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蟠龙菜的作文

【篇一:家乡的春节】

母亲的家乡在钟祥,那么钟祥也算是我的另一个家乡了。

按照钟祥的叫法,春节,叫过大年,而元宵,则叫做过小年。

要说过年的氛围,城区也许感觉不到什么,要想真正体验,还得去乡村田野间看看,领略保存下来的年的原汁原味。

相对于城里,这儿过年似乎着急一些:刚进入腊月,便能隔三差五地听见杀猪声。杀猪的是乡亲们用少许的烟和钱请来的,他们通常以此为生,乡亲们叫他们“杀猪佬”。“杀猪佬”一般由三至四人组成,自带工具和一个大桶。一到腊月,便挨家挨户地帮人杀猪。

到了腊月二十,要过年的气氛就更浓了。虽然是一年最冷的时候,可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进入腊月二十以后,人们便紧锣密鼓地开始准备年货。吃的方面当然是最重要的。春节必备菜,如蟠龙菜、鱼、蒸肉、香肠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还有瓜果:脐橙、苹果、芦柑……更是数不胜数;值得一提的,是钟祥的传统点心:交切(芝麻糖)、酥糖、金麻果……到了年三十儿,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主人拿出这些,直看得小孩口水流!

从腊月二十起,街上的货摊子就多了——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祭祀用品的等等都只会在这时出来。

到了腊月二十五、六,炒花生、炒蚕豆的时候到了。是需要用干燥的河沙炒的,但二十七到二十九是忌做这些的,民间有“七不炒,八不闹,九号炒了惹强盗”的说法。

二十七、二十八是做包子、蟠龙菜的时候。所谓包子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包子,是没有馅儿的,说白了就是“包子的外形,馒头的内心”。而蟠龙菜的工艺太过复杂,现在人们基本买现成的了。

到了二十九,家里的长辈便不再准备,等着在外拼搏的孩子们回到家的港湾。

年三十儿,大人们会去先辈的坟上烧几柱香,放几挂鞭,称上坟,以表达对先辈的怀念。外婆也常跟我和弟弟说,这是在请祖宗们过年。但现在为了低碳环保,放鞭炮的也就少了些。

到了下午,准备年夜饭时,是一片温馨祥和。妇女们在厨房准备饕餮盛宴,而男人们则张罗着贴春联,小孩们则坐在沙发上,对着取暖器,吃着、喝着、笑着、闹着。好一片其乐融融!

红烛和香点燃了!当家的烧着纸钱,口中念念有词。等放了鞭炮,便可开始大饱口福。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开始拜年。钟祥有“初一拜父母,初二走丈母”之说。初三之后,则根据亲戚的远近,依次拜年。当然,这是小孩们最高兴的时候,因为他们的红包是大人们免不了的。

元宵,是钟祥人民的小年,这是新年的又一个高潮。这天会有许多烟花盛宴,并有观花灯、猜灯谜、舞龙等节目。街上人们摩肩接踵,往日再冷清的街道也是车水马龙。人们无不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之中。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陆陆续续地返校,大人们又照常做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喜庆的新年和春姑娘携手。新的一年,在火红的“福”中,在碧根的嫩芽里,美丽地绽放……

【篇二:家乡的年味】

我的家乡钟祥,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北部。它古称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的长寿之乡。和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风俗一样,春节是我们钟祥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过春节,在钟祥一般称过年、过大年。

小时候我最喜欢过春节了,因为那时家家户户都飘出饭菜的浓浓香味,让人垂涎欲滴。大人还要给我们买新衣服,听奶奶说这叫换新,要让孩子们在大年初一从上到下换新的。每年春节奶奶都会提前准备好多东西,像什么对联、门画、红蜡烛、烟花鞭炮、香、火纸等等。懵懂的我,总是问奶奶买这些做什么,奶奶总是笑呵呵地说:“一年到头了,要接祖宗们回家过年。”那时的我,总是似懂非懂,反正觉得过年最开心了。

刚进入农历冬月,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了。杀了年猪的人家,都会请亲朋好友尤其是长辈们来家里“喝汤”。满满一大格子蒸肉,摆放在桌子中央,桌子的四个角上再放上四大盘炒猪血和炒瘦肉。人们开怀畅饮,谈论着一年的收获,畅想着来年的幸福。肉香、酒香弥漫整个农家,烟气氤氲,令人心醉。接下来,大人们就要开始灌香肠了。香肠是我们钟祥人节日饭桌上一道令人钟爱的传统菜肴,是我们钟祥人家家户户必备的春节食品。小时侯,我就经常看全家人灌香肠,奶奶总是把瘦肉和少量肥肉切成条儿,再加上适量盐、葱姜和调料拌匀。妈妈就用一个漏斗将肉灌入小肠,每灌三十几厘米,就用细绳将小肠系上一节。奶奶就叫我用针将香肠扎些小眼,那时我觉得可好玩了。现在我才明白,扎眼是为了排出气体,让肉挤得实在。然后将灌好的香肠挂到外面晾晒。农历冬、腊两月,无论是城里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晾晒香肠,老远就闻到浓浓的特有的香味。

还有一种钟祥地方特色的菜肴,这就是蟠龙菜。这道菜还是我国明朝时的宫廷“皇菜”。相传明正德皇帝去世后,没有子嗣继位,太后下令让各地亲王赶赴京城,先到者继承帝位。住在钟祥的兴王朱厚熜为争取时间,假扮囚犯日夜赶赴京城。为不引人注意,兴王命厨师做一道吃肉不见肉的菜以便途中食用,厨师詹多将鱼、肉、蛋做成红苕的样子,献给兴王,兴王吃着这种菜第一个赶到京城当上了皇帝,即为嘉靖皇帝。后来詹多把此道菜改造成样式精美的菜肴,取名为“蟠龙菜”。据说蟠龙菜只有用钟祥的水做出来才地道,在其他地方做的都没有钟祥的好。

