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性本善的作文

【篇一:吾心本明镜】

吾心本明镜,善恶自清明。——题记

如孔子所言,人之初性本善。我认为此处的善可看做一张纯洁无瑕的白纸,由此可见,恶便是那白纸上无意沾染的污点,反之,善正如锦上添花。

古往今来,善恶两字虽简,又有何人能够真正分清?答案定然是否定的。何为善?是除恶扬善还是坚持本心?何为恶?是十恶不赦还是一意孤行?

细读上文,不难发现,坚持本心与一意孤行两词释义完全相同,然,当其各自安于善恶之上时,却出现了太多的歧意,人们往往会憎恨坚持本心之人却唾弃一意孤行之人。

其实,是人总有两面。若将处处为别人着想比作善,那为自己着想便一定是恶吗?这自然不可从一而论,换个角度思考,处处为别人着未免太过虚假,人非圣贤,是人定不可能永远为别人着想。

一代枭雄曹操曾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但尽管万般唾弃,我们不还是得承认,他确实干出了一番伟业吗?难道说这便是所谓错误的人生观?

剪不断,理还乱。

吾心本明镜,每个人的心,都是一面透析的明镜,善为正面,恶为反面。不论做什么事,公交车上让座的小事也好,为国捐躯的大事也罢,世上并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只要在做事前,好好的和自己的心沟通一番,你定会找到答案,不再迷茫。

你的心会告诉你何为善,何为恶,毕竟她是最真实、最懂你的自己!

还是那句话,吾心本明镜,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心呢?

【篇二:读《表达你心中的爱与善意》有感】

心中有善意,途中便有天使。

——题记

这是一本令人感到温暖的书,在一个人性迷失的时代,人们日益看重名利,感情日益淡薄,而他试图重新唤起我们对人性的信心。它提醒着每一个人:我们身边处处都充斥了爱和善意,同时我们也应该及时地表达自己心中的爱和善意,并学会接受他人的爱与善意。这个道理似乎简单,却常常被我们忽视。

在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两次的数学考试我考了不及格,心情很沮丧,同时对数学也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一蹶不振,却就在此时我无意间找到了小学时的“天使卡”,每一个人都有一份,上面写着所有同学对自己赞美的话,而正是这张小小的卡片,变成了我铲除坎坷的利器,助我走向成功。是的,当你沮丧时,不妨想想身边还有很多人在支撑着自己、生活中还有很多美好的事在等待着被实现。所以,擦亮你的眼睛就会发现生活很美好,让我们学会去接受身边的爱与善意。

生活的美好源自于身边的爱。所以在接受爱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学会表达爱。《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可见爱和善意原是我们最自然和原始情感。而现在大部分人为了金钱和名利四处奔波,而人性中的那份"情"早已被钱或虚荣所遮掩,欺骗、矛盾、伪装,出卖,被演绎的淋漓尽致,但是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不能随波逐流。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过:“少年强则国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少年人的精神面貌决定了社会明天的精神面貌。所以让我们一起从身边小小的细节开始做起吧,不妨多给别人一些微笑,不妨再多原谅一次他人所犯的错误,不妨在父母下班后送去一声问候,递上一杯清茶。很多时候,对于我们周围的人来说,这个世界是否美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爱他们、善待他们。我们要知道,也许我们无心的一次帮助、一次鼓励和赞赏,或许真的能改变他人当前的境遇甚至一生。

正如书中所说:“如果说学习如何给予爱、获得爱不是这个世界上重要的事,那么我就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了。”在这本书中我们会得到一个个生命的启迪和发现,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人说这本书像一贴膏药,虽不能让你一下子获得解脱,但是它的作用却历久不散,深入人心。我想这也许是一个十分恰当的比喻。

让我们伴着书香,珍惜生活中的美好,表达心中的爱和善意。

心中有善意,途中便有天使。

【篇三:《三字经》读后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样的三字经对每个人都不陌生,回忆自己的儿时,那时候,对三字经中的所表达的含义都不能完全弄懂,但是依旧会乖乖地一字一句地重复着长者的诵读,时间久了就能倒背如流了。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魅力让这本《三字经》在中国流传上千年,它们又是怎样能够成为孩子们的启蒙之物呢?现在的我又一次翻开幼时的三字经,才发现自己又有新的感悟。

