再和我一起走,而是在后面紧紧地跟着!

我明白了爸爸的心意!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爱如夜里的明灯,照亮着我前进的路;是三春阳光,永远温暖着我们的心。

热门推荐
1读《西游记》有感
2自我管理
3端午粽
4没有过不去的什么
5参观四川省博物院
6舌上有乾坤
7读《夏洛的网》有感
8故乡的杨梅
9班级里的卡通人物
10一次难忘的考试
11印象南京
12成长的故事
13留下书香在心中
14叙事写人作文
15二十年后的我
16遇见
17做家务作文
18智救汉字王国
19参观长沙生态动物园
20第一次煮菜
21家乡之韵
22人类,一株有思想厚度的芦苇
23可爱的小白兔
24笑在校园,爱在世界
25精彩作文
26上初二,我多了一分热爱
27咱爸咱妈
28走进人间的四月天
29下棋
30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