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芦衣的作文

【篇一:别让感恩变了味】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名游子对慈母千年不变的绵绵恩情。自古中国就不缺孝子,如芦衣顺母,老莱娱亲,都是传统孝的典型。但现在,这种传统的孝心似乎变了味,成了人生的负担。近日,北京甚至有一名大学生提出将自己上大学的费用当着向父母的借款,日后工作再来偿还,这着实在让人感到疑惑。

感恩,是一个人在受了别人恩惠之后的报答,乃人之常情。人的一生有许许多多不得不受的恩情,如父母养育之恩,师长教导之恩,领导提拔之恩,医生救命之恩……有的人在面对如此多的恩情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报答,便只好一心逃避。不受恩,便可以不报恩,这种人不欠我,我不欠人的思想,便日益发展起来。日久天长,就走向了一种极端。日本有一句格言,“生来慷慨,方能受人之恩”,意思是只有多多施恩与人,别人欠我的多了,日后找人办事才方便,这样一种功利的思想,完全将感恩当成一种操控别人的手段,实在不可取。还有另外一种极端,那便是过于重视恩情,为了报恩,甚至放弃自己的底线,郭巨埋儿就是这样一个鲜活的例子。在古代,这样的思想常常被当权者利用,以便更好的统治国家。臣报君恩、子报父恩,这样的“恩”一层压一层,让人喘不过气来,也使古代中国更加腐朽愚昧。

鲁迅曾说过:“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感恩这样一种圣洁的行为被人们如此的糟蹋,也可算得上是一出悲剧了吧!人活一世,难免求人,怎能不受人之恩?面对别人的恩情,懦弱的人选择逃避,勇敢的人选择报答。感恩不在于你是否将别人的恩情全部偿还,若是这样,那不就像是做了一场交易?一旦报恩,便财货两清,从此再无瓜葛,那岂不无味?我认为,施恩与感恩的意义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恩”是人情的纽带,是人与人之间的牵绊。我有困难时,你帮我,你遇到难关时,我又出手相助,这样一来二去,朋友之间就会更亲密无间,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最纯真的感情。我们应该勇于受恩,善于感恩,乐于施恩,让那份恩情永驻心田。用真挚的心去感恩,别让感恩变了味。

【篇二:平凡的人,不平凡的爱】

每个人都是茫茫人海中的一滴水,平凡无奇,但在阳光的照耀下,他们都可以绽放出美丽的光芒,有的强,有的弱,有的刺眼,有的柔和。平凡人,怀有不平凡的爱。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孝心。看过王祥卧冰求鲤,看过陆绩怀橘遗亲,还看过闵损芦衣顺母,今天我又看到了陈斌强背母上班。一篇篇故事,一个个典故,都是一个个平凡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句话——百善孝为先。陈斌强说:“我们孩子可以等,但是父母等不了。”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当他们年老时,我们就应该反哺,以同样的爱回馈他们。因为即使是平凡的人,也要有一颗不平凡的孝心。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爱心。他只是位普通的老人,名叫白芳礼。多年来,他捐款约35万元,资助了300多名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也许35万元对那些大富豪来讲只是一个小数目,但是这对于白芳礼老人来说却是多年来蹬三轮车一角一角攒起来的心血钱。年近90的他已无力再蹬三轮车,但他仍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在车站给人看车,存够500元后又捐了出去。他是90几岁的高龄平凡老人,是应该享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的年纪,而他还在用不多的余生,资助那些贫困学生,助他们完成梦想。他是一个平凡的人,却怀有一颗让人敬重的爱心。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奉献。牛玉琴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勇敢地面对沙荒地的艰苦,付出难以想象的艰辛坚持着,终于使11万亩沙荒地披上了绿装。是她用艰苦卓绝的付出创造了这“绿色奇迹”,是平凡的她用无私的奉献诠释着不平凡的爱。

平凡不是平庸,平庸者是从心底里认为自己平凡,没有梦想,没有抱负,一生平淡,碌碌终生,没有为历史添上一点一画。而平凡之人,外表普通,内心充实,心怀不平凡的爱,爱长辈,爱社会,爱祖国。从小爱到大爱,无论是小还是大,都是不平凡的爱,在记忆里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即使再平凡的人,只要有着一颗不平凡的心,就会满载着不平凡的爱。

【篇三:孝之思】

“百善孝为先,万恶懒为首”,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语。可又有几人能领悟到他的真正含义呢?

