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包饺子】
“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是昨天妈妈告诉我的。妈妈还说冬至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的。我不知道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了不冻掉我们的耳朵,今天我们也来包饺子吧。”妈妈说。我一听高兴地一蹦三尺高。
说干就干,只见妈妈开始和面了,先是拿一个盆,把面粉倒进盆里,再放上一个鸡蛋,加点水,就用筷子在盆里拌啊拌,拌到盆里的面都成面絮絮了,再把盆里的面絮揉成一团,面团的表面并不光滑,妈妈拿了一块湿布盖在面团上,说要让面醒上十来分钟再和。十几分钟后,再来揉面,面团变的光滑细腻,真是好神奇!
开始包饺子了,妈妈吧一团面搓成长长的圆条,把它左一刀右一刀的切成面剂,在上面撒上面,妈妈让我把面剂压成一个一个的小面饼。妈妈开始檊面皮了,只见妈妈一手拿着面皮一手握着擀面杖,饺子皮在妈妈手里飞转着,不一会一个圆圆的饺子皮就擀好了。
接下来该我大显身手了,我先把一个皮的中间放上馅,把馅压实,然后把饺子皮对折捏紧,再把皮的两边向上折,最后把四个边的同一边折到皮上,一个元宝状的水饺就做好啦!可是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我包的饺子总是不尽人意,要么开馅,要么就是捏不尽。还要妈妈再重新做一次。哎,任何事都是这样,看似简单的东西真的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喽。
水饺开始下锅了,结果煮出来的饺子有的“脱了衣裳”,有的“把嘴巴张开了”,有的以“粉身碎骨”了。看到一锅的水饺,感觉真好玩,它们真调皮。
吃起来还是不错的,毕竟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吃着这样一顿“美餐”心理甜滋滋的!
【篇二:包汤圆】
老家过春节,大年初一的早上每家每户必须要吃汤圆的。
汤圆是中国的代表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若浮若沉,所以汤圆的来历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有在春节早晨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据说汤圆象征合家团圆,吃汤圆则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今年的春节,我们家与二叔、三叔全家所有人都是在老家渡过的。
大年初一早上,奶奶拿了一个大铁盆,倒进半盆糯米粉,然后倒入一些温水,用右手在盆里不断搅拌按压,一会面就揉好了。
奶奶、妈妈与婶婶们有说有笑,一边交谈一边动手包着汤圆。
我看到奶奶把面剂随手一按,然后拿在左手上,以中指为支点,将面剂旋了几周,形成一个“杯状”的皮,右手把准备好的像鹌鹑蛋大小的芝麻馅包进去,然后右手握着皮的上端,轻轻转了几下,一个精致的汤圆就诞生了。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将馅放进皮中,可是就是转不顺畅,再转几下,不得了,皮居然破了,馅都快掉地上了。
“哈哈,大宇,快把破皮的地方再捏几下,馅都露出来了。”旁边和我一起学包汤圆的可欣姐姐好心提醒我。
“好,看我的。”我赶快把破的地方捏成一个小嘴。我很纳闷,自言自语:“我为什么转不好呢?”
“那可能是你按面剂时用力太小了,导致皮无法将馅全都包住才破开的,你仔细看我做一遍。”二婶笑着对我演示着。
“好的,我会了。”我照着她说的做了一几个,果然没有破皮,但是歪瓜裂枣的,不过我喜欢呀,因为这是我的劳动果实哦。
“唉呀,完了。”寻声望去,原来是堂弟准备包一个小鸡形的汤圆,可不小心掉在地上了。
“哈哈,你这个包的是小鸡吗?你看它多想下地呀!”三婶幽默地开了一个玩笑。
“那里马上拿点米给小鸡吃,看他们吃不吃呀?”妈妈一边笑着一边怂恿着。
没想到我堂弟真的去抓了一点米给躺在地上的鸡吃,他的这一举动让我们所有人开怀大笑。我被眼前的气氛感染,感到十分幸福快乐。春节包汤圆的风俗真好,一大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的,其乐融融的,真好!
在我们包汤圆的时候,爸爸已用土灶锅烧好了大半锅开水。当把用糯米粉和黑芝麻糊包成的汤圆倒入大锅时,此景酷似一位位跳水运动员“扑通”“扑通”地接连跳入热气腾腾的温泉池。当汤圆渐渐浮出水面时,就可以捞出来盛盘了。单看汤圆那雪白、胖嘟嘟的脸蛋,闻着甜腻腻的味道,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用筷子夹一团软软黏黏的汤圆,蘸着白糖放入嘴中一口咬下去时,黑芝麻顿时迸发出来,流入口中,简直是人间最美的享受。
看着十几口人围坐在桌子旁,每人面前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真的是一幅幸福美满、团圆和谐的美丽画卷啊!