儿时读《三字经》更多的对里面延伸的故事感兴趣,孔融让梨,孟母三迁……但是如经发现《三字经》包含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不论是帝王君主的成功失败,还是平凡百姓的生活琐事,都是对人性提出的思考。“人之初,性本善”,是全书正文的开头,一个人的一生之初应是善良的,这样做出来的事情也会朝着善的方向发展。那么反过来想,是否有性本“恶”的情况出现呢,中国上下五千年中,有昏君,也有贤明之主,从他们降生的那一刻,并非就注定他们是带着恶或善的,历史上也有贤明者最后被权力腐蚀,堕落成昏君的例子,甚至到最后祸国殃民者更是不在少数,他们曾经善过,但同样也变恶了。这样还算他们性本善吗?

人之初时期,婴儿是没有善恶之分的,而“性本善”更多的是对幼儿启蒙时期的一种要求,即一个在幼儿启蒙时期就要懂的道理,此刻起你要有一颗向善之心,做事要有善的念头,这也是幼儿启蒙最关键的一点,从小树立他们的向善之心,善也是需要培养的,而非直接告诉他们人性本就是善良的,这样告知一样的结论,在他们长大之后就很容易被推翻。

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三字经》作为幼儿经典启蒙读物地位不可撼动的重要原因之一。结合如今的社会,家长们在孩子启蒙时期就灌输他们一些带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色彩的观念,将培养向善之心完全的抛之脑后,只是浅显的解释字面上的意识,而不去深入了解《三字经》是无法发挥他们真正的作用的。现代家庭中,孩子们重新拾起国学,识《三字经》,习国礼,又有多少孩子们和家长们是真正将这些经典有意义的人生启蒙哲理理解到了。

中国国学博大精深,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理解,小小一本《三字经》却能产生影响人生的重要使命,更需要越来越多的人真正的了解国学背后带来的文化、观念、意识。

【篇四:遇见美丽】

初春已至,百花待放,鸟儿们总是“啾、啾、啾”地闹成一团,树梢上上窜下跳的灰色身影,永远只留下属于它们的快乐,仿佛春天就是它们的天下。

天,透亮的白着;花蕾,静静地裹着;春天,悄悄地笑着。

正午和煦的太阳将千万束金光洒向大地,鸟儿们玩得更起劲了,“啾、啾、啾”着闹得更凶了,街上各色行人的步伐,也更加匆匆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阵阵倦意向我的大脑发出邀请,我已顾不得窗外啾啾鸟鸣声了,我准备小憩一番。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阵银铃般清脆的朗读声呼耳传来。

楼下一年级小妹妹又开始诵经背诗了,我精神一震,困意消失大半。我好奇地偷偷从窗口探下头去。

“爷爷、爷爷,我读一句,你读一句,好不好?”小妹妹偎依在爷爷的怀里,眨巴着呼闪呼闪地大眼睛问道。

“好、好!”爷爷慈祥地摸了摸孙女的小脑瓜。

“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

“哇—爷爷你读得好好哦!”小妹妹拍手叫道。

“你读得好,你读得比爷爷好多了!”爷爷眯着双眼,笑着像个孩子。

“花花,快,快走开些,五楼的晾衣架没固定好,要掉下来的!”在一旁浇花弄草的奶奶向着小妹妹神色慌张地喊着。

“嗯,嗯,不过,我要先帮爷爷挪个地方!”花花一边说,一边皱着眉头,蹲着马步,使出吃奶的劲儿,双手不停地推拉着爷爷的躺椅。推拉了好几次,躺椅还是纹丝不动。花花一屁股坐在了地面上,嘴里大口喘着粗气,额头上布满了星星点点如珍珠般地汗珠,双手直摇说:“花花推不动,爷爷快跑,爷爷快跑,奶奶救命…”

