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让碎片重圆】
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这句话仅存在于人们的脑海,而并未理解,用于现实中。我们在繁忙的网络科技上游走时,有谁有过片刻停留,用来倾听自己内心的那个声音?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不改变自己,碎片依旧是碎片。碎片化的生活方式本是为了让人们用短时间了解更多信息,究其根本,在于自身。
我个人成绩并不是很好,但我觉得我很认真,为什么提高不上去呢?于是我找老师谈了谈心,老师问我:你每天要多少时间写作业?我说大约每天三四小时。“你每次都坐在桌子面前,时间都很长吗?是不是有个把钟头的时间?”老师问道。“这样不好么,可以有很多时间复习背书”我说。“不,不要这样!”她说,“你将来长大以后,每天不会有长时间的空闲的。你可以养成习惯,一有空闲就几分钟几分钟的预习复习背书。比如在你上学以前,或在午饭以后,或在工作的休息,五分钟、五分钟地去赶时间。把小的学习时间分散在一天里面,如此则学习就成了你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到了下一个星期,我将老师的话实践起来。只要有五分钟左右的空闲时间,我就坐下来背书,写作业。出乎意料之外,在那个星期我背了许多单词。后来用同样积少成多的方法,虽然作业一天比一天多,但是每天仍有许多可资利用的短短余闲。我知道了只有五分钟的时间给你学习,你切不可把四分钟消磨在咬你的铅笔尾巴。思想上事前要有所准备,到工作时间届临的时候,立刻把心神集中在工作上。迅速集中脑力,学习就而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困难。
我承认我并不是故意想让五分钟、十分钟匆匆流逝,但是人类的生命可以从这些短短的闲歇闲余中获得一些成就的。我发现了极短的时间,如果能毫不拖延地充分加以利用,就能积少成多地供给你所需要的长时间。让碎片重圆,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不只是要从需求方面做出改变,在供应方面也需要减少碎片的产生,让人们生活在一个真实、内涵丰富的环境中,解铃还需系铃人,享受一次真正的学习,真的很简单,快乐!
【篇二:折子戏】
这个春天一直冷着,仿佛你删除了我脑海里对你的点点滴滴,时间说过就过了,你轻轻伏起身走了,一如带走了我身上全部的一切,我缩回触角不敢看你夏天般活泼而又甜蜜的微笑,街旁的车辆用有些颤冷的鸣啼,提醒着寒冷,眼角看着那被萧杀的支离破碎的绿芽。
我的人生就像一场不断上演的折子戏,在每次破碎重圆之后还是逃不出被格局的命运,身边很多东西都是转眼即逝的,没有征兆,没有痕迹,有时留给你的只是无奈的叹息,而泪水似乎成为了一种洗涤剂,一种装饰品,可有可无。甚至忘记了泪水那他独有的味道。在有时只是一个人静静的躺在椅子上看着窗外,等待着自己把自己骗入梦中,那是没有人可以走入的领域,没有人可以了解的地方,就像是心里某个遥远且永远无法到达的地方,每个人都会有的地方,这让我们与众不同的地方。
我就像溺水的人挣扎的最后一瞬,被水完全吞噬,我只是习惯的会头望,可她却不在我那行走过的轨迹上,有的只是我自己对自己轻讽的愚笑。
曾以为自己只是她身边的小丑,可以让她欢笑,可以让她获得姿意的快感,可以给他所缺少的真实,却永远无法给她她所需要的真爱。
每个人都有着不能说的秘密,就像是开启某扇大门的钥匙,里面藏着被我们视为生命的一切,不曾拥有她,不曾打动她,也不曾成为某件必用的生活用品,只是因为时间没有断裂,甚至连细缝都找不到,就像女王王冠上那个用来镶嵌永恒钻石的地方,而在我这里却没有。
允许你走进我的世界,但不允许你在我的世界里乱走,当光阴消消的从指缝间溜走,我没有在你的生活中留下一步脚印。没有成为你记忆长河中那细软的涓流,只是用夜晚残灰的路灯扮点我的人生。
明天还是一场折子戏,等待我的还是那固定不变的剧本,与我开演一场永不停站的泪……
【篇三: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随着碎片化的信息不断增加吗,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时间也变得碎片化了,在这碎片化的世界里真正的阅读已经变得可欲不可求,然而真正善于阅读的人,可以把“破镜”重圆,还自己的灵魂一个家园。
不知从何时起,我爱上了阅读。可渐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功课的增加,可以供我静下心来安安静静的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我只能抓紧每一分每一秒,见缝插针得阅读。
记得那个周末,我正读着伍诗的著作《无声告白》,开头莉迪亚的死令我感到悲伤,我正陶醉在书中时,爸爸说道:“该出门上课了!”我只得恋恋不舍的放下了书,不过我还是把书带在了身边。
到了上课的地方,我一看时间还早,便又拿出手中的书,津津有味地开始读了起来。读了一会儿,我抬起头,发现身边的座位坐满了人,大家都拿出了一本书在看。尽管我不知道他们的心情,但我想,他们的思绪一定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体会到了阅读的快乐。