腊月三十,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我们钟祥人称“团年”。每年准备团年饭的时候,我们家里总是一片祥和温馨的气氛。奶奶和妈妈在厨房忙着准备丰盛的团年饭,爷爷和我则负责贴对联和门画,爸爸就张罗着准备鞭炮了。当美味的饭菜端上桌后,奶奶总是先把碗筷摆在四方,口里默念着:“老爷们、祖宗们回来团年啊!”终于等到了放鞭炮的时候,“爆竹声声辞旧岁,锣鼓阵阵迎新春。”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开始了团年饭。桌上摆满了好吃的菜,其中奶奶一定会摆上圆子和鱼,因为这象征“团团圆圆”和“年年有余”,期盼新的一年一家人和和美美,幸福安康。除夕夜晚,我们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着春节晚会,其乐融融。正月初一,我早早地起来,穿上新衣,给长辈们拜年,乐呵呵地说着钟祥民间流行的拜年顺口溜:“拜年拜年,磕膝上前。粑粑饼子都不要,只要压岁钱。”然后,我就会收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给我的红包,这是我最开心的事。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的最大的节日,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篇三:舌尖上的荆门】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可见食物对人们十分重要。古往今来,美食以“色、香、味”俱全著称,风味多样。我的家乡——荆门,北通京豫,南达湖广,东瞰吴越,西带川秦,素有“荆楚门户”之称,在这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美食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纽带,是对生活独特色的品味。

如果你来过荆门,正赶上盛夏时节,就铁定吃过荆门的“米茶”。米茶最好在夏天食用,俗称“区米茶”“炒米茶”。做法十分简单、方便。先把大米放到锅里用大火炒制,然后用水洗干净后,滤去水份,再用锅放水煮直至大米开花便可以吃了。米茶汤色淡黄,香气浓郁,滋味微甜而不淡,略涩而不苦口,可以代替米饭做为主食食用。夏天热时,回到家中,喝一口冰米茶,顿时神清气爽,十分爽口。米茶至今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关于米茶,还有一个传说呢!据说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朱佑杬封为兴王,他的妃子蒋氏身怀六甲,吃什么都没味口。兴王十分焦急,又无可奈何。一厨师急中生智,从家里端来平民食用的米茶,蒋氏果然食欲大振。兴王顿时龙颜大悦。从此,米茶便从民间传入宫廷。

说起米茶,又不得不谈起家乡的蟠龙菜了。蟠龙菜是钟祥的特色佳肴,俗称剁菜、卷切,是我国的“皇菜”。蟠龙菜造型优美,油而不腻,这道传统佳肴背后还有一段历史呢!相传明武宗朱厚熜进京继承皇位时,郢中名厨用瘦猪肉和鲜鱼剁肉馅,拌入肥肉丝条,加上淀粉、鸡蛋清、葱姜末,食盐等拌成馅料,裹熟鸡蛋皮之后做成扁卷筒形,放置蒸笼内蒸熟,然后再把它切片,摆成龙形,回笼蒸热,便可以吃。朱厚熜吃了赞不绝口,蟠龙菜便由此成“御菜”。吃蟠龙菜大多在秋冬时节,一般人家自己便会做。每当过年时,一家人围在桌前,吃着热腾腾地蟠龙菜,真是别有一番其乐融融的景象。

再说八角的雪枣吧!雪枣并不是一种枣子,它外皮白如玉,无杂质,肉瓤银丝满腹。吃起来入口即化,清甜爽口。八角雪枣是荆门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在冬天食用。这道传统食品已延续了四百多年了,它的食材主要有黄豆、麻油、石膏粉及白糖。它裹以酥衣,色白如玉,雪亮晶莹,外形如枣,内似银丝镂空,为男女老少喜爱之品。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贵为瑰宝。饮食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素有“烹饪王国”“美食王国”之称。舌尖上的中国风味多样、用料精细、刀工精巧、火侯独到、技法各异、五味调和、讲究情趣、食医结合,这些为中国美食的八大特点。中国饮食文化还有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筷子看似乎简单,但在餐桌上,却有挑、拨、夹、拌、扒等的功能。许多欧美人看见东方人使用筷子,叹为观止。荆门的美食,可以说是十分特别的。荆门人主要讲究情趣与外表,如此次介绍的蟠龙菜、外表似龙,不仅勾画出了华夏子民身为龙凤之子的形象,也让人联想到龙凤生辉的壮丽景象和祈求太平的美好心愿。

舌尖中国,美食荆门。各种食物流传至今,蕴含了古人的智慧与现代人追求美的执念。北京“驴打滚”天津“狗不理”、山西面食、山东煎饼、四川担担面、武汉热干面……它们以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制作、绝美的味道,为中华民族的美好文化增添了无限色彩!

热门推荐
1守着花田守着心
2大自然与我
3最柔软的遇见
4生命的意义
5奇怪的表弟
6四季
7魔方高手
8想起这件事,我就惭愧
9因为有了期盼
10想家的日子
11晒出的幸福
12牛鱼嘴生态游记
13太空想象作文
14
15秋天的歌
16新学期的我作文
17生活的美丽
18春天真美
19张北草原天路
20我尊敬的人
21文明素养
22乐于助人的我
23名字的故事
24心爱的笔袋
25有趣的乡村生活
26春天的作文
27斗兽棋
28遗失的父爱
29书是我的精神食粮
30参观红苹果幼儿园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