早已站在一旁的爷爷奶奶咯咯直乐个不停,花花起身也乐得直不起腰,又钻回爷爷的怀里,用手指着书,一字一句地念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太阳将彩色的云霞铺满天空后,将脸,便慢慢沉入了山谷,月亮和星星便接替它守护夜晚。天真无邪的花花躺在爷爷的怀里甜甜睡着了。

那一夜,我仿佛被催眠了一般,无数次梦见花花推不动爷爷的躺椅,哭得像……。

美丽,如云彩一般的短暂,又如黑夜一般的漫长。亲情和快乐,到底孰是美丽的短暂,孰是美丽的长久?

【篇五:找到生命的真谛】

“人之初,性本善。”我一直对这句话是一知半解,但直到今天,我才领悟这句话。

一天午后,我正在看着新闻:在某处不知名的城镇中,有一位穿着黑衣的年轻小伙和一名小女孩,正停在斑马线上。

看得出来,小女孩好似有什么急事,等红灯有些不耐烦了,在一旁急得直跺脚。突然,她不顾一切地冲到了马路中央。她步子很快,难以看出这么小的身子能跑这么快,可能真的有急事。不过,在那名小女孩走到一半时,一辆白色的卡车以极快的速度冲了过来。也许是刹车失灵,也许是司机眼睛有些问题,总之,车还是不顾一切地冲了上去。我心想,这回完了,小女孩一定是命归西天了。车离小女孩越来越近,小女孩也察觉到了,想跑,可是察觉得太晚了,且车的速度十分快,离小女孩只有五米了!我仿佛可以听到我的心跳声了,心中都是惋惜,这么一条小小的生命就要没了。这辆车左摇右摆,司机好像没在控制方向盘,我只听到了轮子摩擦地面的声音。此时,我也看清楚了司机的面庞。他长得肥头大耳。最为可恨的是,他竟然睡着了。我不禁怒火中烧,可拿他也没办法。

此时,小女孩知道自己逃不掉了,就站在那儿,等待死神把她带走。她哭了,也惊叫了,这使我又揪心了一回。就在这时,一道黑色的身影出现了,是那名黑衣男子。他在最为关键的时刻冲了出去,双手使出有生以来最大的力气,小女孩被硬生生推出了死神的怀抱,却把自己送到了鬼门关中。就在他刚刚把小女孩推出去的时候,车离他也只有不到半米了,时间仿佛在这一刻中停止了……

我在这一刻中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黑衣青年笑了,笑的是那样的灿烂,那样的纯洁。他不像生活中的一些人,为了利益,可以杀人;为了利益,夫妻反目;为了利益,兄弟之间互相残杀。可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其实生活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这样。蝼蚁尚且偷生,更何况是人呢?可黑衣青年却亲手断送了自己的性命。此时,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已哭成了泪人,也明白了生命的真谛是如此。

“人之初,性本善。”当我此刻再读此句时,已经泪流满面,我愿自己永远“性本善”。如果生活中的人们都能有一颗像黑衣青年一样纯洁的心,那么一切都将更加美好。

【篇六:书香做伴】

畅游在书的海洋,感受阵阵扑鼻的书香,钻进我的血液里,带给我心灵的感动。

记得小时候,在暖暖的灯光照耀下,悦耳的声音流入我的耳朵,那时妈妈一手捧着书,一手轻轻的拍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点点从她口中流出,启蒙我懵懂的大脑。从那以后,我爱上了听《三字经》,于是每天晚上都央求妈妈读上几行,陶醉在《三字经》中,沉浸在妈妈的爱里,我慢慢长大了……

后来我识字了,书籍成了我最亲密的伙伴,在相处过程中,你慢慢由《弟子规》变成了《论语》,又变成了《战国策》,唯一不变的是你那淡淡的油墨香和我对你的热爱。记得那时的我只是注重书中的故事情节,对其中蕴含的深刻的道理似懂非懂,但即使是囫囵吞枣却也乐此不疲。就这样,我怀着朝圣般的心,读了一本又一本,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有劲。你带我游遍了大江南北,古今中外,你就像是一位知识渊博、无所不能的老师,一路上教我做人的道理,教我为人处事的方法。在你的循循教导下,我爱上了洒脱无畏的孙悟空,跟随他们师徒四人斩妖除魔;我追随李清照走进历史,叹息她那时那情的无奈与悲凉。在你的陪伴下,我不断成长……