我就这样用尽每一分每一秒与书中的人物“对话”。终于,一个月后,我读完了这本书。
在我合上书页时我是多么满足啊!就好像把书中所有的知识吞入口中。
就这样,我又读了许多书。《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三起三落令我同情;《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勤劳和智慧让我佩服;《童年》中阿廖沙的勇敢,正直鼓励着我;《繁星》中对母爱的歌颂感动了我……
碎片化的时间不代表空洞的精神,只要我们喜爱读书,把破碎的时间重新拼凑就能获得完整的精神“食粮”。
【篇四:破镜,重圆】
晨起,打开微博,世界各地的琐碎消息便扑面而来;早饭中,打开朋友圈,别人的生活便跳动在眼前;作业时间,手机上频频的消息声总惹人迫不及待去查看;出门后,打开订阅号,一片片感兴趣的推送亮着红点,呼唤着你去阅读;闲时,打开淘宝,那其中的“宝物们”总让人流连忘返。
这就是身处碎片化生活中每个人的生活日常。也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总觉得愉快的一天,一只手机就足够,那上面有我的朋友,有我想要的信息,有我喜欢的书……那儿,装着全世界。
可真是如此吗?当你走进图书馆,面对各色书籍却不知如何摘取信息;当你已不会学者静下心来啃读高深的名著;当你发现,你对朋友的认知仅局限在社交软件上的只言片语时……你真的以为,广博的世界可以浓缩在这小小的屏幕中吗?我们分类信息的能力在退化,我们的朋友看似越来越多,实则却愈发孤独。就是因为碎片化,它打破了本应完整呈现的事物,让我们的眼光逐渐变得片面,让我们的时间失去规划,让我们的思考变得毫无条理,让我们沉沦在他人生活的表面,也醉心于如何为了别人装饰自己的生活。
我们不再具有当年学者细细阅读文献,摘录再引用的过程。阅读的碎片化让我们不断依赖搜索引擎,让大脑变得简单,让思考变得破碎。我们浪费的时间终是比曾经要多得多。碎片化的产生看似填补了时间的缝隙,殊不知支离破碎的碎片要拼回原本完整的体系确是更难。我们或许会花一个下午沉湎在一堆实则毫无用处的信息垃圾中,过目则忘,不留一丝痕迹。我们刷过的朋友圈,那都是他人的生活碎片,不加思考地随意一翻,便如过眼云烟,匆匆而过。
碎片化生活的产生归根究底还是在于盲目求快的生活节奏和日益浮躁的生活态度。为此,我们跳过了许多必不可少的步骤:要把书读“厚”,要学着多面地了解别人。当我们的生活被过度地压缩,我们的思想就会被机器牵着走,被舆论带着跑。我们自以为那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仿佛我们的生活因碎片会更便捷、充实。但那实际只是碎片化的虚幌罢了。它打碎了一面面平整的镜子,碎片看似越堆越高,可真正的内容依然是那级面镜子,而我们的时间与思想,便再那碎片的空隙中而消耗殆尽。
我认为,碎片化的生活之所以会那么风靡,尤其是在中国,就是利用了国人的看客心理。早在鲁迅的文字中就多次将“看与被看”的关系搬上台面,直到当今依然如此。人们喜欢窥探别人的生活,喜欢不加思考地评论别人的行为,网络暴力应运而生,站在上帝视角来看,人们对这一块别人的碎片研究,总颇有一种盲人摸象之感。我们所珍视的碎片,或是一片“标题党”推文,或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微博选段,实则都不过是曾经不会受人关注的、细枝末节的言论。而今却混迹于碎片之中。让人在繁乱之中迷失了方向。碎片化生活的产生是时代的必然,它让生活便捷,却助长了怠惰;它让信息更流通,却反而使之杂乱无章;它仿佛是信息化社会带来的幸运,而随之而来的则是更大的不幸。
如何做到碎片化和完整性的统一,才是当今碎片化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应去探索的。破镜应当重圆,我们只需做好规划,让碎片仅仅是完整生活的补充,那便足够了。我们口口声声的全世界,不过是我们自己用碎片堆砌而成的小世界罢了。只有当我们真正立下决心从自己所扎身的小世界中抬起头,看看这依然完整的世界,我们才会真正安然放下那些碎片,让破镜重圆。
【篇五:不一样的历史回忆】
人人知道镜子碎了,是无法重圆的。
有些东西只要用心去修补,还能可以,可是镜子却不一样,你就算补好,中间仍有裂痕,你无法照出自己美。
就像我家中,一块镜子,没能用多长时间就摔坏,这虽是小意外。可你再买,又一次不小心摔坏,妈妈还能相信这是意外吗?我的妈妈说,东西不放好,放好不就不会坏了。
不知什么原因,我有二个星期没去照镜子,再拿出来看看,却坏了,一块块的的碎镜块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再心疼,也已经晚了。姐姐知道我坏了,说肯定是压坏的。
我试着拼一拼,还没有拼好,照一照,镜子上有裂痕,一个脸都能分出一半。其实自己早已明白镜子破了,无法重圆的道理。可是都没有保护好,我的家中有好几次坏的镜子历史回忆呢!想起来,到现在,哪一个都不是没有保护好吗?要不然为什么每一个镜子都败在我的手下呢!
而我的另一块的小方镜却保护非常好,没了它我急的团团转。
我真的从不敢向妈妈买镜子,小方镜是赠品,和钱买来的镜子却让我保护差别那么大。或许,我真的不是那么爱惜镜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