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孤独是最大的礼物】
对于孤独,仿佛都是人们避之不及的。尤其是在浮华的当代社会,我们更倾向于喧闹的都市,热烈的交际。而我要说,孤独是独创精神的必需品,是最大的礼物。
有关独创与孤独,赫胥黎曾经说过——“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
喜欢孤独?孤独有什么值得喜欢的?我想很多人一定如是想。孤独是深夜万家灯火中的形单影只,是满腹委屈深埋于心的无处倾诉。好像在大众的眼光里,孤独注定是一个负面的词汇,对人只能起到不积极的影响。但是归根结底,只有孤独才会使人思考。
不得不承认一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现今的形态,从各式新媒体的出现,到交友软件的普及,再到功利心态的驱使,导致的结果是整个大环境变得越来越浮躁和急功近利。就从创新、思维的角度而言,很少人愿意再去思考。我们更关心的是结果和目的,随波逐流地混迹于人群中,主观或被动地被他人所影响,这就是心理学中所提到的“从众心理”。就好比几年前社会学家做过的一个实验——如果在人流嘈杂的街道,聚集几个人围在一起,就会慢慢有更多的人围过来想要一探究竟。这就是人本性中的群聚心态及追随心态所驱动的。
于是当我们需要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是,我们首先要学会摆脱群体心态,留给自己一个独处的空间,也就是所谓的孤独。越喜欢孤独的人,才会更拥有独创精神。一个人如果连放弃随波逐流地勇气和魄力都没有,他注定不会有所成就。究其一生碌碌无为而又惶惶度日。
实际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事实,越是那些伟大的学者、科学家,那些各方面顶尖的人才,很难在那些摩肩接踵觥筹交错的社交活动中看见他们,更有说法认为那些“天才”,都是孤僻自闭的“怪人”。但事实在我看来却不尽然。正是因为他们的个人意志、思维来的更有价值,与传统的、陈旧的来的大相径庭,他们有着异于常人而又颇具价值的思想和理念,才会促使他们更愿意沉浸于自己的思考过程。值得玩味的是,现今一些所谓的“文人”、“学士”,在媒体上抛头露面,包装自我左右逢源,看似功名等身,实则……
越是伟大越是具有独创精神的人,他们的灵魂越是截然不同,些许包含了清高,又些许境界的差异,导致了他们更愿意与自己相处,更好的发掘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而那些所谓的“非孤独”,在他们看来理应是耗费精力而又毫无意义的。
于我而言,只有孤独的灵魂才是熠熠生辉的。享受孤独,更像是享受心态的平静和思维的碰撞。孤独本身,便熠熠生辉。
【篇二:敢为人先,创美好新时代】
一个国家的繁荣兴盛离不开它的创新。新就是推陈出新,它体现在各个方面。在十九大报告中,“新”是报告的字眼,“新时代”则是主题词。中国之所以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时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胆突破,敢为人先。
敢为人先,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康诰》曰:“作新民。”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自古以来,“新”就是我们发展的必然趋势。春秋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秦国商鞅变法为统一打下基础,现今改革开放使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徐悲鸿曾说:“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现今中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变革创新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鲧治水时一味运用堵的办法,最终未能成功,而大禹则另辟蹊径,选择疏通的方式,将洪水引入大海;清朝闭关锁国,盲目自信,经过无数次屈辱才走上变法图强的道路。常变常新的思维,激励着我们不断朝着新时代努力奋斗。
敢为人先,要独创的精神。
歌德曾说过:“要成长,你必须独创才行。”马云辞去大学教师的职业下海创办中国黄页,到被迫离开中国黄页创办阿里巴巴,用十几个人凑齐的50万元启动资金,去追求梦想。在不断创新的奋斗中,缔造了中国互联网史上的奇迹,使我国在电商、互联网金融和云计算领域的国际竞争中居于领先水平。而我国现在还有不少企业过于依赖外资,在贸易战中,陷入无法正常运行的困境,这就要不断反思。董明珠所创办的格力集团不断创新,从“格力掌握核心科技”到“让世界爱上中国造”,在科技领域占得一席之地,这都是独创带来的成长。
敢为人先,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挑战。
习主席说过:“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开放创新是新时代的要求,我们要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建设强国就要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矢志不移努力奋斗。敢为人先的精神则是国家强盛之基,正因为这些,我们才有了今天的神舟飞天,蛟龙潜海,才能“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我们现在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容易实现我们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跟新时代的步伐。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要敢为人先,以革立新,以创燃新,共创美好新时代!
【篇三: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叔本华写下: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倘以孤独低到尘埃再开出花,那么盛开的瞬间,应是万丈光华,伟大而独绝。
赫胥黎说:“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这句话在历史中无数次被证明其正确性。人是社会性动物,而当有人的目光看向更高远的地方,他势必将一个人历经成就伟大与独创精神的过程,因为倘若有人并肩前行,那么就将不再是独创,而他势必将陷于孤独。
比如卢梭,法国自由三剑客里最激进的卢梭,被称为自然之子、真理之子的卢梭。和伏尔泰不同,卢梭是孤独的。他不被法国上流人群所接受,不为平民群众所爱戴,甚至与其他启蒙思想家针锋相对。迟暮之时,他离开巴黎,去往圣皮埃尔岛。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喜欢孤独。”当他成为了一个真正孤独的人,他才真正获得了自由的心灵。“我常常想,若是把我囚在巴士底狱或一间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室里,我也仍然可以悠悠幻想。”他仗剑浴血,孤身一人,遥遥望见法国大革命的血光。他无疑具有独创精神,他站在时代的最前端,偏执浪漫桀骜而孤独。
他成为浪漫主义之父也由此成为了必然。那个时代,大师辈出,而他独一无二,只有他能够开创这样一个崭新的流派。从一问世,就带了无法言说的张狂与恣意。浪漫主义,罗曼蒂克。当浪漫的乐章声消退,它渐弱的尾声里,我们捉到了孤独的一点影子。
再比如托尔斯泰。他是享誉世界的文豪,他的生平事迹被写尽,往事一一被翻出,陈旧的历史里我看到更多的是他的孤独。
托尔斯泰的身上,或多或少带了一点苦修的色彩。他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却对物质的需求降到最低。他亲自参与劳动,一生过着清苦的生活,最终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孤独地走向了死亡。他一生孤独,来时孤独,离去时孤独。
他不为世人理解,甚至不为妻子索菲亚理解。但是,他写下了《安娜·卡列尼娜》,彪炳史册的一部巨作。他的名字,从未沉沦。
孑然一身的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时,他是孤独的,但他却看到了云朵与蔚蓝的天;《肖申克救赎》里的安迪在暗无天日的囚室中时,他是孤独的,但他有莫扎克陪着他;五十年代的巴黎街头,马尔克斯是孤独的,但他看到了海明威,自此,又宣告了一个时代的交接。
里尔克在《秋日》里写:谁此刻还孤独,就永远孤独。孤独是一个太过常见的命题,你此刻视孤独为孤独,势必永远孤独。孤独者亦会庸俗,庸俗者亦会孤独。而真正伟大的,具有独创精神的人,他们能够享受孤独。
孤独是酿了一坛好酒,蕴藏春秋,只敬爱酒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