我不停地用求知的触角去探索“书林”的奥秘,明月高悬的夜晚,读几页老舍的小说,在幽默诙谐中,会忘却一天的紧张和疲惫;旭日东升的黎明,读几篇鲁迅的杂文,在犀利的字句中,体会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真谛。

你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知识,让我走出狭小的天地,看到大千世界,树立了我心中的梦想。

现在我已离不开你,读书成了我每日的必修课。在那闲暇之时,捧上一本好书,细细品味字里行间的韵味,这种感觉真是惬意!

【篇七:用善去装点世界】

前些年,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在中国疯传,那个帅气,会超能力的都教授给观众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剧中,都教授也曾用超能力去帮助他人,但由于那些人没有正确接受他的善举,最终落得了一个悲惨的下场……都教授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外星人,但他却不会运用超能力去帮助人。

那么,什么是善?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善是每个人都有的美好品质,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才使得有的人抛却了善,善体现在对身边人的关心,对现在环境的保护,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与恶相反,给人一种正能量,使人觉得美好的感受,这便是善。善是无私的,它宽容着你,包容着你,或许你对它有一种抗拒,但绝不能否认善与你无关,这便是善。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实际上是集善于一身的。那些手拿屠刀的人,肯定是那些做尽了坏事的人,他们遭受着许多人的憎恶,但他们只要心存善念,你就会发现这些恶人并不显得那么可恶了。而那些善的传播者,我们对他们持有的只有一份好感。可见,善是构成一个美好社会的一味必不缺少的良药。

对那些善的传播者来说,他们不一定要获得回报,但就怕遭到恶报。农夫和蛇的事例传了千百年。还有才稍稍歇火的“扶不扶”事件,都给人敲响了警钟:哪些人该帮,哪些人不该帮,都要求我们作出适当的判断。不然,会遭受到白眼狼的回礼,从此不再传播善意就不好了,一个社会正需要这些人去建设,去传播正能量。

善良的人不一定就不是邪恶的,每个人都不是绝对的,那些好的坏的,每个人都多多少少的沾染了一些,一个人是善是恶,需要我们自己去判断。或许那些针对你的人只是想帮助你罢了。

帮助别人应不求回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才是帮助别人的馈赠。帮助别人只为获取回报,这只是一种变相的敛财,与其说是帮助,不如说是只是在贪图回报罢了。而帮助别人的最高境界,不是你出了多少力,而是教会被帮助人如何去解决他所面临的困难,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做自食其力,过程或许漫长,但被帮助者对你的感恩,对你的谢意却是实实在在的,这样做虽然无法让他摆脱现在的困难,但更容易让人获得新生。

善无处不在,像花香一样弥漫在空气中,善不在于大小,不在于结果,只要你去做了,你的这份美好变会留下踪迹,装点着这个世界。

【篇八:我爱我家的书香】

书香,如同天边那一片片被太阳染红了的云,静谧安详又魅力四射;书香,如同山涧那一股股潺潺的流水,宁静致远又雄心勃勃;书香,如同拂过枫林的一阵阵秋风,风起云涌间带落一片片红叶……

从记事起我就被一本本散发着墨香的书所围绕,家中那两排充满书的高大书柜深深地吸引着我,记忆中我最早接触的第一本圣贤书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撰写的《论语》,如今细细品来,其中处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可小时候的我哪里懂得这些呢,只是摇头晃脑地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是,正是这一本《论语》让我正式步入了书的殿堂、领略人生的真谛,开始攀爬知识的高峰。