孝,可以让家庭和谐;孝,可以使长辈幸福;孝,可以让人知足快乐。孝,是家庭成员间关系的润滑剂。

在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关于“孝”的经典故事,比如:百里负米的仲由,芦衣顺母的闵损,鹿乳奉亲的郯子,卖身葬父的董永……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董永卖身葬父。董永因为家境贫寒,没有钱为去世的父亲下葬,于是,将自己卖身到一个富人家里做奴仆,以挣得银两安葬父亲。说到这,我的内心实在难以平静,试问:我们现在还有哪一个人会做出这样大的自我牺牲,来侍孝双亲?这是一种怎样的孝?我实在无以言表。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自己:如果是我的话,我绝对做不到。现在我们这些孩子成长在父母的荫庇下,风吹不着,雨打不着,俨然是一个个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只有父母想着法儿的讨我们欢心的份儿,我们哪里还懂得要孝顺父母,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束之高阁了。我们现在又有谁能体会到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良多感慨呢?

人生首要之事莫过于尽孝。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故行孝当及时,机会错过,将会抱憾终身!其次做人亦当尽为人子女之本分,谨言慎行,心存厚道。一生无过,虽是平凡,却是当今社会不平凡之人了。

古人孝子行孝,莫不从父母开始。今虽时空不同,然而孝道之理千古不易。当夜阑人静,扪心自问,父母的教诲我们可曾谨记,可曾做到?为人子女怎能不承欢膝下,主动为他们分劳解忧呢?

静下心来,想想父母为我们呕心沥血,对谆谆教诲“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孝”呢?

【篇四:把“根”留住】

泱泱中国五千年文化犹如一颗明珠,在历史的长河里璀璨夺目,大放异彩。至今,这颗明珠竟已蒙上灰尘,逐渐黯淡,甚至被人遗忘。

看看,我们中学生的课桌,我们的床头,各种漫画、网络言情小说充斥其中;要问中国四大名著是什么,抱歉,先百度一下;口中念念有词的是《江南style》、《伤不起》等神曲;要背《论语》六则,呵,还真背不全;众人皆知李敏镐、都教授等欧巴,从身高、体重、星座、爱好,无不烂熟于心,却不知李白号称“青莲居士”,杜甫也叫“少陵野老”。有时间去追一部毫无营养的肥皂剧,却不能静下心来读一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悲哉,中国文化!悲哉,中国人!

曾看过暴风雨中的浮萍,颤颤巍巍地飘浮于水面,虽不停的地被雨水冲刷,却始终没被冲走,因为细弱的浮萍下有根支撑。

曾看过翱翔于空中的风筝,不是风的鼓吹,而是线的牵连才让它飞得更高更远。

根于浮萍,线于风筝,正如中国文化于中国人,都是让它们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源。没有根的中国人不能算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无论你到哪,你都是没有归处的孤魂野鬼。而没有厚重文化支撑的中国,就像失去肥沃土地的小树,终究不能长大,更别说立于世界之林了。

静下心来,捧一杯香茗,翻开那尘封已久的中国文化,从“恣蚊饱血,尝粪忧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等故事中体会中华民族的“孝”,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体会中华民族的“拼搏”;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中体会中华民族的“勤劳俭朴”;从“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体会中华民族的“乡愁”……

把根留住!把文化留住!让我们把这颗东方明珠慢慢擦拭,重放光芒!

热门推荐
1幽默的老师
2乡村游戏
3《丑小鸭》让我学会感恩
4这就是幸福
5节约用水倡议书
6我是“兰台”小令史
7抹不掉的记忆
8湘乡的春节
9跟着消防叔叔“涨知识”学本领
10春雨
11我家楼下的小花园
12光明让生活更美好
13突如其来的集训
14美啊,旅游之趣
15我的好朋友
16一次拔牙经历
17有你真的很幸福
18《新地雷战神勇小子》观后感
19采访家人说“美德”
20幸福有很多种
21家庭“小班级”
22春天里
23家庭风波
24精彩的比赛
25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
26寒假趣事
27有你,真好
28那人,那心,那背影
29奶奶的62岁生日
30泥土的梦想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