对我影响最大的其实是家里那独特的书香气息。无论何时,我的家中总能看到一两个人捧着书津津有味地读,要么是妈妈,经常边读边写,边写边想;要么是爸爸,常常翻看厚厚的有关刑法类的书籍,为一件件的案件执掌公平与公正;要么是我,我酷爱历史,无论是拿破仑这位法国帝王,还是张居正、徐阶这样的王侯将相,读起来我都觉得自己已经飘忽到那个时代,忘乎所以;要么是我可爱的弟弟,捧着一本识字书念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本正经的模样,非常可爱。我们家的每一个人都喜欢在中国古典音乐中沉醉在书的世界里。

书香,是气质、是知识、是能力、是智慧、是美德……,我将在书香之中探索和成长。

我爱我家的书香。

【篇九:要走向远方】

人啊,有口能言、有耳能闻、有鼻可嗅、有目能视,还有手能夺天工,有脚能行万里河山。人之一生,皆在忙中行走,走要用脚,脚为行走。说到底,人,是在走与不走之间徘徊的。

走,解释为行动,何为行动,相对于静止来说,那就是与之相反的一种状态。无绝对的静止,亦无绝对的行动。走与不走,一念之间的事。但问题是,为何而走,因何而动,又不走亦当如何?

走,很好理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可是若往深处想一想的话,那就不止这么简单,诚如,一个企业,一家工厂,在走与不走之间抉择,若走时,则安然无恙且赚大钱。若走错一步,则恐会万劫不复。不走,则会一无所获。再往深处一想,如若上升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在这样的压力处理这些事,那可就不只这么简单了,俗话说:“最难若举棋不走”,可见,走与不走,实难分也。

但我们又有什么需要抉择的呢?或许,可能有吧!我告诉你,是一定的。每个人都会经历是非黑白,经历人情事故,经历沧桑巨变……处于这些人生经历中,混于这喧嚣红尘之中,能笃定而言,走与不走,岂能自掌?

我们青少年要走向何方呢?这倒是一个有趣的话题。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亦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我们会渐渐向大人们靠拢,心性也会很成熟,也会遇到很多的抉择机遇及挑战。在这前面,是走下去,或避而不见,亦或不动如山,全在自己一心之间。走下去,证明我们是一种有开拓意识,想牢牢紧握自己命运之人,亦证明我们是有担当、有胸襟的一代。但也只是证明,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世界仅有的。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但到底怎样正确的走下去呢?人生如棋,步步应当心。

三字经曰:“性本善”。我说:“本无善恶”,善,乃后天养成,恶也如是。走向远方,这句话,勾起多少希望,送来多少失望。

人,当走向远方,才能知道自己的寡闻。

人,会走向远方,向着未来前行!

人,要走向远方,命运情感,在之一心,追求理想,是有目标。走向远方,无梦。

人,为求自由,要走向远方!

【篇十:开笔礼】

今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我带着喜悦的心情去下孙文化村参加小记者活动。

到了那里,我和妈妈去水晶老师那签到,导游阿姨带我们参观好展览馆后,开笔礼活动就开始了。

我们穿上汉服,一起在展览馆门口拍了集体照。然后我们又回到大堂,老师说:“我念一句三字经,大家跟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念完了,老师在我们每个同学的额头上轻轻得点了一颗红红的痣,这叫朱砂痣,意思是朱砂启智,开启我们的智慧大门。

接下来,老师给我们每个人面前放一杯水、一支毛笔,我们开始青砖练字了。我们开始在地上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然后我还写了许多学过的汉字。

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对古代的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热门推荐
1全家福
2快乐的童年
3比一比
4外婆与“共享时代”
5我的舞蹈老师
6快乐六一骑行
7学校,我为你自豪
8金仓湖一日游
9一次选择
10校园一角
11故乡变了
12我的好伙伴
13姥爷真能干
14游河南云台山
15美啊!黄果树瀑布
16我为中国而感到骄傲
17那声音常在我心田
18捡鸡蛋
19那一次,我学会了独立
20妙趣横生的课间
21玻璃不见了小学生作文
22《范进中举》续写
23成长的烦恼
24小妹老琪
25窗前那棵树
26镜子
27碎片化的学习
28善良的人
29繁星的心愿
30雷锋精神永流传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